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龍璽
[摘要]謝赫曾在著作《畫品》一書中提及“六法”,其中骨法用筆是中國畫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畫中的“骨”,體現貫穿畫面的作用。中國有傳統繪畫以來,最早的國畫是在絹帛上描繪的,全幅以線條勾勒,體現筆力的力量美。唐朝時期則以畫于墻壁上的壁畫作為主要的繪畫表現,如吳道子的壁畫作品,線條勾勒清晰。到了宋以后,繪畫逐漸以小尺幅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宋以小巧精致著稱,繪畫亦作為裝飾、收藏之用,所以小尺幅作品在宋朝更為盛行。
[關鍵詞]骨法;中國畫;線條
中國繪畫博大精深,亙古流長,在古在今亦是精華表露,既體現了繪畫藝術的精髓魅力,又反映國人藝術素養之高深。謝赫曾在著作《畫品》一書中提及“六法”,其中骨法用筆是中國畫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畫中的“骨”,體現貫穿畫面的作用。中國有傳統繪畫以來,最早的國畫是在絹帛上描繪的,全幅以線條勾勒,體現筆力的力量美。唐朝時期則以畫于墻壁上的壁畫作為主要的繪畫表現,如吳道子的壁畫作品,線條勾勒清晰。到了宋以后,繪畫逐漸以小尺幅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宋以小巧精致著稱,繪畫亦作為裝飾、收藏之用,所以小尺幅作品在宋朝更為盛行。清末以后進入近代,一直到現代社會,中國畫逐漸發展、演變,在繼承古人繪畫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解讀、剖析,了解到繪畫中線條的設計與運用。本文主要簡明扼要地敘述線條在中國畫中從古到今的發展趨勢和巨大潛力,以從中國繪畫中了解到國人的優秀藝術特性和展示歷代人們的藝術情感。
一、古為精華,經典猶存
我國現存最早的國畫是戰國時期在絹帛上描繪的繪畫,因古時,絹帛貴重,多用于王公貴族,所以流傳較少。《人物御龍帛畫》與《人物龍鳳帛畫》似異曲同工,均是表現生者向往著逝世的人能夠獲得永生的美好祝愿。兩幅帛畫均是用線條表現,施以淡墨。“線”是整個畫面的主要元素,龍、風、人物的線條均有組織有結構地展現出來,整幅畫面一氣呵成,完美無瑕。到了魏晉時期,顧愷之的作品有了一些淡彩渲染的部分,他將風景與人物結合起來,但仍保持了線條為主要元素的穩定性。如《洛神賦圖》這幅作品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所畫,依然體現了詩中所表達的愛戀情感。這一時期又出現了白描手法中的“高古游絲描、鐵線描”。唐吳道子的繪畫是以游刃有余、遒勁有力的“莼菜條線描”為主,壁畫的大型作品本就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再加上吳氏的“莼菜條蘭葉描”,如迎風飛舞,畫中人物似有仙風道骨般飄然物外。唐中后期仕女畫家張萱周防,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出了“琴弦描”,如張萱《搗練圖》周防《揮扇仕女圖》,其中衣紋裙帶的線條正是“琴弦描”的典范。宋時期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是根據壁畫《朝元圖》所繪的副本小樣,其中線描特點無一不表現用筆凝重,鋼筋簡放,是典型的“釘頭鼠尾描”。北宋時期的李公麟將白描的特點一一概括總結,創造了《五馬圖》以線條勾勒造型繪出整篇作品,將人物衣紋、皮膚,馬的跑動,骨肉表現的完美無瑕。線,不僅僅體現在工筆重彩畫中,也存在于寫意之中,如梁凱的《李白行吟圖》《潑墨仙人圖》是用典型的減筆描所繪,幾筆墨線勾勒的人物性格鮮明,神完氣足。從最早的繪畫開始,古人就將線條的美感傳承并發揚,將線演繹得淋漓盡致。
二、今為發展,傳承我法
我們現如今所能接觸到的中國畫作品大多是紙質或者絹本所繪,但不乏線條的運用以及情感的表露。如齊白石老人的作品,雖寫意居多,但線條運用如魚得水,手法酣暢淋漓。擅畫花鳥蟲魚的他,將筆力運用的渾厚滋潤,造型簡練生動,他的《墨蝦》中線條的總結與歸納,將蝦的忍性和堅毅表現的恰到好處。再如任伯年,其作品成就主要歸于人物畫和花鳥畫方面,往往作品中寥寥數筆,著墨不多卻意境深遠,線條沉著有力,人物往往細線勾勒,神態從容,優雅淡定。
20世紀20年代之后的繪畫多以大型展覽為主,一些藝術家將水墨、工筆重彩劃分的較為明顯,但從中我們也可以尋找出傳承的痕跡,如同何家英作品《舞之憩》畫中表現青春少女的朝氣蓬勃又反映藝術本為一家,無繪畫舞蹈之分。人物線條包括發絲都勾勒的精致細膩,人物面部線條柔和有彈性,衣紋細勁而又不乏柔軟,柔中有剛,剛中帶柔,美不勝收。再如畫美人更美的羅阿姨羅寒蕾,她的作品多表現自己內心情感,和女兒一起的兩口之家中,沒有過多的煩惱可言,那么她的作品更表現出女性的細膩柔軟。從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古人的影子,比如頭發的勾勒處理,更像是古畫中水的表現形式,那么從這點上看,羅阿姨的傳承更與時俱進,既取其精華,又有時代氣息,又融合自身繪畫的獨特風格。
藝術總是不斷發展的,無論是古時或是現今,它的存在既有道理,線條的運用便是中國畫最大的特點,畫中除體現人文情感,便是“骨”在畫面中的表現形式。謝赫的“六法”也將“骨法用筆”列為六法中的第二位,那么“氣韻生動”便是情感的傳達,正如中國國人表現情感都是含蓄內斂的,就如同繪畫一樣,是承載著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媒介。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簡史(新修訂本)[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3]齊白石.齊白石畫集[M].撫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
[4]何家英.畫境·典雅—何家英工筆人物畫探微[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
[5]羅寒蕾.畫境—羅寒蕾工筆人物畫探微[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