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盈余管理問題也開始在我國出現。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是盈余管理的一種手段。
一、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1)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
盈余管理是會計政策選擇的一個方面,具有經濟后果。會計政策盈余管理實質是企業管理層通過有目的的操作,對外財務報告以取得某些個人私利的的行為。企業管理人員在會計準則規定的范圍內,為了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所做出會計選擇。從許多有關盈余管理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會計準則是影響企業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
(2)會計準則的不完善是企業盈余管理的基本條件
會計準則是規定會計信息披露的基本準則,也規定了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由于不同行業的情況復雜多樣,他們所面臨的經濟環境也不同且復雜,因此政府不能完全制定和實施企業會計處理的所有規范,只能制定常規性的會計規范即通用會計準則,其余的特殊會計政策則由企業自己決定。此外,公司的所有事項或交易都不能與會計準則相匹配。因此,會計準則的不完全性是肯定的,企業管理層可以根據會計準則的不完全性,利用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從而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詳細情況
(1)資產重組
資產重組是企業實施的資產置換或股權轉讓,旨在實現優化資產結構,完成產業調整,實現戰略轉移的目標。某些數據表明,一些上市公司轉虧為盈的秘密通常是資產重組。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手段主要有:1.資產置換。上市公司用其他公司的優質資產取代不良資產,并確認資產的增值收入。2.對外收購兼并。低成本收購利潤較高的下屬的非上市公司。3.對外轉讓資產。即上市公司外的企業高價收購上市公司的不良資產。4.債務重組。
(2)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一向是上市公司慣用的手段之一,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的盈余管理主要有:關聯購銷、資產重組、托管經營、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資金占用費、費用轉移等。不難看出,企業利用關聯交易通過合法不合理的方式進行盈余管理。
(3)利用資產減值準備
根據謹慎性原則,企業應通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等方法保證有關資產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根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都應提取壞賬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短期投資減值準備等八項會計處理。由于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和比例在某種程度上由上市公司自己決定,因此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基礎。
(4)虛擬資產調節利潤
會計用來確認損益的基礎方式是權責發生制。其中一個肯定后果是虛擬資產的發生,即實際已發生的費用或損失暫時掛賬,列為固定資產損失、遞延資產、待處理流動資產和待攤費用等科目。作為一項資產,可以在未來為企業帶來利潤。而虛擬資產帶來的是未來的損失,而不是利潤。企業能夠用現在的已發生的損失并入虛擬資產,運用分期攤銷的方法調整利潤。
(5)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
上市公司處理損失的長期投資(即子公司股權),不但可免于權益法規定,即在合并會計報表中計算虧損額,還可操作轉讓價格調整利潤,例如投資收益可用溢價轉讓的方式產生。
(6)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
某些會計政策的改變,如存貨估價方法、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的方式和合并界限的確認等,與企業目前的會計盈余,甚至未來會計期間的利益緊密聯系。因此,企業運用會計政策的改變可達成盈余管理。
三、規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議
(1)完善有關政策,減少盈余管理空間
目前,大部分會計準則和有關制度為管理層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間,通過為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估計方法設定更清晰的條件,減少企業管理層對會計準則的操作空間。例如在原本會計準則中,資產減值沖回是一些上市公司操作盈余管理的首要方法,往往通過巨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大量虧損后來年轉回。2006年發布的資產減值準則中清楚制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日后會計期間不可轉回”。該項準則制止了上市公司調增利潤的此種方法,從而幫助企業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2)加強會計信息披露,增加會計政策選擇透明度
會計政策選擇目的偏離軌道的程度通常根據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程度。為了縮減公司管理的機會采用行為并規范盈余管理,企業務必依據公開的原則,增強會計信息的披露,擴大會計政策選擇的透明度,縮減企業的秘密操縱,提高企業操作的成本,鞭策企業依據實際狀況選擇合理的會計政策。
(3)完善監督體系,修改相關處罰
上市公司進行利潤操縱,提供虛假信息損害投資者利益的,應當處罰企業主要負責人,即直接經手的管理層員,而不是企業本身,因為責罰企業本身就相當于責罰投資人。監管部門對有問題的公司進行強有力和有原則的調查處分,提升會計作假成本,從而使市場產生自我審查及糾正的成效。
(4)提升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
會計職業是技術層次與理念并行的專業,在會計政策選擇方面,需要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會計人員總是面對可靠性和相關性,穩定性和適用性,利益驅動和公平等概念和立場的矛盾和斗爭,始終伴隨道德層面。因此,在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人員在遵循會計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提升職業判斷能力,能夠更確切公允的反映財務信息。
參考文獻
[1]財政部.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等38項具體準則的通知(財會[2005]3號)[Z].
[2]王靜,陶曉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01(5).
[3]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會計研究,2010(9).
作者簡介:李云翔(1994—),男,漢族,重慶市渝北區人,會計碩士,單位:重慶理工大學,研究方向:i-C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