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瑾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美術形式中的規律性總結,秩序化的過程是一種概念、歸類、組織、規范化的過程,本文圍繞有關秩序感的建立,多方面進行探討和分析,較全面、準確地概括了美術形式中的這一關鍵問題。用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去認識形式效應,把握其中的奧妙,創造出變化無窮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秩序感;秩序化;規范化;藝術效果
社會的發展,生物的形態與結構,以及人們生活的活動規律,到處都體現著秩序。秩序不僅表現為自然形態,也體現為一種規律性和條理性。秩序感同形式效應和創造美術形式的規律密切相關,因而,無論是科學思想還是道德行為都有一定的規律和秩序,人們只有遵循這一客觀規律才能創造和諧美好的社會,才能使生活幸福快樂。藝術則在感覺現象和理解方面給人以秩序。所以我們在創造藝術形式和處理藝術效果時,要通過對秩序感的研究,探究美術形式規律發展的重要方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秩序永遠存在于自然生態中,秩序感則積淀于人在生活的體驗中,又體現在藝術形式的關系中。所以美術形式的秩序不是人為規定的,它是人與大自然的發展規律約束而成的,但它又是靈活多變的。所以說,秩序感是美術形式的統一變化法則的基本依據,也是必須要遵循的客觀規律,同時秩序化的方法也是需要多變的藝術手法來處理的,尤其是藝術設計的重要方法論。同時對研究形式視覺效應,提供了理論基礎和保證。
一、有序的自然和紛擾的世界
人或生物構成的形體,就像是一種被精心設計的杰作,但它又是自然的、天生的、原始的,所以說任何人為的創造、雕刻也不可能超出大自然的范圍。美術形式雖是人為的創造,但仍在自然規律的涵蓋之中。因此可以說,秩序感的存在是適宜人類和調節心理的形式之本的。在這個人與自然的生態環境中,秩序無處不在。也因此,如果人類想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話,其也是少不了與自然秩序的有機的相互組成。最終可以總結出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同時要注意的是秩序規范著形體結構,是制約著運動的一種形式,它的一切都在有序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著。這種自然的和生物本身的有序的秩序對人和任何美術形式都有一定的適宜性和制約性。因此,任何美術形式創造的美術作品都是遵循這一客觀規律的,反之任何作品也不能被人們所接受。
從對立統一的規律來看,無論自然規律還是人為的創造各局部秩序之間還存在相互矛盾、相互干擾的狀態。它們之間不僅是相生相克和此消彼長,也是對立而又統一以及永遠處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之中產生和誕生的。所以說,由于自然界的局部秩序相互干擾,人的生物節奏和生活規律也是變化多樣,這一切的現象便使得秩序感同人類的關系復雜起來。所以,我們需要對自然規律和生活規律有一個整體清楚的認識,也需要理解秩序與混亂之間的相互關聯。總之,自然秩序的相互干擾、交叉、重疊,可以使自然狀態顯得雜亂無章。
人類就是這樣生存在這種有序和無序的狀態之中,不僅是努力適應有規律而又多變化的社會節奏,也是在感受著秩序與雜亂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混亂和平靜,因為人具備有秩序的生物機能,這種機能深深埋入人類遺傳之中,加上耳濡目染大白然的秩序,以及人對大自然的適應,情緒的淡定,伴隨對生活規律的豐富體驗,因而秩序感便成為人們生理上、心理上的一種需求以及實用上的需要了,這就是人與秩序感的難解之緣。另外,在有序和無序之中,生物本能和人們的生活習性需要做出適應性選擇,如面對雜亂無序的環境生活和世事紛擾,心靈上必須要有一個安定的秩序;面對單調乏味、日復一日的重復生活而又想尋求豐富和變化,這就形成了人對秩序感的多樣化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現實的有秩序的作品難以令人滿意,此時正是需要借助藝術的創造性把秩序感總結出來并進行調節,從而達到視覺心理的平衡,最終提煉出較滿意的生活規律。
