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要]奧爾巴赫的《摹仿論》采用語文學的研究方法,以文體混用為起點,對西方文學再現現實的歷程展開了系統化、綜合化的論述。
[關鍵詞]摹仿論;語文學;文體
在《摹仿論》中,奧爾巴赫追溯了從古代到20世紀、從荷馬、但丁、拉伯雷到普魯斯特、伍爾夫等眾多作家在作品中以何種方式、在何種程度上再現了日常生活,即本文的主題“西方文學中現實的再現”。全書共二十章,在每一章中,作者總是從對一段選文的語言和文體分析人手,呈現出不同時期的作家作品在語言和文體上的微妙變化,以文體為研究起點,系統化地梳理了歷代作家對現實再現的歷程。
奧爾巴赫與同時代的恩斯特·羅伯特·科迪厄斯和列奧·斯皮策都是德國語文學傳統的繼承者,他們早年就關注于文體學的研究,三人曾一起從文體的視角切入對文學作品的深度研究中。奧爾巴赫在1952年發表的《世界文學的語文學》一文中總結了語文學在世界文學視閾下的研究方法和意義。在《世界文學的語文學》一文中,奧爾巴赫認為我們面臨著文化趨于一體化的威脅,人文主義學者有書寫人內在歷史的責任和義務。衍生于歷史主義的語文學的人文主義目的就是呈現人類內在自我表達的歷史。但是,面臨著資料、方法和視角的無限豐富,我們如何實現歷史的綜合的研究?奧爾巴赫認為要進行內部歷史的綜合,書寫一部具有廣闊背景、綜合而具有巨大引申意義的內部歷史,唯一方法是選擇一個或幾個彼此聯系的起點,經過有秩序、客觀的闡述,獲得具有統一性和普遍性的系統研究成果。起點是選自界限清晰、容易辨識、能夠具體描寫、能夠用技術性的語文學術語來描述的對象。好的起點不僅具體、精確和客觀,同時又具有離心輻射的潛力,是主題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摹仿論》中,這個支撐起系統研究的起點就是文體。該書的行文邏輯就是通過對文體的分析來審視歷代作家對現實的再現。高等文體描寫發生在崇高人物身上崇高的事件,中等和低等文體描寫尋常百姓的日常的生活。與文體相關聯的是語言和句式,高等文體的語言往往典雅、含蓄,多用長句,營造一種緊張感和隱喻意,格調沉重、艱澀。低等文體的語言則多具有感官性,色彩艷麗、句式簡潔、格調明快、生動傳神。當作家的視角從崇高事件、崇高人物轉向日常生活和平民人物時,開始描寫感官性或戲劇性的日常生活,其作品語言、句式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大量并列的短句、感官性的詞語等。
如《摹仿論》第三章中,奧爾巴赫通過對三位公元4世紀的作家在作品中使用語言、句型的變化來揭示文體從分用到混用的轉變。阿米爾頻繁使用表形象的詞語、連綴同位語的長句型去表達感官的形象,把高雅文體的委婉典雅轉向形象直觀。哲羅姆用絢麗的形容詞、華麗的修辭對現實進行醒目的描寫,頗具有巴洛克的綺麗風格。奧古斯丁連續運用并列句以突顯事件發展的戲劇性,這些在古典時代的高等文體中都是不可能出現的,三位作家都突破了古典崇高文體的桎梏。奧爾巴赫通過分析作品中詞法、句法、修辭手法,乃至語音、語義、語法的變化,揭示古典文體分用在公元4世紀遭到了挑戰。這種對語言變化的敏銳的洞察力離不開語文學技能的訓練,怪不得奧爾巴赫在《世界文學的語文學》中曾遺憾地提到現代的研究者已經不在接受語文學的訓練了。在通過語言對文體進行分析后,奧爾巴赫繼續評析作家所呈現的圖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現實。阿米安的感官描寫不是人物真實的語言,只是僵化的圖景,哲羅姆的文字是為宣傳基督教禁欲思想而作,并不涉及塵世,唯有奧古斯丁將內心悲劇性的問題與時代相結合,真正突破了文體分用的桎梏。
《摹仿論》開篇“奧德修斯的傷疤”中,作者將荷馬史詩和《圣經》分別作為高雅文體和低等文體的起點,荷馬史詩代表崇高文體,表現人類經驗的崇高與悲劇性,舊約代表著低等文體,展現著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基督教打破了高等文體與低等文體的分野,形成一種文體的綜合或混合。奧爾巴赫以《馬可福音》那個折磨人心的夜晚為例,“西蒙·彼得站在那里,否認了他與被拘捕的耶穌之間的關系。此時的(普通平民)彼得不是陪襯角色,而是個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形象。這種不同文體的混用是猶太一基督教文獻的特點。”如奧爾巴赫所言,“出現了一種新的低級表達方式,一種低級的、本來只用于喜劇和諷刺劇的文體,它限制大大超出了最初的應用范圍,進入了深邃和高雅,進入了崇高和永恒”。文體分用從此走向了文體混用。接著,在中世紀,對現實的認識和呈現在但丁那里發生了轉折。但丁在《神曲》中用日常的意大利語言和現實主義的手法去描繪古典世界、圣經世界和日常世界,就像一個低等文體的創作,但作家通過排列和表述方式使之獲得了崇高的風格,使《神曲》在整體}成為一種崇高的文體,作家實現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結合,在文體的混用中呈現了歷史。從此之后,“當人們接受重大事件不是源于抽象或一般的認知這一理念;那么,他們就不會只在上層社會、重要事件或國家事件中尋找素材,而會在藝術、經濟、物質和精神文化中尋找,深入到日常生活和百姓中去尋找,因為只有在那里,他們才能夠抓住獨特的、由內在力量驅動的東西,抓住具體的并且具有普遍有效深刻意義的東西”,對歷史的認知和表現現實的方法進入一種新的模式。
在《摹仿論》中,作者以文體分析為起點,系統論述了作家對現實再現的歷程。在奧爾巴赫看來,現實主義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文體的混合,高等文體與低等文體的混用把嚴肅、悲壯與崇高賦予日常生活,從而使普通日常的事件和人物具有了反映時代精神的寓意。奧爾巴赫對作家的評價以作品是否再現了現實為標準,其主要依據即文體的混用,是否在崇高和低俗二者之間再現了時代精神與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奧爾巴赫.摹仿論[M].吳麟綬,周新建,高艷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