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軍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信息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
心理健康作為高效、滿意而持續的心理狀態,是主體認識、情感、意志、行為和人格的完整與協調,能夠有效促進與實現個體的自身發展。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因學業、就業、情感、經濟等所產生的心理問題,愈漸成為現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其不僅直接作用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而且對大學生生活、學習、生理等多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嚴重制約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據相關資料顯示,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令人擔憂,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存在嚴重的負面心理情緒;其中,大學生因心理疾病退學的,就達到退學總人數的50%以上。可見,心理危機在影響當代大學生個體發展的同時,也成為學校穩定的重要因素; 而大學生也就成了現代心理危機的高發群體。如何預防與干預大學生心理危機則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以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
所謂心理危機,是“個體運用尋常方式不能處理目前所遇到的內外部應激而陷于極度的焦慮、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狀態”,具有靜態和動態兩種表現形式。靜態心理危機強調一種心理狀態,是個體運用慣常應對方式無法處理的一種不平衡心理狀態,持續時間因人而異; 動態心理危機則更為強調一種心理過程,是個體原有的心理平衡狀態被打破,而新的平衡狀態尚未建立,可與靜態心理危機相互轉化。可見,大學生心理危機則是具有特定角色、身份、身心特點的大學生,在求學、念愛、人格成長、人際交往及其他社會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超出個體慣常處理方式、處理能力的心理境遇。實踐中,根據心理危機發生的性質不同,可將其分為發展性危機、 境遇性危機和存在性危機三種。一方面,作為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大學生,具有對社會較高的認識預期;另一方面,處于“心理斷奶期”的大學生,在心理發展不成熟,社會經驗不豐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尚未完全成型的情況下,具有較低的心理適應能力。
危機預防與干預作為大學生心理危機治理的重要手段,不僅可增強危機干預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學校的危機預警與危機干預能力,而且能提高大學生應對危機的能力與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然就如何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呢? 如圖1所示,根據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的過程,心理危機發生之前,我們應該建立相應的事前危機預防與教育機制,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及早預警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并采取相應的事前干預機制,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和心理危機事前干預機制等。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之際,我們應該建立相應的事中危機干預與治療機制,有效防止大學生心理危機效應的擴大,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主要包括快速聯動的危機應急機制、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和心理危機治療機制等。個體心理危機結束之后,我們應該建立相應的事后保障機制,亦是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事后干預機制,通過持續了解心理危機個體事后的心理狀況,防止心理危機的再次復發,實踐中主要包括危機后干預機制、 社會支持系統和危機個體心理自助機制等。
圖1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的框架構建
事前預防與教育機制作為大學生心理危機作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之前的干預機制,是通過外在教育進行健康心理的引導或塑造,防止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或者說通過心理危機預測體系、事前干預機制來降低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從而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針對時下大學生心理危機事前干預所遇到的困境,我們應該在加強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建立以院級為中心的大學生心理危機排查制度,及早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對存在心理危機可能性的大學生進行事前危機干預,防止其心理危機效應的擴大。具體而言,我們應該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構建。
首先,以課程建設為重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體系的構建,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提高大學生應對心理危機的自主能力。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我們在開設《心理健康》等必修課的同時,可根據各年級大學生特點開設“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素質拓展訓練”“價值觀引導”等課程,建立完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愛情觀等,塑造當代大學生人格。同時,建立全方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主動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的自主性與內在性決定了其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我們并不能以單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來滿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登門求助”,而應該建立“校—院—班—寢室”的四級工作網絡,主動出擊,充分發揮學校、教師、輔導員、班干部等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從而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