在人與生物的關系當中,對于有序構成的形體來說,就像是一種被精心設計的杰作,我們所強調的創造性也未必能超出造化的大手筆。美術形式雖然是人為的創造性行為,但仍然在自然規律的涵蓋中。可以說,秩序感是適宜人類、調節心理的形式之本。首先大自然是有序的,而秩序又是豐富多變的。在自然形態中,植物枝葉的對生或者互生,花瓣的排列結構,精美的蝴蝶花紋,奇妙的礦物晶體,廣泛存在著秩序構成和數理邏輯。在晶狀體中,精巧的秩序構成令人驚嘆的感覺。常見的雪花晶體,規則而又多變,就像是根據幾何數理計算而成,雛菊花序的螺旋形排列,具有數字排列的秩序感,它用數字的特性把感性的文字描述用理性的、清晰的數字進行總結與記錄,用美妙的自然界為我們提供了設計的模板,這些有序而富有變化的形態,經常為設計美術形式所采用,被認為具有“美的性質”。秩序感不是出于藝術家或理論家的杜撰,而是因為它來源于人對自然的感受,其藝術價值體現在人對自然秩序的適宜性中。
除了靜態的秩序外,還有運動的秩序和時間的秩序。寒暑易節,花開花謝,斗轉星移,潮漲潮落。大到河海的陣陣波濤,小到池塘中的層層漣漪,大自然是在有秩序地運行著,有機生命也總是在有節奏的律動著。
人在自然秩序中,自身也是有序的,無論是人體的結構還是運動的狀態都在一定的秩序之中。人體的五官的分布和肢體形態就是一種完美的秩序結構。人的運動也遵循著秩序:心跳與呼吸的節奏,興奮與休眠的交替,運動時的節奏感等等,一切都在有序的運行著。秩序是為繁雜的規范化和量化而存在的,它對藝術的貢獻有著重要作用,在藝術的發展與傳播方面,秩序化能夠提高傳播效率,對過去的藝術作品進行秩序化總結,傳播的現代藝術應用中,再把現在的藝術進行秩序化總結為未來藝術的創新而產生重要參考作用,為藝術的發展進行歷史性是傳播。
總之,無論自然生態中的秩序,還是人類自身結構中的秩序,所有的生命運動都要遵循秩序的發展規律,這是生命和自然的秩序感產生的客觀基礎。所以在生活中人們對秩序感的適應,也是對秩序感的選擇和多樣化的要求就會成為創造藝術美的重要依據,也是眾多藝術家必須要遵循的客觀的規律。
二、對秩序感的適應與選擇
人的生活節奏有快有慢,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因而人的生物秩序連同人對秩序的感知能力,以及對秩序的適應性選擇,都是基本特性和本能反應。所以人對秩序的感覺一部分來自先天的遺傳生理功能,一部分是在生活體驗中形成的。根據視覺心理學家提供的科學分析,以及我們在藝術實踐中所體會到的視覺經驗,可以確認這樣一個重要認識:人有先天適應秩序、感知秩序的本能,還有來自對生活中秩序感的判斷和選擇的多樣性要求。前者相對恒定,后者是有條件的變化,然而,這個特點多年來直接影響到了人們對藝術秩序感的追求和多樣的秩序化手法發揚光大。在設計過程中常會用到秩序化,常常會利用這些規律總結設計理念,在藝術交流是也方便了提高藝術層次和審美能力的升華,為人們在表達同樣感受時而產生共鳴。在秩序感的選擇時也會因為互相較快理解了藝術品傳達的含義而進行選擇,可根據其他不用藝術領域界定的內容進行填充與擴展,在不斷嘗試中又總結出新的秩序感,這也是創新的總結性內容。在現代要求創新的時代環境下,更適應這種時代需要的高效率、信息化的節奏,為當代藝術從感性升華到理性創造了更重要的意義。
藝術設計者都知道,裝飾圖案是最能充分體現秩序感的意義的。因為裝飾形式的秩序結構很容易被人們的視覺所把握。在傳統圖案、手工藝制品以及工業設計產品中,有秩序的結構比比皆是。這些產品除了方便加工、便于生產等實用價值以外,更重要的是秩序結構符合人的天性。裝飾形式中的簡化、規范、條理、變形,常常是朝著秩序化的方向靠攏,達到了人們的基本需要和美的要求。從漢字的審美價值來看,印刷體和書法體各代表了不同的秩序感。美術字秩序井然、整齊規范、規律性很強,容易為視覺所把握,因而富有裝飾性。但它的另一面較為刻板,缺少變化。書法的用筆和結構也有一定的規則和秩序,它抑揚頓挫、富有變化,還有爭、讓、俯、仰的擬人之態,其隨機性和自由性都體現出生命的律動和有機結構的特點。書法的筆勢、筆意同人的精神狀態聯系密切,因此書寫過程和欣賞過程,對欣賞著就是意味無窮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
