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雅 朱麒蕊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學與其它各學科相融交叉,行為經濟學蓬勃發展。本文從行為經濟學的概念和起源入手,通過心理學實驗,加深對行為經濟學的探索。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心理學實驗;“搭便車”;博弈
一、行為經濟學的概念與假設
行為經濟學來自于對主流經濟學的基礎原則——“經濟人”假設的質疑,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經濟人的特點之一是自私,之二是自覺地按最大化利益行事,運用機會成本、邊際分析法等原則作出選擇。具體地來說就是:如果你是個消費者,就不會亂花一分錢,廣告、營銷活動不會對你造成任何影響;如果你是一個生產者,就不會丟掉賺每一份利潤的機會。決策失誤、一時沖動、錯失良機,對你而言都不可能發生。但真實情況與經濟學家的假設甚有不同,“損失厭惡”、“稟賦效應”等心理實驗結果,都證明人們并非時時刻刻都保持理性。此外,人也不是完全自私的。探索人在經濟市場的反常行為的背后原因與機制,便是行為經濟學的創立初衷。
二、心理學實驗結果對理性人假設的沖擊
假設往往是對現實的抽象簡化處理,“經濟人”假設這個被主流經濟學沿用百年的假設,
卻在多次心理學實驗中與結果矛盾。
“公共產品的提供”實驗——合作與搭便車
(1)單次博弈
實驗內容:一群受試者(通常是大學生)被帶到實驗室中,每個團隊的人數不同,通常為4-10人。每個受試者會受到一筆錢,譬如5美元。這些錢可以留著帶回家,亦可以將一部分或全部投資在公共產品上,這通常被稱為“集體交易”。以下表格可以顯示出這個心理學實驗在“經濟人”假設前提下的理論推演:
假設共n人,投資回報乘數k,每人5美元。可以選擇保留或投資。
1
k k=2,n=4 從表格可以看出,對個人來說,無論集體投資或者不投資,選擇不投資都是最好的結果。雖然對集體來說,投資的結果要比不投資更好,但由于每個人都從個人角度去思考,那很有可能最終這個集體不會形成也就是沒有人選擇投資(這被稱為“強搭便車假說”,與之相對的“弱搭便車假說”預測依然會有部分人選擇投資,產生了公共產品的次優水平)。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兩難選擇”。 單次博弈公共產品實驗的結果不太支持“強搭便車假說”。在實驗中,平均而言,會把手中資金的40%-60%投資給公共產品,即使受試者并非第一次參加這個實驗。 (2)重復博弈 實驗結果顯示了兩條規律:一是在博弈的開始,公共產品的貢獻率平均為53%;二是在五此測試后,對公共產品的貢獻率只剩下最優貢獻率的16%。為什么貢獻率會因重復博弈而下降呢?可能是受試者逐漸認識到不捐獻是更好的選擇。但在之后的實驗中,讓這些受試者再參加一輪,第一輪的合作率依然是接近50%,然后逐漸下降。這似乎說明了受試者并非不知道更有利的選擇是什么,而是另有原因。 針對這個選項,有學者提出了“互惠式利他主義”機制,通俗點說便是“一報還一報”,你若投資我便投資,你若不投資我便不投資。乍一看這個理論好像還挺合理,但它依然無法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在單次博弈中,依然存在50%的合作率,這是互惠式利他主義無法解答的;二是當有超過兩人以上的參與者時,要用一報還一報的策略就很困難;三是理論上根據博弈論,在有限重復的博弈中,理性人無論采取怎樣的策略,在最后一輪中都應該選擇“不投資”,以此倒推,在每一輪中都應該不投資。但任何一輪實驗的最后一回合,合作率也從來沒有降到過0。 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們有合作的傾向,除非經驗告訴他們互動對象在占他們的便宜,合作才會停止。針對這種合作行為,其中之一的解釋是,人們會受到“以他人之樂為樂”的驅使而行動,即“利他主義”。亞當·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論》中寫道:“無論假定人類有多自私,在人的天性中明顯有一些原則,會讓他對其他人的命運感興趣,并認為給予別人幸福是必要的,雖然他除了在看到別人幸福而覺得快樂之外別無所得。”經濟學的始祖一方面假設人是自私的,另一方又認為人是有利他主義的,從而給后世留下了“斯密悖論”,可能行為經濟學的種子從那時就埋下了吧。 三、行為經濟學在中國的潛力巨大 行為經濟學是對主流經濟學的一些失誤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使經濟學更貼近現實、更接地氣。它用的例子、進行的實驗都以美國為背景,分析的中心是美國人的行為。它得出的結論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但中國人的行為有自己的特色,心理也不同于美國人,中國的經濟與社會制度與美國有很大區別。因此,如何運用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分析中國人的行為,設計出適合中國的助推方法,仍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