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榮
【摘要】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新時期中學歷史課堂教育模式需要不斷創新,運用不同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只有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才能確保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并通過良好的教學成果提升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創新3
一、引言
新形勢對教學改革的影響,是目標主體的作用發生變化。當前教學改革提倡“以人為本”,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有根據教學目標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才能改變歷史課堂枯燥沉悶與單一乏味的現狀,高效率、高質量地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進步。
二、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及教學誤區的體現
(一)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中學歷史教學作為中學教育的重要部分,經過改革發展,已經從最初傳授歷史知識的傳統教學目標演變成為新時期通過歷史教育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強化學生人格培養和素質修為的塑造,歷史教學模式也從枯燥沉悶與單一乏味的課堂講授轉變為歷史價值觀、人生觀和人格修為的培養等方面。盡管我國教育改革在不斷發展,但是傳統的教師講授模式仍是主流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歷史知識,無法對歷史的過去性、抽象性進行了解,更無法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由此可見,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仍是當前教學模式創新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教學誤區的體現
新課程改革促使傳統教學模式不斷創新。雖然教學改革得到教師的認可,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經驗的不足導致教師認知上出現一些問題。教學誤區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以課改為教育目的設置教學模式的改革。雖然課改要求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以學生為本進行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發揮主體作用,但是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少講。教師要在轉變教學方式的同時,完成教學任務和教育目標,使得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因此,教師上歷史課時,要改變不敢多講的謹慎態度,走出教學誤區,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并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傳統講授法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逐漸凸顯的、內在的教育弊端要求改變歷史課教材編撰形式,通過專題形式完善新課程教材,彌補學生通史不足的缺陷,合理適度地去講解歷史知識點,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的發展與變化,科學建構知識結構,掌握知識經驗,建立與新知識間的聯系,尋找并改正錯誤認知。
其次,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過于形式主義,關注教學模式的創新,忽略了歷史內容的統一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目前,歷史教學有兩種常見現象:一方面,教師主體地位被過度重視,強調講、懂、教、會,填鴨式灌輸知識;另一方面,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自由式,忽略學生自身能力、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這兩種現象的教學效果都不理想,教學質量也得不到提升,無法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引導啟發為輔,優化創新,結合學校設施和教育需求,綜合多種教學因素,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要學”變為“會學”。
三、新課改需求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課改需求的特點
首先,以探索研究教學任務為目的。改變傳統模式的固定性,打破機械性教授方式,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被動接受,增強課堂師生間的互動性,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探索研究歷史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其次,以培養思維訓練為教學核心。改變以往學習歷史掌握知識點的傳統教學目的,通過多方面收集整理知識來鍛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發揮歷史學科集多學科內容的綜合特點,正確認識歷史,培養學生學習的發散式思維模式和復合式的思維模式;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的主觀性,促使學生探索事件發生背后的歷史狀況,激活并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
再次,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并深入學習歷史知識。歷史課程的單調性和教材內容的片面性,是抑制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學生,要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在課前通過各種渠道和平臺,整理與課堂歷史內容相關的資料,使得歷史課堂教學生動多彩,讓教學真正有效。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通過求知探新,產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設計教學方法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親身實踐的機會。
(二)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趨勢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和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變化,歷史教學模式實現了創新發展,經歷傳統講授模式向學生學習為主的模式發展,重視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目標,逐漸由單一化教學模式轉向多樣化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創新讓中學歷史教學從一般化走向學科化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網絡信息平臺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融入,增強了歷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促進更多公共資源的利用和分享,教學理論基礎逐漸趨向多元化發展。新的教學模式不斷適應學生心理發展和學習需求,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新時代賦予教育改革新的使命和教育目標,也賦予中學歷史課堂教育改革全新的理念,對歷史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嚴格的教學和學習要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是教學目標全面化與具體化的實踐。教師在接受全新教學理念的同時,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探索一條適合學生的特色教學途徑,從根本上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歷史教學中為學生夯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輕松愉快的歷史教育中,培育學生良好的歷史文化素養和人格修為,使之成為對現代化建設有用的人才。
四、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中學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以探究問題為教學目的,通過學生參與進行核心思維的訓練和歷史文化素養的培育。因此,選擇正確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
(一)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性教學模式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通過組織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參與性教學。教師設定教學內容時,先將書本上的內容轉化為系列問題,再精心營造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研究問題的動機和行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布置課前拓展學習任務,通過多媒體信息平臺進行收集整理,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了解和掌握。當學生的思維和知識出現匱乏時,教師發揮指導、輔助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經歷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在課堂結束前進行總結。
(二)分組合作教學模式
利用分組合作教學模式在中學歷史課堂中進行教學,按照學生興趣愛好、學習層次、自身優勢等進行分組,針對不同的小組設置課堂提問的內容,讓學生探討歷史問題,并給予輔導。學生將課內所學與課外資料相結合進行問題研究,在分組探討的過程中互相補充糾正,交流看法,最后總結出統一的答案。這種模式需要學生在鍛煉自身學習能力的基礎上,調動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探究性,完成團隊合作,有效提高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由于當前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翻轉教學,形象直觀地將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電影等信息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其對歷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補充訂正,對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這種模式對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及運用歷史知識非常有利,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歷史知識進行研究和探索。此外,還可以結合文藝作品、歌曲、歷史事件和時間進行導入,為學生提供現實與歷史結合的機會。
(四)社會考察教學模式
社會實踐考察,是歷史調查與教學相結合的歷史教學模式,是對校內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和改進,可以讓學生在生活本位中找到學習方法。社會考察式教學就是通過調研或考察,直接掌握具有說服力的原始歷史信息,在貼近生活中還原歷史真相。在社會考察中,可以提高搜集信息、梳理信息真實性的社會能力。在社會考察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愛好選擇不同的模式,這對日后學生的社會生存技能也是一種培養和鍛煉。在考察中,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在探究事實真相中找尋歷史答案,并能夠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只是某項社會考察計劃的制訂者和指導者,只以掌控考察全局的角色出現,而考察細節由學生制定并擔當,學生的考察過程和結果是社會考察教學模式的意義所在。
五、結束語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探索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同時可以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掌握,回歸本源,符合現代教育全面發展的需求,也符合強化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適應歷史教育發展與時代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參考文獻】
[1]丁小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146,152.
[2]李建虎.淺議初中歷史課學案導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J].學周刊,2018(18):41-42.
[3]馮勝平.信息技術視角下的歷史德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學周刊,2018(15):142-143.
[4]楊紅軍.淺議初中歷史課學案導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J].學周刊,2017(33):60-61.
[5]劉康花.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從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做起[J].新絲路(下旬),2016(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