總之,秩序與變化之間一直保持著一種適度關系,它們之間是將多樣化的豐富性納入有條理的組織中的。例如:在規則的圖形之中加以部分不規則的圖形,在漸變構成秩序中設置少量突變等。既要保持秩序,又要避免單調。由于人們不喜歡單調和雜亂無章的東西,而喜歡令人賞心悅目的新形勢。因此,形式的統一就顯得十分重要。秩序可以使人平衡、放松,但變化也可以激起人的關注,感受到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應。秩序感的適應性設計,是針對其本身的具體情況和條件才做出的相應的選擇和處理的。因此對統一變化的形式法則,不能理解為一種程式化方法,而忽略了它們相對應的關系。如果無視現實需要,脫離特定的時空關系去孤立地追求形式風格,觀念先行、花樣翻新,這樣的作品肯定是不會被人們認可的,也不可能流傳的。因此必須從滿足社會多種需要的角度出發,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秩序感問題,也不可能有孰優孰劣的固定標準。所以任何藝術必須要通俗易懂,多樣化,適合人們的生活和需要,這樣才能更富有生命力。
因此,秩序對人具有很強的適宜性,它分別的表現在生理的適應和生物的兩個節奏上,只有在對條理性、規范性、簡約性的適應中表現出來,同時也表現在對秩序與變異的適度上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在藝術創造時,其秩序感才能對人們的生活有很強的調節作用,只有這樣的多樣化需求的調節作用以及對不同目的、不同個性的需求體現出來。但是無論是秩序化處理還是自由變化,物極必反。所以在這二者之間的適度選擇,才是創造藝術秩序的真正意義。
三、藝術設計中的秩序化
在現實生活環境中,人們的生活有時是單調的,有時是復雜的,周圍環境也是這樣,有時是安靜的,有時是噪亂的,頻繁的干擾使人們希望得到心理上的平靜和安慰。因而建立一個藝術的秩序來調節人的心理,補償視聽缺憾,其意義不可低估。但是,這種靜中有鬧,鬧中有靜的秩序,對于城市規劃的設計者難度可見一斑,于是,一種看上去自然、隨意,其實具有內在秩序的園林風格便出現在了城市中。例如,路面的鋪設不再是直線直角的方塊,而是錯落有致的異形搭配,這種不規則的設計包含著有機秩序的匠心;樹木的栽種和布局,不再是等距離、成直線的排列,而是根據疏密聚散、高低大小搭配的原理,形成一種較為自然的秩序感;水池園圃多采用不規則的異形和曲線,并不是對自然狀態的模仿,而是精心搭配、有機結合的形式處理。同原始生態相比,這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有機秩序。這種秩序化的處理是在原始與自然之間,在單調與復雜之間尋找出的一種適應關系,因而更適合人的生活環境,更符合人對秩序感的心理需求。也許,這種在自然和人工之間具有調節性的藝術化園林更能被人們普遍接受。同樣,在藝術設計中也是如此,如在繪畫構圖或版式設計中,把形象按照某種形式安排,把圖形按照某種規律排列,就不會顯得雜亂無章,秩序化的結果是簡潔明了。此外,秩序化也表現在圖形處理上。刪減細節變化,突出基本形,使外形輪廓規則化就是常用的手法。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樹葉被歸納為三角形,圓形,元寶形等,這種程式化的方法,充分體現了秩序化、裝飾性的審美傾向。
對于美術形式來說,如果長期的停留在形態上的簡化以及秩序化階段是不夠的,必須要通過進一步的調整秩序結構和豐富形態變化,才能滿足秩序而有變化的審美心理。例如,居室設計需要一種諧調、安定、不引入注目的形式。作為家庭生活中的陪襯和輔助性的美化功能,單純、簡潔的秩序感是適宜的。在園林設計中,呆板的、缺少變化的幾何形布局不是令人愜意的選擇。一覽無余的整齊布局也不能滿足可觀、可游。所以,要著眼于調整整體的形式感和有機變化的統一感。因此,秩序感的原理的體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藝術標準,它本身則是一個靈活應變的規律的。生活與藝術千變萬化,有時候需要強刺激的形式,需要視覺沖擊力,這時候反常規秩序的特異效果就會應運而生。例如一些商業性宣傳和裝飾,可以采用反常態的特異效果來引入注目。有時需要的不是和諧而是刺激,不是恬靜而是熱鬧,夜總會所需的氛圍和臥室中需要的情調肯定不會是相同的秩序感。所以,在美術形式中的秩序感具有相反相成的意義,秩序的重建或秩序的突破都可以適用于不同的目的,多樣化的秩序感可以滿足人類不同生存狀態的需要。所以任何藝術作品的本質美和人類創造的美都是人們所欣賞的,因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劉思宜.展示空間內視覺構成原理研究[D].江南大學,2008.
[2]王令中.藝術形式的秩序感[J].裝飾,2004(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