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歡
摘 要:農產品作為藍海市場,其價值漸漸為人重視。“互聯網+”所代表的新經濟形態下,農產品電商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以西北夢電子商務公司的發展為例,說明農產品電商的良好成長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在《電子商務法》實施背景下,如何為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值得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電子商務法;農產品電商;法制保障
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個體經營者或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拓展其產品銷售渠道已司空見慣。常見的農特微商模式往往是農戶通過微信平臺將未經深度加工的農特產品賣給城市用戶,這其中存在諸多法律風險、隱患。“互聯網+”所代表的新經濟形態下,許多農產品電商選擇利用阿里巴巴、京東等第三方電商平臺。同時,越來越多的涉農經營者選擇搭建獨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以信息化、標準化方式來獲取規模性盈利。2019年1月1日《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推動了營造良好的線上農產品交易秩序,為農產品電商的規范和保障奠定了法制基礎。
一、農產品電商的概念與特點
根據《電子商務法》第9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而農產品電商往往是通過信息網絡銷售農特產品的個體、企業或社會團體。因此,農產品電商屬于電子商務經營者范疇,須按照《電子商務法》進行合法生產、經營活動。
農產品電商基于其交易產品的特殊性,相較于其他電商有如下特點:(1)農產品電商的主體具有多樣性。包括文化程度較低的農產品生產者、專業經營農產品的企業或出于公益目標的社會組織。(2)農產品電商的經營方式具有多樣性。有些農產品電商通過獨立自主建設電子商務平臺自銷產品,成為電子商務平臺的經營者。更多的農產品電商利用第三方電商平臺銷售產品,成為平臺內經營者。還有少部分農產品電商是通過自建網站或利用其他網絡服務的,成為普通的電子商務經營者。(3)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具有不穩定性。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深受到自然條件影響,豐收或者欠收難以預測;農產品一般保質期短易腐爛變質,貯存困難,物流運輸麻煩。
基于農產品電商的特殊性,違約情況的出現難以避免,這為農產品交易帶來極大不便。同時,我國農產品消費數量龐大,可供交易的農產品品種繁多,這造成我國農產品交易在地域上跨度大、分布廣。有關農產品交易的規則標準統一困難。因此,農產品電商的違法違規交易屢禁不止,農產品交易秩序亟需法律調整。
二、西北夢電商平臺的發展
西北夢電子商務平臺以互聯網為依托,構建出“伊穆家園”和“清食會”兩大電子商務平臺。西北夢公司是集農產品原材料供應和農產品精加工食品產銷為一體的全國性平臺。這一農產品電商主要服務于偏好清真農產品的消費者以及清真餐飲實體店。目前,這個將上游直采、平臺自銷、合作加工運營模式相結合的電商平臺,累計銷售額高達1.7億。目前西北夢分別在青海、蘭州、陜西設立線下分公司,并分別負責市場營銷、產品售后工作,清真調味品的開發、生產工作以及清真食品開發、餐飲食材調運、貨物運輸等工作。
“伊穆家園”的電子商務實踐最初從展現西北特色的微信公眾平臺開始。公司逐漸開發核心產品,以秘制湯料、清真牛肉為主。為適應“互聯網+”新業態,“伊穆家園”進而自主開發了APP,搭建了線上購物平臺,現在平臺累計服務10萬間清真餐飲店,擁有關注人數20萬和接近百萬的訂單數。西北夢旗下另一大電子商務平臺“清食會”則是一個專門做清真食品的網站。它通過產品研發和優質服務,現在擁有50萬平臺注冊用戶、143種清真食品,用戶滿意極高。
西北夢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離不開其獲得全國金獎的冷鏈配送服務以及訂單農業特色運營模式。西北夢電子商務平臺的冷鏈配送服務,即在一二線城市設立中心廚房和配送站,如用戶選擇“極速達”配送服務,西北夢會3小時內將商品送至客戶所留地址,溝通了線上電子商務平臺與線下服務。西北夢的訂單農業運營模式則是與當各地番茄種植戶、牧民養殖戶進行合作,提前與個體農戶簽訂農產品訂購合同,約定農產品數量、質量以及最低收購價格,要求農產品生產者提供優質番茄幼苗或達標牛肉,并在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上為農戶提供協助。這種運營模式保證西北夢獲取優質原材料、保證食品質量。同時,西北夢將根據當年牛只收購的市場價格確定“保底收購價”,降低農民的生產、銷售風險,保障了合作農產品生產者的收益。
西北夢這一農產品電商平臺產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巨大。公司由2014年的193萬元營業收入到公司銷售額突破5100萬元,公司凈利潤率達19.65%,總資產報酬率上升至57.07%,這得益于該企業良好的經營模式與盈利能力。目前,西北夢共與西北3500余戶農牧民家庭合作,已幫助近千戶家庭脫貧,為合作農牧民增收超過1000萬。直接帶動就業人數達216人,間接帶動合作農牧戶、拉面創業者、返鄉務農人群近萬人。西北夢團隊多次走進青海海東市尖扎縣賈家鄉希望小學,為孩子們送去學習用品。西北夢承諾于2019年起,公司凈利潤的1%用于捐助希望小學。
三、農產品電商的法制保障
1.加強農產品電商的政策支持
