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奔
摘 要: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未成年人網購合同效力爭議引發的糾紛屢見不鮮。由于線上購物情形下獲知交易相對方信息的渠道有限,有觀點認為,在傳統面對面交易情形下產生的合同效力規則對網購合同賣方過于苛刻,需要進行調整。在新出臺的電商法中,推定電子商務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這一觀點。但網購合同只是合同訂立、履行方式發生了變化,并未也不應改變傳統民法有關行為能力的根本性規定,因此網購合同效力原則上應遵循傳統民法規定。況且隨著網絡實名認證及身份識別技術的發展,制定特殊規則也無必要,無過錯方的損失通過締約過失規則即可彌補。
關鍵詞:未成年人;網購;合同效力
一、屢見不鮮的爭端
生長在互聯網時代的孩子從小接觸網絡,因此往往較早具有進行線上購物操作的技能和機會。但他們的網絡購物行為常常遭到家長的否定,由此與商家發生有關合同效力的糾紛。據媒體報道,愛好網購的父親許某收到一臺價值近萬元的電視機,但自己從未訂購,了解后才知是其未成年孩子在網上訂購的。因孩子在許某網購時旁觀,從而知道了許某網購使用的賬號密碼,在瀏覽網頁時認為此款電視機適合玩游戲,便獨自下了訂單。許某認為孩子未滿18周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此該合同因自己拒絕追認而歸于無效。但這一說法不被商家所接受,商家認為許某的訂單是用自己的賬號購買的,且該賬號經過實名驗證,因此許某有義務接收貨物。雙方爭執不下而成訴訟。事實上,上述糾紛并非孤案,類似案例在社會新聞中還有許多。
出于對智慮不周者的保護,法律不承認無民事行為能力者訂立合同的效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效力待定,需要經過法定代理人追認后合同才有效。然而,這一規則是在傳統面對面交易前提下制定的。在傳統面對面交易時,賣方能夠通過外貌、行為、詢問交談等方式獲知未成年人的信息。因此若商家與未成年人進行交易,即應承擔合同無效的風險和不利后果,這一要求并不苛刻。然而在電子商務時代,訂立合同行為在線上進行,合同雙方不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因此賣方獲知交易相對方信息的渠道有限。由此,有觀點認為,在線上購物情形繼續適用傳統民法的規則,將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合同效力定性為無效或效力待定,對于賣方過于苛刻。
二、未成年人網購合同效力的不同觀點
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總結對于未成年人網購合同效力的探討,主要有以下觀點:
1.遵從傳統民法規范
遵循傳統民法以保護意思能力不足者為目的的規定,八周歲以下未成年人訂立的網購合同無效,其余未成年人訂立的與其智慮狀況不相符的網購合同效力待定。有學者指出,網購合同只是合同訂立、履行方式發生了變化,并未也不應改變傳統民法有關行為能力的根本性規定,因此網購合同效力原則上遵循傳統民法規定。更有學者指出,網絡環境充滿誘惑,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容易沖動締約。并且網購訂約屏幕閱讀、按鍵購買等形式使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進一步下降,不能夠準確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后果,所以在網絡環境下更不能排除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的締約能力條款之適用。總之,網購合同并不需要也不應該適用特殊的效力規則。
2.未成年人網購合同有效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網購合同應不區分主體行為能力原則上認定為有效。支持這一觀點學者認為,網購環境下商家難以查明買方年齡,讓商家承擔交易風險不符合電子商務的便捷特點,不利于電子商務的發展。若電子商務網站盡到了必要注意義務,那么不論法定代理人事后是否追認,都應當認為合同有效。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還往往引用臺灣地區電信法第九條規定作為參考條款。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臺灣電信法第九條的典型適用情形是利用電信服務,而并非直接針對電子交易契約之締結。臺灣學者林瑞珠認為電子交易屬于“使用電信發生之其他行為”,因此就電子交易契約之締結,不宜類推適用電信法第九條規定,而應遵循臺灣地區民法中有關行為能力的規定。筆者認為,臺灣本土學者的觀點值得參考。
3.未成年人網購合同可撤銷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網購合同可撤銷。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合同法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合同的效力問題未作任何規定,而完全否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合同的效力在理論上未做到利益平衡,在實踐上存在諸多例外,在網絡購物背景下也難以做到對行為能力的審查。又由于效力待定合同的不確定性會危及交易安全,這類合同定性為可撤銷合同最為合適。若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網購合同定性為可撤銷,則合同撤銷前為有效,也無法通過拒絕追認否定合同效力,必須通過訴訟才能使合同歸于無效。此種觀點試圖通過增加使合同歸于無效的程序成本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存在一定合理性。然而,訂立網購合同仍屬于法律行為,《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四條已明確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從事的法律行為無效。所謂合同法未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合同的效力作任何規定是不正確的。
