陳濤 劉攀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文章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運用SPSS24.0軟件對綠色物流和分享經濟指標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分享經濟融資規模及分享經濟平臺就業人數與A級物流企業數量、社會物流總額、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貨物運輸量和貨物周轉量之間有顯著性正相關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灰色關聯分析,分別計算分享經濟融資規模、分享經濟就業人數與A級物流企業數量、社會物流總額、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貨物運輸量和貨物周轉量之間的關聯程度并進行排序。證實綠色物流對分享經濟發展起積極促進的作用,并且指出我國綠色物流和分享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發展綠色物流和分享經濟的相應策略。
關鍵詞:綠色物流? ?分享經濟? ?協同發展? ?環保節約
研究背景及意義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Our common future》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此后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992年通過的《Agenda21》明確指出,不恰當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會導致地球上的生態失衡和環境惡化,這將是人類要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進入21世紀,隨著工業進程的不斷加快,所伴隨的環境治理問題刻不容緩,因此各國都在積極探索制定綠色化、低污染的新發展模式。
我國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具體指標,要求通過節能減排,到2020年單位國內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與2005相比下降40%-50%。習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建立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綠色低碳、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故不論從國際形勢還是國內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物流業和經濟發展必須考慮節約資源和綠色環保等生態問題,謀求可持續的、更長遠的發展。
綠色物流與分享經濟的相關理論研究
(一)綠色物流的產生與概念
綠色物流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誕生,并且受到國際上廣泛的關注。美國逆向物流執行委員會指出:綠色物流是指在完成物流活動的同時注重對環境的保護,使其對生態產生的影響最小。丹麥的《Green Logistics》一書中對綠色物流的定義為:綠色物流就是注重對正向和逆向物流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國對綠色物流的研究始于對物流與環境的關系研究,《中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指出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動中使各種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的同時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凈化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學者王長瓊(2004)提出綠色物流是指運用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來規范化物流供應鏈整個活動過程,以達到節能降耗,減少污染的目的。2017年,教授荊林波和龔雪研究認為我國在綠色物流發展上存在理論和認知的不足,綠色理念淡薄。
(二)分享經濟的產生與內涵
分享經濟一詞誕生于18世紀末期,指的是員工與企業共享發展收益,而現代意義上的分享經濟概念起源于1978年。此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分享經濟逐漸由理論付諸實踐。關于分享經濟,不同研究者有著不同看法,RachelBotsman指出分享經濟是一種基于分享物品、技能、時間、空間等閑置資源以換取金錢的經濟模式。AdamParsons認為分享經濟是指借助信息技術在個體或組織間實現過剩商品或服務的分配與再利用。
我國社會科學院姜奇平教授(2015)指出,分享經濟是隨著網絡發展而興起的,以資源使用權而非所有權為特征,人人參與、合作消費,使閑置資源得到再利用的新經濟形式。騰訊研究院指出,分享經濟是公眾將自己的閑置資源通過網絡平臺與他人分享,并從中獲取收益的經濟現象。張新紅等人(2017)提出分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智能技術整合閑置的、分散的資源進行供需再匹配來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盡管關于分享經濟的研究與定義形形色色,但其核心含義都是指對社會閑散資源的再分配、再利用,使資源得到充分流通,以達到高效、節約帶動經濟健康發展的目標。
綠色物流與分享經濟的相互關系
(一)綠色物流與分享經濟的相同之處
