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梅芳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圍繞寧夏19個市縣運用計量模型展開產業結構變動時空分異研究。結果顯示:寧夏城鎮化響應整體逐漸提升,南北差距逐漸縮小,R2強于R3,且R2較平穩,呈“北強、中弱”特征,R3波動變化趨勢呈“中強、南弱”特征,總體上南部響應度較低,空間差異格局較明顯。在對19個市縣響應特征歸類后,提出了相應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城鎮化響應? ?產業結構? ?時空分異計量模型? ?寧夏
寧夏處欠發達地區,盡管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但其城鎮化水平和經濟發展較全國、東部水平均偏低,且缺乏強大的產業支撐,這不僅會使寧夏城鎮化進程停滯不前,亦會對寧夏經濟健康穩步發展不利。因此,借助產業結構優化加速寧夏城鎮化建設,并強調兩者的協調互促式發展,是解決當前寧夏經濟發展和區域綜合實力較弱等問題的重要方向。
目前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學者多從非農產業整體響應入手,而對不同區域、產業響應強度研究成果并不多,且鮮有針對寧夏的研究。那么寧夏不同市縣產業結構演變有何特征、城鎮化對其響應強度有多大、是否有著明顯的時空差異、如何根據時空分異特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很顯然,這些問題不再使寧夏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相關研究僅停留于空泛的理論層面,而是駕馭在鮮活的實證材料支撐之上。更重要的是,對兩者間互促展開區域性研究,將利于寧夏從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建設雙向有機結合視角規劃城鎮化戰略,解決當下寧夏城鎮化推進中缺乏產業的有力推動、而產業結構優化缺乏城鎮化拉動支撐的問題,從而提升寧夏經濟發展效率,進一步促進寧夏做為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工作的順利實施,無疑具有較強的實際意義。
寧夏產業結構變動對城鎮化響應測算
研究區位。經過多年努力,寧夏城鎮化水平與速度得到快速提升,城鎮化率從2000年32.5%穩步上升到2016年56.3%,西北省份中處于第一位,其中銀川市最高,固原最低。而隨著城鎮化率逐年提高,產業結構優化和城鎮化間的互促性愈發顯著,2016年寧夏產業結構上升至7.6:46.8:45.6,城鎮化響應則由0.27上升到0.51,響應度明顯提升,由此實現了寧夏產業結構優化與城鎮化建設的有機銜接。本文以寧夏19個市縣為研究對象來分析響應時空分異。
測量模型。產業結構變動城鎮化響應是指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城鎮化予以響應所引發的變化。本研究使用劉艷軍等多位學者的產業結構城鎮化響應模型進行研究,即用城鎮化率與非農產率比值反映城鎮化對產業結構變動響應與反饋強度:
上式R是產業結構城鎮化響應系數,m是城鎮人口數,M是人口總數,f是非農產值,F是產業總值。R越大,則產業結構城鎮化水平響應度愈強。另據三次產業結構將“產業結構演變城鎮化響應”細分為“二產城鎮化響應”、“三產城鎮化響應”,響應度分別記R2、R3。
數據來源。本研究以寧夏19個市縣及轄區為基本單元,時序從1978—2016年,空間由于數據獲取難度基于2000—2016年,數據均來自《寧夏統計年鑒》。
寧夏產業結構變動對城鎮化響應測算結果分析
(一)寧夏產業結構變動對城鎮化響應時序分析
利用模型測算寧夏各響應度R、R2及R3如圖1所示。圖1顯示,1978年后寧夏城鎮化發展進入穩步上升階段,城鎮化率逐漸提升,由20.54%穩步提升至2000年? ? ? ? ? ?52. 96%,2001年表現為明顯突降趨勢,是由于該年起寧夏城鄉人口用1%抽樣調查推算導致,但總體上不影響其上升趨勢,至2016年已經提高到了56.30%。伴隨著城鎮化率穩步提升,其響應也表現出較為相近的態勢,且響應度提升較為顯著,在1978年0.27的基礎上提升了1.3倍左右,達到了2016年的0.61。