三、傳統民法規則的適用性
1.對《電商法》第48條的評價
2018年出臺的《電商法》第48條第2款規定:“在電子商務中推定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但是,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仔細分析該條規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該條規定并非贊同網購合同不區分主體行為能力均為有效。事實上,該條規定仍承認傳統民法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作出法律行為效力的規定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仍然適用。
(2)該條規定推定電子商務中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旨在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在未成年人網絡購物情形下,法定代理人若想否定合同效力,首先需要舉證證明從事網絡交易行為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并且對證據的要求較高,必須“足以推翻”關于當事人具有相應行為能力的原推定。
然而,筆者認為,電商法第48條第2款的規定并無必要。該條推定是可推翻的推定,只是為了使否定合同效力一方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然而,在傳統民法中,法定代理人若想使合同歸于無效,其前提也是證明從事交易者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不過在面對面交易情形,這一證明要求很容易達到,甚至在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作為交易當事人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在非面對面交易模式的電子商務情形下,證明交易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難度也同樣增加。因此推定并未改變舉證責任的負擔方,并無存在的必要。
2.傳統民法規則的適用性
筆者認為,未成年人網購合同的效力問題,能夠在傳統民法框架下解決,不需設立特殊規則,理由如下:
第一,未成年人訂立的網購合同無效或者效力待定并不會給賣方造成過重交易風險。在網購情形,常見情況是未成年人冒用父母賬號或使用父母身份證件注冊賬號購物。此時法定代理人首先需證明使用賬號者是該未成年人而非賬號的所有人,這并不像年齡一樣容易證明。也就是說,除非雙方達成諒解,否則法定代理人難以通過拒絕追認就使合同歸于無效,而常常需要通過訴訟程序,并證明賬號使用者為某個特定的未成年人,才能使合同歸于無效。因此,一方面由于本來無法達成和解時這類案件就需要訴訟解決,將合同定性為可撤銷的意義不大;另一方面法定代理人在此情形下需要承擔較重的訴訟成本,此時理性的人自然會衡量得失。這種自然分流既保護了買方的切身利益,又不會給賣方過重的負擔。
第二,在如今網絡購物平臺實名制認證趨勢下以及網絡技術發展背景下,指紋識別、人臉識別技術等身份識別技術的進展,網站獲知未成年人信息難度已經且將持續下降。未成年人網購的另一情形是未成年人使用自己的賬號訂立網購合同。此時,未成年人若進行了實名認證,或填寫了真實身份信息,則年齡是可以獲知的。而網購平臺未能利用有效的技術性手段阻止未成年人進行網購,這相當于面對面交易中能判斷對方民事行為能力卻仍進行交易,既然在傳統情形賣方需承擔合同無效的風險,在網購情形中同樣如此。即使未成年人未進行實名認證并虛填年齡,由于這種行為尚不能稱為“使用詐術”,且這種情況實屬少數,具有盈利性質和技術優勢的網站也未能阻止這類賬號順利下單,讓其承擔由此發生的交易風險并不苛刻。
第三,我國現行法律有關締約過失的規定能夠衡平雙方利益。我國合同法第58條規定“合同無效或撤銷后,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造成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據此,在未成年人冒用親屬賬號進行網購情況,監護人存在保管賬號和行為引導方面的過錯,賣方因合同無效遭受的損失可以向未成年人方主張賠償。在未成年人利用自己賬號購物的情形,若未成年人未進行實名認證并謊報年齡,基于購物網站的營利性和技術能力上的優勢,若網站未能阻止這類情況發生,應當認為未成年方和網站均存在一定過錯。
參考文獻:
[1]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法律出版社2014版,第89頁.
[2]杜穎著.《電子合同法》.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版,第97頁.
[3]任躍斌.淺析電子合同主體的締約能力.特區經濟,2008年8月.
[4]李倩.淺議電子商務中未成年人權利義務問題——由三歲男童網上買汽車引發的思考.現代商業,2017年第17期.
[5]See Juanda Lowder Daniel, Virtually Mature: Examining the Policy of Minors' Incapacity to Contract through the Cyberscope, 43 Gonz. L. Rev. 239 (2007).
[6]劉品新著.網絡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版,第55頁.
[7]趙衡.少年冒充母親充值,網游公司應否退費.檢查日報,2016年3月19日第003版.
[8]林瑞珠.論電子契約——以臺灣地區電子簽章法與臺灣地區民法之適用為核心.中國科技法學年刊(2005年卷).
[9]馬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網購合同應可撤銷.人民法治,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