其次,以科學的院級心理危機排查制度和篩選制度為重點,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事前預警機制。針對我校時下大學生心理危機“校—院—班(輔導員)”的三級管理制度,我們在加強“校級心理危機事前預防機制”建設的同時,更應該從心理危機事前預防機制建設的可行性與科學性出發,注重院級心理危機事前預防機制的構建,從而更為有效地防止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其一,依托“學院領導——輔導員——班委(主要為心理委員)——室長”的一般管理模式,建立院級心理危機排查制度,以定期檢測(針對不特定多數群體)、不定期觀察(針對不特定多數群體)、定期觀察(針對特定群體,主要為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或發生過心理危機的學生)等方式進行排查,鎖定院級心理幫助的重要對象。其二,建立學習、生活、家庭等多維度的大學生心理危機篩選制度,有效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其中,“學習”維度主要是通過大學生成績、休學、掛科、逃課等進行篩選,即如果大學生出現學習成績下降、休學、“掛科”等行為,則應該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特定觀察;“生活” 維度主要是通過個體人際關系、 在外租房、獨來獨行、評優評獎、就業、寢室生活、社團參加等進行篩選,透過大學生生活中的種種行為與際遇來對其進行心理危機的預防;“家庭” 維度則主要是通過大學生個體的家庭經濟狀況(是否貧困)、家庭結構狀況(是否為單親或其他)、家庭環境狀況(是否位于偏遠地區)等來進行篩選,分析大學生個體是否具有發生心理危機的必然性與可能性,及早有效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其三,建立以學生干部、心理委員、黨員、輔導員、“黨員掛牌聯系寢室” 等為主的心理危機篩選主體與制度,及時、有效預測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最后,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事前干預機制,對事先篩選出的、 具有心理危機發生可能性的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幫扶與干預,防止其不良心理狀態的惡化。其一,建立朋輩的心理危機幫扶機制,對可能發生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特定心理輔導與幫助。其二,組織可能具有心理危機的學生個體與非具有心理危機的學生個體進行特定的素質拓展訓練或團體活動,防止其心理狀況的進一步惡化。其三,建立院級心理危機教育服務機制,對心理危機的特定個體進行心理教育與幫扶。其四,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建立“家長——學校”的二元幫扶機制。
事中預防與治療機制作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之時的干預機制,是通過外在心理干預與治療防止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心理危機死亡事件除外)的進一步惡化,促使其恢復到心理健康的狀態,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較之于事前預防與教育機制來說,事中危機干預與治療機制更加注重干預與治療方式的及時性、科學性和手段的多維性,從而及時、有效防止大學生走向心理危機的極端。
首先,建立快速聯動的危機應急機制,防止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擴大。危機就近,時間就是生命。一旦大學生發生心理危機,學校、學院、老師及相關部門應該迅速做出反應,以最快、 最有效的方式果斷采取干預,以在第一時間幫助大學生個體脫離危機困境。快速聯動應急機制包括決策指揮層、 落實操作層和信息反饋層等方面。決策指揮層主要是由校領導、校心理健康中心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負責應急干預方案的制定和協調; 落實操作層主要是由學生所在的院系負責人、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干部、心理中心工作人員及心理醫生等構成,負責具體應急干預方案的制度與實施;信息反饋層則主要對整個危機應急干預過程所出現的各種裝款進行反應或反饋,及時調整應急干預方案,保證應急干預機制的有效性。
其次,確立危機干預模式與計劃,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快速聯動應急干預機制之后,針對大學生個體心理危機特點,確定具體的危機干預模式與計劃,有效地針對危機個體進行治療,以幫助其盡早擺脫危機困境。實踐操作中,具體計劃與模式的制定可從如下幾方面出發:其一,通過“校—院—班—寢室”的四級工作網絡,建立相應的危機幫扶機制。其二,通過朋輩干預、師生干預、家長干預等建立多維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幫助危機個體走出危機困境。其三,通過素質拓展、心理輔導、團體活動等進行外在的行為引導,改變危機個體的心理狀況。當然,上述干預方式、方法并非統一適應,應該針對危機個體的特點而定,以保障干預機制的有效性。
最后,探索“校醫合作”的新模式,建立科學的心理危機治療機制。危機治療作為大學生心理危機治理的有效方式,是通過醫生診斷、藥物控制的方法來治療大學生的心理疾病,以幫助其健康成長。針對時下大學生心理危機治療機制的現狀,我們在既有校醫心理輔導與藥物控制的基礎上,應該探索“校醫合作”的新模式,充分發揮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工作。實踐中,可通過制度化合作、專家會診合作、信息交流合作、科學研究合作等方式進行,從而促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事后危機保障機制作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之后的干預機制,是針對曾經發生心理危機的大學生,進行相應的跟蹤觀察,以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系統修復等方式,鞏固前期危機干預成果,保障大學生危機之后具有持續、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實踐中,除必要的團體心理輔導之外,還應該建立相應的個體社會支持系統,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首先,加強對危機個體的后續跟蹤觀察,以團體心理干預模式建立相應的危機后干預機制。針對曾經發生過心理危機的同學,在其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之后,我們應該對其心理健康狀況繼續跟蹤,以朋輩輔導、團體心理干預等方式進行干預,使其徹底擺脫心理危機的困境。
其次,針對大學生個體的社會生活狀況,建立相應的社會支持系統,讓其盡快融入社會生活中,實現心理的常態化。實踐中,我們可通過修復之前的社會支持系統,或者建立新的社會支持系統的方式,幫助危機個體重新樹立健康心理。
最后,加強對危機個體之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心理自助支持,防止心理危機的再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