區分產業結構發現1978-2016間,R2均值為0.963、R3為1.094,很明顯城鎮化對三產反饋性較二產更為強烈,其中二產呈倒“V”型,即先升后降,2008年達到最高點后逐漸下降至47%,R2從1982年0.75步入上升趨勢,除個別年份較小波動外,總體發展較平穩;隨著改革開放政策持續實施,一產持續下滑時三產則呈較好發展,R3出現了或下降或上升的波動趨勢,除2006年有所降低外大體上均處穩步上升趨勢。
(二)寧夏產業結構變動對城鎮化響應空間格局分析
從靜態視角分析測算R、R2及R3格局特征如表1。 表1顯示,2016年寧夏產業結構變動城鎮化響應不同地區間不均衡特征存在明顯差異;從響應平均度看,石嘴山最高,其次是銀川(1.36)、吳忠(0.98)、中衛(0.82),固原最低(0.7)。
為進一步探究各市縣響應空間格局差異,將19個縣市空間差異分別從R、R2、R3三維空間格局響應圖分析顯示:R空間格局差異性較大,總體上呈“北強、南弱”特征,響應度最高的是大武口(0.93)、銀川(0.92)、惠農(0.87)、利通(0.7),主要分布在經濟發展相對較強的北部,最低的是海原(0.29)、西吉(0.30)、涇源(0.34)、隆德(0.36),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R2空間響應格局有不同程度變化,呈現“北強、中弱”特征,銀川以2.36響應度居首,原州居第二,大武口、利通、沙坡頭等緊排其后,中部R2響應較弱,依次為靈武(0.64)、海原(0.70)、鹽池(0.72)、中寧(0.73),強弱超過3倍差; R3空間響應格局呈“中強、南弱”特征,強度最高的是靈武(4.50),其次是惠農、大武口,強度較小的多位于南部。
上述分析看出,寧夏南北間產業結構對城鎮化響應度有所變化,總體上北部響應普遍較強,基本形成了以銀川為中心輻射周邊、且逐漸遞減,尤以海原、西吉等R2、R3較弱響應,這與該地區自然稟賦、資本投入及對教育、人才重視等多方面緊密相關。
(三)寧夏產業結構變動對城鎮化響應時空分異動態分析
繼而從時空分異動態角度分析發現,寧夏不同產業響應系數的增減幅度也有明顯不同(見圖2)。圖2顯示,寧夏19個市縣不同產業城鎮化響應有不同的表現,其中R2,惠農、西吉和隆德平均增幅超過0.04,銀川、鹽池、原州、彭陽、沙坡頭平均增幅在0.01,而賀蘭、靈武、利通、同心、青銅峽、涇源則超過了0.04的下降幅度,其他5城市變化不大;R3平均增幅超過0.04的城市比R2減少到了2個,即惠農區和中寧縣,惠農區增長較快,平均增幅超0.1,永寧、平羅、原州、西吉、彭陽5個市縣平均增幅在0.01左右,銀川、大武口、利通、鹽池和青銅峽5個市縣平均減幅超過0.04,青銅峽降幅最大(0.18),其他7個市縣基本變化不大。結合時序性分析,總體上寧夏產業結構變動城鎮化響應度波動中呈逐步增長趨勢,不同地區R2、R3有著不同表現,這與各地響應國家號召,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地處最北部的惠農R2、R3均穩定且呈較大幅度的響應趨勢,而地處最南部、且是貧困度較深的西吉和隆德,盡管其受自然資源、經濟發展較低等限制,但也有了一定響應,表明寧夏區域經濟發展穩定增長的同時,城鎮化響應的步伐亦在逐漸加快。
與寧夏城鎮化響應平均水平對比,寧夏各市縣R系數在南北的市縣間響應增減幅度差距則較明顯(表2)。與寧夏平均水平相比,銀川、大武口、同心等北中部市縣響應度呈正向提升,2000年超過150%的城市有5個,尤其是靈武超過了208.41%,2016年大武口、惠農、銀川超過了150%,響應度高的城市有所減少;超過100%的市縣2000年有3個,2016年則有賀蘭、青銅峽等5個城市比率超均值。其他地區尤其是南部為負增長,2000年小于60%的有7個城市,2016年時只有2個。數量變化一方面表明寧夏產業結構城鎮化響應度整體雖逐漸提升,差距也逐漸縮小,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南部由于自然、技術等多方面約束使其響應較低,因而政府需根據資源、人才等政策調整產業結構以加快推動響應度。
寧夏產業結構變動城鎮化響應強度類型分析
上述時空分析表明,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與城鎮化推進,寧夏產業結構城鎮化響應表現出明顯時空差異性。為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根據寧夏實際情況與特征,將響應類型劃分為一致類響應(R2、R3同向變化)、偏R2類響應(R2增幅大于R3)、偏R3類響應(R2增幅小于R3)三種,并依四分位數、R增減方向及響應度劃分為強響應型(R≥0.6,且ΔR≥0)、中響應型(R∈[0.4,0.6)且ΔR≥0;或R≥0.6,但ΔR<0)、弱響應型(R<0.4;或R∈[0.4,0.6)但ΔR<0)三個子類型(表3)。
