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摘要】學生資助是教育扶貧工作的必要環節,也是確保高質量脫貧的關鍵舉措。結合國家資助育人的要求,創新性的提出構建高校”三全”發展性資助育人模式(簡稱“三全”模式),即全員、全程、全方位的發展性資助育人,充分發掘高校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把握資助育人的關鍵環節,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得到全方位提高,提高資助工作的實效性,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三全育人 學生資助 資助育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這為學生資助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同時也為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導、學校及社會為補充的“三位一體”資助格局,逐步建立起涵蓋獎、助、勤、貸、補、減免等普惠性資助、助困性資助、獎勵性資助和補償性資助有機結合的“多元混合”資助模式。確保大學生總數20%以上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力爭實現經濟困難學生個個有技能、人人有工作,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已經成為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新訴求和新目標。這就使得在資助工作中立德樹人的資助育人任務更加的彰顯。
一、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現狀
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學校資助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幫助數千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完成學業,幫助貧困學子通過接受教育改變了本人及其家庭的命運,有效阻止了貧困代際傳遞,社會對國家資助政策有比較高的綜合滿意度。但是目前還存在以下兩大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在開展資助工作的過程中,注重資助事務性工作的處理,沒有充分發揮出育人功能。高校獎、勤、助、貸等各類資助工作繁多、枯燥,使資助工作花費大量的精力,來研讀政策文件、核對表格信息,但很難以獲得較多的成績,實現滿足感和自豪感。久而久之,資助工作完全是為完成任務而工作,被迫簡化成了“評審”和“發錢”的過程,導致資助效果不佳,嚴重與育人功能脫節。
另一方面,學校資助以物質上的“硬資助”為主,精神層面的“軟資助”匱乏。傳統的“重物質”、“輕精神”的學生資助工作模式,能夠最快捷、最直接的滿足學生最迫切的物質需求,但這種資助方式只能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時“脫貧”,無法根本解決學生經濟困難的狀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乏心理、思想等方面的軟資助匱乏。必須充分發掘高校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將育人貫穿于高校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成了高校資助工作的關鍵環節。
那么,誰來育人?如何育人?育什么樣的人?這些都是我們在實踐工作和理論研究中急需解答的問題。因此,“三全”資助育人模式,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從“全員”、“全程”及“全方位”進行資助育人工作。
二、“三全”資助育人模式
在充分研究我國現有的資助育人模式,分析我國資助工作的各方面要素,結合國家資助育人的要求,創新性的提出構建”三全”資助育人模式(簡稱“三全”模式),即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資助育人。“三全”體系是指以學生發展為導向,由學生自主設定發展目標和行動計劃,學校給予學生一定經費支持與指導并進行結果考核,促進學生發展目標的實現的資助。”相比目前存在的保障性資助,“三全”資助理念更注重心理層次、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培育資助力求學生個人需求的全面發展。“三全”模式始終圍繞著”資助育人”這個核心,把育人貫穿于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在高校資助工作這個整體系統內,高校資助工作者(全員)在資助工作開展過程和學生成長過程(全程)中充分發掘資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思想上引導學生、在生活上關心學生、在能力上鍛煉學生、在心理上疏導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全方位)。如下圖所示:
三、“三全”資助育人模式的社會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過:“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發揮資助育人工作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同向同行。“三全”發展性資助育人體系研究的突破點就在于把“三全育人”理念和資助育人理念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有助與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其感恩意識、責任意識,促進社會發展進步,使學生有信仰有斗志,增強創新實踐能力。資助一個學生,改變一段人生,成就一個家庭,從客觀上優化了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環境,推動了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