研究目標相同。在傳統物流業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對資源的不充分利用和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而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臭氧層空洞、全球變暖、冰川融化等現象日益嚴重。人類開始意識到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換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是不持久的,不僅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銳減,而且嚴重破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故綠色物流和分享經濟紛紛涌現,兩者潛在的發展理念都是在滿足人類需求和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對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以緩解我國人均資源匱乏的狀況。因此可以看出兩者的基本目標和發展戰略是一致的,都對現今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推進供給側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相同的系統結構。傳統經濟一般都是單向流動的,即“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被使用后就被閑置或廢棄。分享經濟則是一個閉環系統,是可雙向流通的,即“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發展模式,閑置資源是可以被重復利用的。傳統物流也是單向流動的,導致殘次品被閑置或拋棄,而綠色物流則是一個循環雙向流動的閉環系統,包括正向和逆向兩個系統,有瑕疵或面臨被廢棄的物品都可以通過逆向物流系統回收重新加工形成再生資源或產品。由此可見,綠色物流和分享經濟有著同樣的閉環系統結構,都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也起到了綠色環保作用。
相同的發展趨勢。從圖1和圖2中可以看出,衡量分享經濟與綠色物流的五大發展指標都呈上升趨勢,以相同規律逐年遞增,兩者有著相同的發展趨勢。
(二)綠色物流與分享經濟的不同之處
與綠色物流相比而言,分享經濟的供求關系更靈活,服務對象更多,所涉及范圍更廣,并且開始朝著各個行業蔓延,閑散資源得到重新供需匹配,達到高效利用,既能滿足社會個性化需求,同時還能獲取相應收益。綠色物流則是分享經濟在物流行業的一種體現,范圍更小,考慮物流整個供應鏈過程的綠色化和資源的回收利用。可以說分享經濟是謀全局發展,謀求各個行業更高效、綠色化發展,是一種戰略體現,而綠色物流則是物流行業對此戰略的響應,是分享經濟在物流行業中一定程度的體現。
(三)綠色物流促進分享經濟發展
綠色物流是物流業貫徹落實分享經濟的一個領域,故綠色物流的發展必將促進分享經濟的發展,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而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環保則是聯系兩者之間的紐帶。綠色物流將整個物流供應鏈過程綠色化,降低了資源消耗,也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分享經濟也一樣,重視閑置資源的充分流通與再分配,從而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綠色物流是由傳統物流注入綠色環保、資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等因素發展而來,是物流業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隨著綠色物流對資源和環境的突出貢獻,人們也開始關注到分享經濟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貢獻作用。《分享經濟》作者Chase提出,美國部分家庭改變原有購買家庭生活用品的方式為租賃生活用品,且數量達到五分之一,平均每年減少約1300萬噸的使用量,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故綠色物流的綠色理念在分享經濟中也有所體現,綠色物流能促進分享經濟發展。而分享經濟也能充分挖掘物流業過剩產能,將其重新分配利用,實現從占有權到使用權的轉移,使資源得到充分流通,減少消耗,降低排放,從而推動綠色物流發展。
實證研究
(一)相關分析
先搜集物流業和分享經濟相關評價指標,然后相應篩選出P個指標X1,X2,...,Xp,接著將篩選出的綠色物流與分享經濟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0,1]處理,采用下列算法:
(1)
式中, xij指數據標準化結果,Xij為原始數據,Sj為標準差, Xj指第j個指標的平均數。最后將標準化數據利用SPSS24.0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綠色物流和分享經濟之間發展因素的相互影響程度。通過查閱國家統計局、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物流業發展報告等網站,收集到2015-2017年物流業和分享經濟行業發展指標數據,并進行分析計算,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代表物流行業固定資產投資)。
表2中帶*數據表示在0.05級別相關性顯著,帶**數據表示在0.01級別相關性顯著,括號中數據表示顯著性水平,無括號數據表示皮爾遜相關系數。從表2可以得出,分享經濟融資金額、分享經濟平臺就業人數分別與A級物流企業數量、社會物流總額、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貨物運輸量、貨物周轉量之間有顯著相關性,綠色物流發展程度越高、績效越好對分享經濟規模擴大和就業人數增加的貢獻就越大。
(二)灰色關聯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分享經濟融資規模、分享經濟平臺就業人數與A級物流企業數量、社會物流總額、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貨物運輸量和貨物周轉量之間進行灰色關聯分析,計算出具體關聯程度,并進行排序。
第一步,列出p個原始數據矩陣:
分別以分享經濟融資規模和分享經濟就業人數為參考數據,以A級物流企業個數、社會物流總額、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貨物運輸量、貨物周轉量為指標,將數據代入以上公式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系數在0.6-0.8之間表示關聯度較強,0.8-1.0之間表示關聯度很強。由此再次證明分享經濟融資規模和分享經濟就業人數與A級物流企業數量、社會物流總額、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貨物運輸量、貨物周轉量之間有較強關聯度,關聯度大小依次為:A級物流企業數量>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社會物流總額>貨物運輸量>貨物周轉量。
我國發展綠色物流與分享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發展綠色物流存在的問題
政府層面。雖然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綠色低碳、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支持并鼓勵綠色物流發展。但是國家關于綠色物流出臺的法規政策相對較少,并沒有全國統一標準。而且物流業相關管理部門沒有劃清權利界限,形成交叉管理現象,以至于企業要接受多重部門管理,流程繁瑣復雜。
企業層面。目前物流業基礎建設力度小,企業園區規劃不合理,不注重對物流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先進技術的運用,物流資源整合能力差,導致資源閑置率高,得不到有效利用。物流企業執著于對利益的追求而忽略了發展綠色物流對樹立企業形象、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作用,綠色發展理念不足。
社會層面。我國對綠色物流發展中呈現的問題以及問題出現的原因和相應解決措施等方面的探討較少,綠色物流專業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落后。綠色環保理念沒有深入人心,消費者只注意到物流行業帶來的便利與高效的體驗,而對綠色消費理念響應不足,間接導致物流對環境的危害。
(二)我國發展分享經濟存在的問題
用戶權益難保障問題凸顯。2017年下半年,一些共享單車企業紛紛倒閉,消費者的押金退還困難問題隨之而來,涉及用戶達數百萬,押金總額達數十億元,在網絡媒體中引發了許多負面評論,導致公眾對共享單車行業乃至整個分享經濟行業的擔憂,用戶參與的積極性大打折扣,不利于維護市場穩定的環境。
分享經濟的發展面臨傳統力量的阻撓。分享經濟的興起使許多行業的進入門檻降低,競爭加劇,市場供求關系也隨之發生改變,傳統行業利益受到沖擊,引發利益調整,與傳統行業的矛盾隨之產生。
相應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不完善。隨著分享經濟規模的逐年擴大,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國家也開始重視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效益。2017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以審慎包容的態度來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然而與分享經濟快速發展的實際相比,分享經濟的理論研究相對不成熟,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監管體系建立不完善,企業對第三方平臺監管力度不嚴,導致共享單車退押金難、滴滴打車遇害等事件時有發生。
對策建議
發展綠色物流的對策建議。發展綠色物流,首先,政府應積極完善相應法規政策,建立全國統一化標準制度,劃清權力和責任界限,避免多重領導問題。其次,加大獎勵措施,制定惠民政策,引導居民進行綠色消費。鼓勵物流企業朝低能耗、綠色化方向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注重對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的引進,進行科學的、高效的管理,使資源得到有效整合與合理利用。高校應注重對物流人才的培育和輸出,可以采取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的方式,為企業輸送人才,既可以緩解社會就業問題,也可以緩解企業人才流失問題。
發展分享經濟的對策建議。第一,要保證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升消費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加強對第三方平臺的監管力度。第二,建立信任體系。雖然近年來分享經濟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規模逐漸擴大,但許多人對分享經濟還是保持謹慎觀望態度,擔心參與其中利益受損,故應及時建立網絡平臺、消費者和供應者三方之間的信任體系,搭起信任橋梁。第三,國家應根據分享經濟發展過程中反饋的問題及時調整和出臺相應法律法規,并且逐層貫徹落實,進行適當干預,來規范市場發展,避免不法商家鉆法律的空子逃稅漏稅和出現惡性競爭情形。
物流業與分享經濟應搭乘時代的順風車,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相互滲透、彼此共進、協同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增添新活力。
參考文獻:
1.章竟,汝宜紅.綠色物流(第2版)[M].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
2.王長瓊.綠色物流的內涵、特征及其戰略價值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4,3
3.龔雪,荊林波.發展綠色物流理論與政策研究述評[J].現代經濟探討,2017,11
4.姜奇平.如何推進分享經濟:分享經濟的定義與特征描述[J].互聯網周刊,2015(22)
5.騰訊研究院.中國分享經濟全景解讀報告[R].2016
6.張新紅.分享經濟:重構中國經濟新生態[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7.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R].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2018
8.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R].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