一致類響應特點是: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該類市縣的R2、R3同向變化。此類型共有12個市縣,其中一致類強響應型中只有惠農區,其R2、R3分別從2000年的0.3、0.41增至2016年的1.23、3.01,提升速度非常快,且R3高出R2近2個百分點,表明惠農反饋作用日益凸顯。惠農區地處寧夏最北,做為寧夏北大門,利用顯著的地理區域優勢,2010年率先建成了西北進出口通道的內陸與天津港重要內陸港,同時依靠口岸發展現代物流集聚項目,使得惠農R響應僅次銀川,但未來惠農能否走“高質量”道路是其持續發展的關鍵;一致類中響應型包含5個市縣,其中大武口和利通屬中北部,經濟發展較好,城鄉人均收入差別不很大,R2、R3響應變化不大,原州、彭陽等發展水平不高,但近幾年得益于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亦有較明顯提升,響應強度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別從0.44、0.3提至0.52、0.42,但其城市基礎設施方面還不是很完善,需從市縣整體規劃方面入手增強產業和城市協同發展;一致類弱響應型包含了賀蘭、靈武等6個市縣,這幾個城市盡管R2、R3保持同向發展,但表現為遞減趨勢,且R強度為弱響應,這些市縣今后需強化城鄉統籌式發展。
偏R2類響應特點是:伴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R2比R3高。此類包含5個市縣,其中沙坡頭屬偏R2強響應型,產業發展特色鮮明,協同式發展思路使得響應度在寧夏始終處于逐漸上升趨勢,光伏等項目持續推進則使R2類響應達到了1.42,較R3類響應更明顯,但其工業化與生態環境間的矛盾與沖突等問題是未來需重點考慮的問題;偏R2類中度響應型包括2個市縣,銀川做為首府城市,由于其優越的區位與人文優勢,城鄉人均收入差別較小,多年來一直排在寧夏經濟發展前列,因此R也自2000至2016年始終居首,由于城市空間發展限制、城市發展定位、產業結構調整等發展思路轉變,使得R略有下降,但其工業產業增加值排位西北省會城市第二,二產占整個產業值一半多,故R2較R3相對較高些,鹽池憑借地理位置,加之推行新型工業、特色產業與生態建設并舉思路,幾年來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呈現平穩的快速式發展,尤其是工業增加值一直處于快速增長的態勢,成為拉動鹽池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大動力,對于城鎮化建設的推動性亦非常明顯;偏R2類弱響應類型中有隆德、海原,這兩個縣地處南部地區,經濟發展較緩慢,且屬傳統農業區,經歷幾年的發展,其響應有了緩慢的、逐步增加的趨向,分別從2000年的0.27、0.29提升至2016年的0.39、0.30,且其R2、R3也在緩慢提升。
偏R3類響應特點是: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變動,該類市縣的R3要比R3大。該響應類型只有偏R3類弱響應一種,包括永寧和平羅2個縣,總體上均地處中北區,且居銀川周邊,在商貿、物流、旅游等一體化產業發展方面相對較好,因而整體上偏R3型,但多年來由于城市定位不準、經濟發展較落后、城鄉相對不平衡,響應從2000年開始一直走下坡路,分別從2000年0.55、0.69下滑至2016年0.52、0.53,呈弱響應狀態,城鎮化發展水平較為緩慢。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第一,通過對寧夏產業結構城鎮化響應時序性分析得出,其響應度提升較為顯著,提升速度達到了1.3倍左右;從平均值來看,R2均值為0.963,R3均值為1.094,R2發展較平穩,R3為波動變化趨勢,但均處于穩步上升趨勢,總體上R3反饋作用較R2更強烈些。第二,通過對寧夏產業結構變動對城鎮化響應的靜態空間分析發現,不同地區間有著明顯空間差異,表現出不均衡特征。