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F724? ?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現階段,我國農村流通產業的發展水平已難以滿足農村生產需求。因此,加快農村流通產業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行業,已在國內市場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不但會使流通組織的運行模式發生變化,還會對流通組織間的競爭和協作帶來極大的促進作用,甚至會促使流通領域全面改革。另外,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在電子商務背景下探究農村流通供應鏈的運行改進問題,這不僅能夠促進農村流通的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村、農民、農業”三農問題,還能為農村流通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因此,以電子商務為視角分析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優化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電子商務? ?供應鏈管理? ?農村流通供應鏈
引言
近年來,國家逐漸重視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發展農村流通體系對促進我國農村流通產業發展意義重大,研究電子商務背景下農村流通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當前,供應鏈管理理念不但在生產領域獲得了快速發展,在流通行業也愈來愈受到人們關注。由于無論是農作物的流通、還是農業機械、化肥等生產原料的流通或是農村日常生活用品的流通三者均能視為供應鏈的運行流程,因此將農村流通的多個流通組織視為供應鏈的節點,并將農村流通的流程視為供應鏈的運行過程對此加以探究不但具有理論價值還具有實際價值。如何在當今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依托供應鏈管控的專業知識并聯系我國農村流通機制的特征對國內農村流通供應鏈加以改進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存有的不足
分析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現狀能夠得出,相比較發達國家而言,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下,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銷售網點較少,并且分配不均勻;第二,流通環節較多,不具備組織化特征,農村流通企業存在模化小的特點;第三,農產品流通技術相對落后;第四,相應的協調機制與體制不完善;第五,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存在交易不規范現象,且監管成本較高;第六,農村流通人才缺失;第七,農村融資困難。和經濟水平發達的國家比較,我國農村流通機制較為滯后,重點體現在農村流通費用高、農產品受損率高、流通產品的品質沒有保障等方面。而導致我國農村流通機制滯后的因素眾多,本文采用因果分析圖的方法剖析了我國農村流通機制滯后的因素,農村流通機制滯后的因果剖析圖如圖1所示。
經過對上文導致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問題的剖析可知,當前農村流通供應鏈最關鍵的問題是缺少對電子商務背景下計算機的運用、缺少規模企業實施高效的農村流通運營、農村流通技術滯后與政府對其的關注度不夠。
電子商務背景下的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優化
(一)電子商務背景下農村物流配送機制的構建
經過上文的剖析可知,農村物流技術水平的落后是導致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滯后的因素之一,故農村配送機制的構建是優化我國農村物流的重點。受“重視生產,忽視流通”的觀念影響,我國農村配送機制滯后。對此,本文對農村流通供應鏈中的農產品現行的配送機制加以剖析,并聯系電子商務背景下我國農村物流配送的特征,擬找到適宜我國農村現狀的物流配送機制構建方式。由于農業生產所需材料與農民日常生活用品的物流配送機制和城鎮產品的物流運送有較多類似之處,加之現有相關文獻較多,故在這里不再進行論述。農產品物流配送機制是農產品流通的平臺,農產品從生產到配送需要經過確認貨源、確定價格、質檢、粗加工、包裝、運送、配送、銷售過程控制、質量控制等一系列過程。因此,農產品物流配送機制的構建在農產品供應鏈條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功能。本文從農產品物流配送機制的網絡架構構建、農產品物流配送機制的管控機制架構與農產品物品配送機制2個方面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配送機制。
1.電子商務背景下國內農產品物流配送的特征。和以前的農產品物流運送比較,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配送具有獨特的特征,重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產品的物流配送地區十分廣泛,不局限在某個地區。電子商務不受地域限制,對農產品的配送從以前的地區性配送轉變為整個國家乃至跨國配送。因此,這就需要農產品物流運送體系的構建范圍更為廣泛,布局更為科學,運送形式更為多樣,如此才可以滿足電商背景下物流配送的需要。
