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摘 要:2007年,我國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現銀保監會)三部門聯合發布了綠色信貸政策《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開啟了綠色信貸的時代序幕。綠色信貸,即“green-credit policy”,是為了遏制高污染產業盲目擴張、實現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一項新型信貸業務,其本質在于正確處理金融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為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和綠色產業融資,構建新的金融體系和完善的金融工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文在對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現狀和總體情況進行歸納整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找尋該業務下一步發展的相關策略,借以推動我國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業務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綠色信貸;赤道原則;商業銀行
一、引言
綠色信貸是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盲目擴張,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一項新型信貸業務,具體來說,就是指商業銀行在為企業進行貸款的時候,遵循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限制污染環境的企業或項目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目前國際普遍認可的綠色信貸原則為赤道原則,赤道原則是2002年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提出的一項企業貸款準則,這項原則對金融機構的項目投資提出要求,金融機構應對投資的企業或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產生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桿促進該項目在環境保護以及周圍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由于它在評估項目融資是否符合環保原則上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因此已經成為綠色信貸的原則,并在行業中被認可和遵循。
二、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現狀
自2007年綠色信貸政策出臺實施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在這十多年中,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取得了一定的實質性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病和局限性。一方面,我國各商業銀行緊跟步伐,大力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從興業銀行“一枝獨秀”到全國所有銀行紛紛踐行,全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都開展了綠色信貸業務;另一方面,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相關的綠色信貸規范、制度和體制。2012年我國銀監會制定了《綠色信貸指引》建立起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總的體制和總規范,在這之后,各省、各商業銀行在綠色信貸業務具體實施和開展過程中也紛紛制定了自己的文件。
但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同國外綠色金融的發展情況對比來看,發展較為單一且落后。一方面,我國綠色信貸落實主體仍然只有銀行,綠色金融發展仍受局限,另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在相關金融產品開發上阻礙重重,綠色金融在我國倡導了多年,但在商業銀行所有信貸業務中所占比例規模仍然很小。
三、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分析
總體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并存,機遇與挑戰并行。
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是金融機構的主體,資金實力雄厚,價值觀念、知名度、信譽度深入人心,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不斷改進,專業性、服務水平和綜合管理能力不斷增強;現如今的中國,經濟、環保兩“手”并舉,政府大力倡導創新驅動、綠色金融,這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業務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引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為發展綠色信貸提供了良好的社會背景和輿論環境,在這樣的國內經濟發展趨勢之下,我國商業銀行緊跟潮流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無疑是順應時代發展、充滿無限機遇的。
但另一方面,我國各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情況參差不齊,缺乏配套且詳細的法律法規文件,缺乏相關法律問責機制的制約和約束;激勵體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各商業銀行沒有統一、明確的執行標準;商業銀行內部缺乏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專業型人才,外部在具體業務的執行過程中也缺乏環保部門、銀行、企業間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信息披露機制也不健全,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正常發展。
四、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策略
(1)政府方面
1.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條款,加強法制監管工作
完善我國綠色信貸相關的法律法規是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發展的制度支持和保障,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工作要盡快進行。我國相關法律部門應根據銀行、企業、環保、社會等實際情況,盡快制定完善且細致的法律條款,對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也要不斷地修改和調整。對違反綠色信貸原則的企業予以法制處罰,形成綠色信貸的法制保障,保證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健康持續發展。相信只要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綠色信貸業務就能發揮好資金調配功能,更好促進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找尋銀行、環保部門和企業之間的業務關鍵點,建立全面實時的信息溝通機制
綠色信貸業務想要實現實質性、全方位的進展,就需要商業銀行在業務實行過程中確保銀行間以及銀行和環保部門間的及時溝通,找到銀行、環保部門和企業之間的業務關鍵點,并努力在各級主體間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互動平臺和信息溝通機制。例如,可要求或鼓勵中央及地方各級的環保部門、金融機構、企業定期舉行座談會,匯報綠色貸款的發放情況和企業污染的處理及控制情況,加強環保部門和銀行企業之間的溝通,確保數據公布的及時與準確。
3.結合實際情況建立有效激勵機制,采取多元化獎勵方法
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要想持續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外界的支持與鼓勵,應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讓銀行和企業自愿加入到綠色信貸業務中來。對于獎勵手段可以采取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物質上可以通過采取稅收和補貼兩種方式進行政策的激勵,對于有利于環境健康發展和節能環保的企業,可以通過減免稅收或提供一定的補貼來獎勵企業對環保做出的貢獻;精神上,可以在政府年會上對環保企業和嚴格踐行綠色信貸的銀行予以表揚,或評選優秀企業來對企業進行頒獎,并通過相關媒體對環保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企業進行宣傳,帶動其他企業效仿,促使社會形成一種風氣,逐漸使綠色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
(2)銀行方面
1.提高銀行對綠色信貸的認識,構建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全新的金融經濟環境下,商業銀行要從市場風險和社會使命兩個層面重新定位綠色信貸,深入了解“赤道原則”內涵,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關系。如果銀行自身實力較強,可以申請加入赤道銀行,并結合我國國情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綠色信貸評估考核體系,將綠色理念貫穿于各項業務始末,以此提高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如果銀行規模較小,則需要結合國家綠色信貸政策以及自身業務特點,在一定范圍內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構建起發展綠色信貸的基礎網絡。結合企業生產類型、國家環保政策以及產業環境,制定更具實踐價值的綠色信貸管理規范,促進銀行業務的根本轉型。
2.積極推進綠色信貸產品創新
西方發達國家的各級銀行為了滿足各類客戶群體的需求,開發了類型豐富的綠色信貸產品。如花旗銀行開發了在住房抵押貸款中的結構化節能抵押品,并通過房屋凈值貸款項目向購置民用太陽能技術的客戶提供便捷的融資;英國巴克萊銀行推出綠色信用卡業務,持卡者在刷卡搭乘鐵路與公車等交通工具,可享受5.9%循環利息(英國利率較高),購買綠色能源與環保假期也有相應折扣;愛爾蘭銀行為符合條件的“轉廢為能項目”提供貸款支持。
國有商業銀行應借鑒上述做法,積極推進綠色信貸產品和服務創新。努力拓展客戶群,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客戶和消費者設計個性化綠色信貸產品,如環保信用卡、綠色汽車貸款、基于碳排放權、排污權等環境權益抵質押貸款等綠色信貸衍生產品。
3.加快培養綠色信貸專業型人才,可適當對外引進
綠色信貸業務中,具體的項目考核和環境風險評估都需要專業型人才,而且對于“符合環保標準”的企業或項目進行審核和提供貸款幫助時都需要大量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作支撐,根據綠色信貸的要求,進行貸款的人員不僅要熟練銀行貸款相關的業務知識和業務流程,同時還需要具備環境和法律背景。如果商業銀行存在大量即能熟練操作銀行業務,又掌握相關政策法規知識,又了解環境知識的專業人才,那銀行的綠色信貸業務自然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首先,商業銀行可對內部員工進行培訓,使其可以較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綠色信貸業務人員;其次,商業銀行可以適當進行外部人才的引進,一些專業的測評項目可以聘請環保方面的專家學者來負責,利用其專業知識來降低環境風險;最后,應加強后備梯隊建設,提倡各大院校注重培養具有金融、環保和法律的復合型人才,為我國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積蓄后備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