從平均響應度看,呈“北強、南弱”特征,石嘴山最高,銀川次之,固原最低;分產業結構看,R2響應格局呈“北強、中弱”空間特征,銀川最高,靈武最低,強弱地區間差距超過3倍,R3空間格局呈“中強、南弱”特征,靈武市最高,西吉縣最低。整體上形成了以銀川市為中心向周邊輻射,且呈現逐漸遞減趨勢,尤以海原、西吉、隆德與涇源R2、R3均較低。第三,結合時空分異動態分析發現,總體上響應波動呈逐步增長趨勢,尤其是最北部的惠農R2、R3均呈穩定且較大幅度的城鎮化響應趨勢,而地處最南部、且是貧困程度較深的西吉和隆德也達到了正響應;與寧夏平均水平相比,其提升速度與市縣數量亦有所變化,其中提升速度超過150%的市縣由2000年5個下降至2016年的3個,超過100%市縣由2000年3個上升至2016年的5個,小于60%的市縣則由2000年7個下降至2016年的2個,北部地區響應水平增長較快,南部地區也在緩慢增長之中,表明寧夏產業結構變動對城鎮化響應程度整體在逐漸提升,南北差距逐漸縮小,但南部響應依然較低,空間差異格局依然較明顯,且將持續一段時間。第四,將響應類型劃分為一致響應、偏R2類響應、偏R3類響應型,并據響應度分為強響應、中響應與弱響應子類型,其中惠農屬一致強響應型,大武口、利通、原州等屬一致類中響應,賀蘭、同心等為一致弱響應,沙坡頭為偏R2強響應型,銀川、鹽池屬偏R2中響應型,隆德、海原屬偏R2弱響應類型,永寧和平羅是偏R3弱響應型。
(二)建議
上述結論表明,采取差別化措施將有助于各市縣提升城鎮化響應水平。首先,對一致響應地區,應著力從R2、R3雙向同時入手,對強響應型從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可持續與協調性尋找抓手,如惠農宜應用科技手段延長現有產業鏈條價值、力促產業綜合競爭力,借助地處最北地理優勢,將陸路、物流等口岸功能充分利用好,加快與周邊貿易發展,使物流成為R3貢獻生力軍,進而步入高質量道路,促進持續性發展;對于一致中度與弱響應型,由于R2、R3都較低,因此應提高城鎮人口數量與質量、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提升城市空間集聚效應、增強地區間特色產業關聯,在增強效率與潛力基礎上綜合提升R2、R3。其次,偏R2響應地區應集中精力發展二產,以帶來崗位吸引、接納周邊農村勞動力,提升城鎮化程度。如對偏R2強響應的沙坡頭,在提高旅游業等R3響應同時,應更注重通過擴展冶金、光伏等項目,提升技術水平,注意平衡工業與生態間矛盾與沖突,以持續創新力增強產業帶動就業持續性;對于偏R2中響應型城市,應適度控制城市發展規模,以二產發展增強城鎮化響應強度,如銀川應充分利用好省府城市中心與輻射功能,協調好空間聚集力,協調好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發展配合度,加快R2同時,根據城市總體規劃適度控制城市規模,防止城鎮化進程中由于無限制膨脹帶來低效率式發展;對于偏R2弱響應地區,經濟發展往往較低,在以二產促進本地發展同時應以傾斜政策支持調整產業結構,側重利用本地特色產業,同時在引進新產業時偏向于勞動密集型,以消化當地勞動者充分就業,政府亦可適當補貼企業,促使當地勞動者穩定就業,從而提升響應度。最后,偏R3弱響應類型地區應在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發展規劃與產業布局基礎上,為三產發展提供適度政策環境與支持,著力發展三產以快速提升該地響應速度與驅動力。
參考文獻:
1.劉艷軍,李誠固等.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的城市化響應機理研究[J].人文地理,2008(5)
2.王發曾,程麗麗.山東半島、中原、關中城市群地區的城鎮化狀態與動力機制[J].經濟地理,2010(6)
3.劉艷軍.區域產業結構演變城市化響應形態的演化規律[J].人文地理,2011(3)
4.梁樹廣.產業結構升級影響因素作用機理研究[J].商業研究,2014(7)
5.郭景福.民族地區特色產業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5(6)
6.紀明.民族地區城鎮化與產業發展減貧效應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
7.錢宏勝.河南省產業結構演變的城鎮化響應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