第二,由推動為主的配送形式轉變為以訂單帶動的配送形式。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呈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以訂單帶動為主的配送形式逐步替代了以推動為主的配送形式,這對電商背景下農產品物流運輸的準時性與精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只有建設健全的農產品配送管理網絡化平臺才可以滿足農產品配送的需要。
第三,電商背景下農產品運輸對物流配送的精準性、按時性、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商存在信息傳輸效率高、信息量大等特征,這對配送系統的信息處置速度、精準性與配送中心的運行速率和布局的科學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電商背景下農產品配送中心的構建一定要以網絡化為核心,農產品配送中心的規劃一定要在整體調節的基礎上達成科學化。
2.農產品物流配送機制的網絡架構構建。由上文對電商發展背景下農產品配送特征的剖析可知,構建布局合理的農產品物流配送機制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內在需要,同時也是達成電商背景下農產品有效配送的保障。當前物流配送的網絡機制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多層級網絡機制、第二種是二級二層網絡機制、第三種是一層一級網絡機制。其中第一種網絡機制包括范圍廣、利于靈活調控、迅速反應,是電商背景下物流配送未來的發展趨勢。農村電商的發展速度愈來愈快,因此國內農產品物流配送機制應運用第一種模式。
跨區域配送中心網絡構建。在物流配送機制的構建過程中應建立物流中心,該中心包含兩個部分,其一是物流園區,其二是配送中心。農產品物流跨區域中心的構建包括了農村和城鎮、城鎮和城鎮間農產品配送。農村和城鎮間具有多層級的架構特征,在農產品物流跨區域的配送架構設施中運用多層級網絡機制架構,有助于達成農產品配送的靈活調控與迅速反應。此網絡機制如圖2所示。
跨區域物流配送機制主要包括基層配送中心、省市配送中心與中央農產品物流園區,跨區域農產品物流配送的重點為干線運送。中央農產品物流園區在跨區域農產品配送機制中處于主導位置,其指的是提供農產品物流服務的園區。中央農產品物流業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國家在物流園區的設計與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引功能。另外,園區的構建與發展還離不開公司的參與和配合。物流園區是農產品物流體系的主要構成內容,同時也是農產品物流體系技術水平的直接展現。物流園區可以將諸多服務效能不一樣的農產品物流企業聚合起來,發揮園區的調度作用,達成物流園區設施與行業信息的互享,進而構建密切的合作關系,從而解決國內農產品物流資源不集中、單一農產品物流單位競爭力不足的問題。物流園區通過集約化運營,實現了規模效應,減少了物流費用,從而使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各個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最終為企業與消費者提供了一站式的物流服務。園區的建設必然會吸納數量眾多的農產品物流單位入駐,這進而為我國的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發展提供了借鑒,由此推動了國內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成長。
區域內、城鎮內配送機制的構建。區域內的配送機制是單一層級的網絡架構。在城區中,配送中心負責購買、收貨入庫、儲存管理、分揀加工、補充貨物、配送貨物、貨物裝卸等物流流程。該范圍內的運送工具通常采用汽車運輸,運送客戶群是商超企業、代理商、銷售店與農貿批發市場等。區域內、城鎮內配送網絡架構如圖3所示。
3.農產品物流配送的管理機制架構。為實現農產品物流的快速配送,需解決物流管控與技術層面的難題。管控層面可以運用集約式的物流配送管控形式,其機制架構模型如圖4所示。上述模型注重各公司、各機構間的合作,該模型尋求公司與機構總體收益的最優化,這就要求公司與機構聽從總體的調控運行。對此,要在中央農產品物流園區調控中心構建規范的中央電腦管理信息平臺,并在每個地區的配送中心構建調控中心與管理信息平臺,而管理平臺以WEB為技術支持的電商系統上具有自主決策管控、戰略性購置管控、農產品資料管控等功用。農產品物流配送管理機制的構建目標有三個:
第一,壓縮成本、節約能源。當沒有實際訂單時,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依據營銷估計降低庫存儲量。當接到訂單之后,再依據平臺要求迅速反應,按需配送。
第二,物流配送時間準確,配送商品數量無誤,配送地點正確。
第三,以顧客為中心提供服務。綜上所述,農產品的物流配送可通過第三方物流服務形式,把各個地區的訂單集中在一起,采用拼箱等方法,從而達成小數量、多頻率的物流運輸方式,以此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要。
(二)電商背景下農產品物流配送機制的技術支持
下文將從農產品物流冷鏈技術與物流配送越庫技術兩個角度對農產品物流配送機制的技術支持加以探究。