近年來,國家提出許多政策來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農產品電商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益于體系化的政策扶持。相關政策有:《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的通知》、《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
這些政策明確支持包括廣大個體生產者、企業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加入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工程;鼓勵青年把握信息化發展的時代機遇,利用電子商務等方式在農村拓展市場渠道、創業致富,并提出實施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對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提出目標,其發展每年要保持 40%的增速,在2020年這一領域的交易額要達到8000億元。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促進社會資金與社會人才向農村可持續的流動是振興鄉村各方面工作的關鍵抓手。因此,優化這一領域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同通過更多優惠政策加強對于農產品電商資金與人才的支持,這對于解決農產品電商發展階段性問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優化鄉村內部生產生活,有著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2.強化農產品電商平臺經營者的法律責任
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須遵循《電子商務法》第二節第27條到第46條的相關規定。其具有以下義務:審核入駐其平臺的商戶資質信息的義務;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稅務部門等報送信息并協助監督管理的義務;數據保存至少3年的義務;提供交易評價途徑的義務。這些義務都與電商平臺經營者在其平臺監督管理上的法律責任相關。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如果違反上述義務,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比如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盡到審核或安全保障義務,結合《電子商務法》和相關特別法的規定,其可能承擔按份或者補充責任,也有一定可能承擔連帶責任。
《電子商務法》還明確規定了電商平臺經營者的連帶賠償責任。對于農產品電商而言,若其知道或應當知道銷售不符合保障人身安全要求的農產品,或有損害消費者其他合法權益的行為,而未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農產品電商平臺經營者和涉案農產品的平臺內經營者應當共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根據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通過強化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法律責任,能夠營造穩定優質的農產品交易秩序。在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時,可以借鑒國內外的現實典型案例,預判可能出現的情形,及時有效解決各類農產品電商交易問題,推動我國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3.推動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完善
現實中,農產品電商往往沒有能力和意識去聘用法律顧問,如何在市場經濟中規避法律風險,及時解決法律糾紛,成為農產品電商順利發展無法回避的問題。農村公共法律服務制度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將助力農產品電商健康發展。針對農產品電商開展的公共法律服務包括:為農產品電商提供法律知識普及教育;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農產品電商提供法律援助;為農產品電商開展法律咨詢、辯護或代理、司法鑒定等公益性法律服務;有效預防和化解農產品電商糾紛的調解活動等。完善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有利于提高農產品電商的法律意識并幫助這個群體解決法律困境,創造良好的農村營商環境。
根據農業農村部在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返鄉創業的人數已經達到740萬。這其中不乏返鄉成為經營農產品的創業者。農產品電商的健康發展與壯大,除了個體農戶、企業等創業者自身努力外,外部相對成熟的、完善的、系統性的市場法制環境極為重要。這相當于為處于初創期的農產品電商提供了各種無形的外部增援力量。
四、結束語
農產品電商的健康發展對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拓展鄉村致富渠道、農民精準扶貧工作有著巨大意義。加強農產品電商的政策支持、強化農產品電商平臺經營者的法律責任、推動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完善將為農產品電商營造更加優質的法制環境,有利于農業現代化建設,有利于電子商務產業成為我國最具發展潛力、最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