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研組是學校里開展教學教研的重要組織,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應從抓好歷史教師隊伍建設、構建適應教育現代化要求的教學模式、形成增強教研組凝聚力的文化等方面促進歷史教研組建設,為教師專業化發展、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學校辦學水平提供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教育現代化;歷史教研組;建設;策略
黨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明確提出“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在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過程中,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教研組是學校教學和研究的基本組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陣地。[1]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歷史教研組在做好教學常規的基礎上,還應該努力創出自己的特色,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型教研組。那么,如何進行歷史教研組建設呢?
一、抓好歷史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第一、建立有效的教師培訓機制。
加強教研組的建設,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學校發展的根本保證。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網絡遠程培訓和實地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網絡遠程培訓可以為歷史教師提供一個學習先進理論和教學方法的平臺。遠程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觀摩各種視頻和課程案例,還可以與專家學者互動交流。通過網絡遠程培訓,有利于歷史教師樹立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深刻理解先進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使教師終身受益,同時,還可以培養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
實地培訓包括“請進來”和“走出去”,所謂“請進來”就是邀請一些教育專家和教學名師到校開展教師培訓活動,所謂“走出去”就是定期組織教師到大學參加理論培訓或到名校參與教學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學習實踐活動,能很好地解決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問和困惑,得到了很好的借鑒和啟迪。讓我們的老師能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把學到的新理論新知識應用到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去。
第二、分層次發展教師隊伍。
首先是讓青年教師得到基礎性發展。青年教師剛從大學畢業出來,往往教學能力不高,教學經驗不足,需要教研組的指導和幫助。培養方式可以是新老教師“結對子”、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新教師上“診斷課”和“匯報課”等。總之,要讓青年教師在短時間內站穩講臺,勝任歷史教學任務,得到學校和學生的認可。
其次是讓骨干教師得到特色發展。骨干教師具有較為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取得過一定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對一般教師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帶動作用,是學校師資隊伍的中流砥柱。通過骨干教師的培養,能強化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讓優秀的教師盡快成長,成為教學水平高、教研能力強的創新型教師。
最后是讓名教師得到示范性發展。建設一個優秀的歷史教研組,還必須要培養若干“叫得響”的名教師,積極推進“名師工程”。名師在本學科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和知名度,能夠把握課程與教學改革方向,在學校課程開發和教學改革中擔當重任,他們是學校教師隊伍整體形象的杰出代表,要精心培養,積極創造成長條件。
二、構建適應教育現代化要求的歷史教學模式
歷史教研組應該時刻關心本學科的教學過程,努力構建適應教育現代化要求的教學模式。目前,我國的中小學中各種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主要還是圍繞“自學探究、交流展示、總結反饋”這三個步驟開展。基于小組合作的“快樂·高效”教學模式是一種很好的模式。
開展“快樂·高效”教學模式的前提是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開展小組學習。分組的基本原則是男女搭配、成績互補、性格互補。“快樂·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操作方法怎么樣呢?
(一)教學準備:教師根據課標、教材、教參要求和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學計,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合理安排教學流程,科學設計預習作業和課后作業。還要結合本節課的實際,布置和指導學生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二)教學流程:堅持“先學后教”的原則,按照問題引領,開展“自學探究——交流展示——總結反饋”的小循環教學流程。也可結合實際適當增加或調整教學流程。
(三)教學原則:一是堅持“以生為主”的原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二是堅持“寓教于樂”的原則,開展各種學習競賽、動手實踐、場景模擬、小游戲等教學活動。三是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注意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結合,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教學,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手段:一方面,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合理使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注意發揮傳統教學手段的作用,對課題、重點詞語、知識結構、主要結論等作板書。5、教學效果評價: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掌握學習方法,養成正確的價值觀,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三、形成增強教學團隊凝聚力的教研組文化
教研組文化在教師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教師成長的重要環境。教研組文化建設,包括教學教研環境建設、學科制度建設、規范教師行為和教師心理成長,這四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將為教研組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2]
(一)創造良好的教學教研環境
環境建設在教研組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有利于增強教研組成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因此,歷史教研組要積極向學校申請和爭取,從多方面建設教研組良好的教學教研環境。一是建設好歷史專用室,配上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和錄制設備。二是制作好歷史教研組宣傳欄,印刷內容包括教研組簡介、優秀教師風采、教育教學成果匯編、學生活動展示等。三是布置一塊學科黑板,讓教研組成員每月出一期黑板報,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還能夠鍛煉教師的基本功。四是在學校閱覽室購置一批適合歷史教師閱讀的歷史書籍和雜志。
(二)加強學科制度建設。通過制定各種制度,讓教研組全體成員形成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學科制度主要有學習制度、備課制度、聽課和評課制度、師徒帶教制度、課題研究制度、獎勵激勵制度、教師評價制度等。
(三)規范教研組成員的教學行為。歷史教研組要全方位地規范教師成員的教學行為,讓每位教師努力做到教學設計規范,教學方法科學,重視情境創設,突出學生主動學習,測試評價與質量分析科學。從而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師生共同進步,教學效率高。
(四)關注教研組成員的心理成長。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也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學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現如今的教師,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例如來自教育教學工作、進修、科研、職稱、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因此,歷史教研組要關心教師的心理成長。一是提倡教研組成員在生活中相互關心,互相幫助。二是鼓勵教研組成員在教學之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新的教學規律,提高自己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三是召開座談會,親切地和教研組成員交流,了解教師們的需求,關心教師們的動態。四是定期為教研成員開展素養拓展課堂活動,讓他們釋放壓力,舒緩情緒,在教師這一崗位上化倦怠為快樂。
總之,教研組是學校教師隊伍中組織教學教研的重要組織,加強教研組建設,是實現師資隊伍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學校整體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一定要重視和加強教研組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何俊.學校教研組的建設與發展,湖南教育·A版,2019(03).
[2]楊益粉.促進教研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江蘇教育·職業教育,2013(12).
【作者簡介:黃有藝(1980-),男,廣西昭平縣人,廣東省羅定實驗中學歷史教師,中學歷史一級教師,本科學歷,主要研究中學歷史教學和現代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