1.農產品物流冷鏈技術。從廣義上來講,冷鏈物流指的是冷藏冷凍類食物在生產、存儲運送、銷售,到消費之前的諸多過程中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障食物品質,避免食物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其是伴隨科技的提升、制冷技術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以冷凍工藝學為理論支撐、以制冷技術為措施的低溫物流過程。冷鏈物流的使用對象主要有加工食物(比如速凍食物、雪糕、奶制品、包裝熟食等)、未加工的農產品(比如綠葉菜、水果、雞蛋、肉等)、花卉產品、特別產品(比如藥物)、快餐原料。冷鏈是以保障食物質量為目標,以維持恰當溫度環境為中心要求的供給鏈體系,因此其比普通常溫物流體系的要求更繁雜、更嚴格,需要投入的資金也更多。食物冷鏈的運營一直是和能源消耗、成本密切聯系的,有效管控運營費用和食物冷鏈的發展緊密關聯。農產品存在不易保存的特性,我國每年農產品在運送過程中的損毀率大概為百分之二、三十,而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每年農產品的損毀率僅為百分之五,因此應增強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條中冷鏈物流的運用。
2.農產品物流配送的越庫技術。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公司越來越關注成本的管理。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物流的速率與精準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均迫使了物流配送倉儲管控的轉型升級,使其物流倉儲管控由以減少庫存估測錯誤的基礎設施轉變為以配送速度快、費用支出少為要求的物流機制。商品流通在此種機制下無需保存,物流分揀的工作量被降到最少,這便是越庫戰略。越庫是指貨物從收貨過程直接“流動”到出貨過程,穿過倉庫,其間用最少的搬運和存儲作業,減少了收貨到發貨的時間,降低了倉庫存儲空間的占用。同時也降低了貨物的保管成本,其具有統一配組、減少存儲時間、過程快速三個特點。因為越庫技術擁有加快生產過程、節省費用、耗時短的運送路線與滿足顧客需要的優勢,所以更適合有較強實效性與較短保質期的農產品運輸。因此,在我國農產品的物流配送過程中應大范圍運用越庫技術,這不但能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還能夠提升其流通質量。
(三)電商背景下農村流通供應鏈改進模型
對農村物流配送與技術等加以改進以后,得到農村流通供應鏈的改進模型圖,如圖5所示。
下文依托農村流通供應鏈改進模型圖分別對農產品流通供應鏈、農業所需物料供應鏈加以運行剖析:
第一,農產品流通供應鏈運行機制剖析。改進后的農產品流通供應鏈的運行形式是,農戶采用參加合作社的形式和企業進行協作,從而構成較大規模的流通渠道參者。而沒有參加合作社的農民以協作構成流通渠道參與者和商超企業、農貿市場直接進行交易。直接和商超企業進行交易便是當前發展迅速的“農超對接”形式。農貿批發市場通過把農產品批發給零售商的方式和消費者進行交易,而超市則直接將貨物銷售給消費者。
第二,農業所需的物料流通供應鏈運行機制剖析。改進后的農業生產所需物料的物流運行模式是農戶參加合作社直接和農業所需物料制造企業進行交易。由于農業合作社規模較大,對農產品生產物料的需求也更多,故二者合作更利于其自身發展。農業所需物料的物流提供者可以是農業所需物料企業自身的物流配送中心,還可以是第三方物流企業。而沒有參加合作社的農戶可以通過委托合作社或以前的銷售商進行物料購置。
第三,農村日用品流通供應鏈運行機制剖析。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農村居民通過互聯網進行消費已在電商營銷收益中占到較大的比重,尤其是農村居民在日常生活用品方面的消費。改進以后的農村日用品供應鏈的運行模式是,生活日用品制造企業利用本單位的營銷公司或分銷商把產品銷售至農村批發市場、農村超市或互聯網店鋪,農村消費者可以在線下市場或線上商城進行購買。改進以后的生活日用品供應鏈在物流運送方面農村超市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村超市能夠利用自身的配送體系或外部資源實現貨物的集中購買和集中配送,這降低了物流運輸成本,提高了物流運輸效率。在互聯網消費方面第三方物流的功能十分顯著,其對于互聯網購物的發展和服務品質有很大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冰玉.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流通供應鏈優化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18(7)
2.陳燁.天水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調查研究[J].甘肅農業大學,2018(6)
3.訾豪杰.新型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商品網絡流通系統探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2)
4.胡勇.互聯網+背景下婁底市農村物流發展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7(11-1)
5.方剛.消費升級視角下農村流通供應鏈運作優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
6.卜蘇華.“互聯網+”構建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的創新路徑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7(3)
7.張寧.新興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商品流通網絡構建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3)
8.劉曉英.網絡零售對流通供應鏈的重組效應及空間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7(3)
作者簡介:王學偉(1983.6-),男,河北秦皇島人,學士,助教,主要從事電子商務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