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暢
一、審計師聲譽概述
(1)聲譽的界定
“聲譽”涵蓋的內容較廣,如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認為聲譽是“傳遞具有信號的特征”;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認為聲譽是“競爭的優勢資源”;會計學家楊汝梅則把聲譽看作“可感知的無形資產”,這些都體現了企業期望通過某種活動提高社會公眾與利益相關者對他的整體認知與評價。
(2)審計師聲譽的界定
1989年Wattsetal認為審計質量取決于審計師的專業能力和獨立性,而這種專業性和獨立性與聲譽是正相關的。2002年Edvinssonetal將聲譽形容為“無形的”,也說明了聲譽的難以衡量。
1996年查道林將聲譽定義為公眾對審計師的審計質量信任的程度,并分解為知名度、美譽度、客戶忠誠度等。由于事務所審計的過程是封閉的,投資者缺乏專業知識而無法直接判斷審計質量的高低,學術界也沒有統一的指標來衡量,從而依賴審計師的聲譽作為決策標準。2001年Willam認為事務所的聲譽與其規模相關,規模大的事務所,具有相對獨立的審計能力。對于規模的劃分,許多研究采用“四大”和“非四大”的標準,2003年Pittmanetal研究發現,在美國的審計市場上,“四大”的審計質量要比“非四大”高,從而“四大”也是高聲譽的代表。但在國內的審計市場中卻出現了不同的情況,規模大的事務所受到監管或處罰,會因為廣泛的政治關系而逃避處罰或者訴訟。所以一些高風險的上市公司愿意選擇“四大”作為躲避法律約束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規模和聲譽就不存在正相關的關系。2006年劉霞研究了審計師聲譽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認為審計師聲譽具有信息含量,可以向投資者和管理者傳遞審計質量高低的信號。
二、審計師聲譽相關研究
審計師聲譽的衡量:
DeANGELO(1981)認為,即使審計師初始技術能力相似,審計質量仍然與審計師規模相關。理由是:大的審計師有著較多的客戶,擁有更多的準租金。當審計失敗時候,大的審計師將會損失更多的客戶、準租金。審計師的這種更多準租金可能損失的“擔保”增加了較大審計師的審計質量。這樣,有理由認為,大的審計師有著更高的聲譽。
Francis.J.andD.Wang(2008)認為如果不考慮4大與非4大事務所的審計師執行符合要求的審計質量的審計程序,較強的產權保護體制并不會影響會計盈余質量特征。國際四大的聲譽還是具有其他事務所所不具有的特征,審計師聲譽的四大與非四大的兩分法具有其他劃分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Casterella,Francis,Lewis,and Walker(2004)運用1993年的調查數據,發現小客戶市場六大行業專長審計師存在審結費用溢價,但是客戶的審計收費隨著相對于其它客戶的增加而逐步減少。無論是大客戶還是小客戶市場,客戶討價還價能力跟審計收費負相關。
王鵬、王詠梅(2006)的研究發現,中國資本市場確實更認同信譽好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
溫國山(2008)對“四大”于2003至2006年期間在中國A股證券審計市場的行為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發現:“四大”的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與此同時,其各成員所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四大”客戶規模大、財務質量高、ST(或*ST)客戶比例低。
綜上,四大與非四大的區分方法成為研究審計師聲譽最為常用的方法,同時行業專長、城市領導地位的事務所對與審計師聲譽的衡量也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債務融資成本相關研究
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因素:
(1)微觀影響因素
余冬根2017年指出,一般期限越長的債券,流動性通常越差,帶來的風險也越高,投資人要求的資本回報率也越高。
張平在2015年指出,我國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主要以短期的流動負債為主。企業的流動比率越高,變現能力和短期債務償還能力也越強。
(2)宏觀影響因素
高博文在2015年指出,在國家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會形成部分較大規模和信譽度的企業。在擁有一定大企業數量以后,則可以產生債券有效供給。具體分析,若經濟發展不良好,人們收入水平較低,此時居民主要選擇銀行儲蓄。經濟快速發展后,人均收入水平提升,選擇債權投資能獲得更大的福利。因此經濟發展過程中,債券融資將占據更高的公司債權結構比重。
白雪梅在2016年認為,貨幣政策從兩個方面影響上市公司債務融資成本:第一,債務融資費用;第二,銀行貨款。貨幣政策對上市公司債務融資成本具有顯著影響。
綜上,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因素有四點:債務結構,償債能力,經濟發展水平和貨幣政策。
四、文獻評述
以上研究表明,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審計師聲譽作為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已充分發揮作用,其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企業的債務融資能力。在實際中影響債務融資成本和融資能力的因素居多,在研究審計師的聲譽效應時,可能還存在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未來可借鑒的研究方向是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綜合考慮審計師聲譽機制作用的發揮。
現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首先是數據方面。參照因素比較單一、排名信息不夠綜合。其次是變量方面,研究的債務融資成本中沒有區分長短期債務,而是以利息支出/總債務來衡量企業債務成本。未來的研究可考慮債務結構,加入長短期債務各自所占比重。第三是研究背景的分析。沒有具體分析不同行業企業的債務融資的情況。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考慮行業因素對企業債務融資的影響,以及在審計師聲譽對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