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好
【摘要】細節都是一些小事,這些“小事”看似與課堂的精彩無關,但正是這些“小事”會影響學生的情緒,影響孩子們“三觀”的形成。如果課堂教學不以這些細節為基礎,怎能稱為“有效”?怎能算作“精彩”呢?而這些細節正是來源于“為了每一個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的理念和“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關鍵詞】細節;言傳身教;習慣養成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一堂精彩的課就是由許多細節組成的。竇桂梅老師是著名的特級教師,特別注重細節,她曾說過:“對細節的發現,常常成為我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成為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的確,細節是一種創造,細節是一種功力,細節表現修養,細節體現藝術,細節隱藏機會,細節凝結效率,細節產生效益,細節是一種征兆。課堂上,教師要獨具匠心,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的每一個細節,通過細節來指導、影響、引導學生,使細節成為課堂的點睛之筆。
一、注重舉止細節現尊重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教師作為文明禮儀的化身,課堂上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對學生的示范和教育,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端莊得體的儀表,是內在德行的修煉,是個人涵養的外在表現。請學生回答問題不用手指而是掌心向上做邀請狀,是師生平等的體現;面向學生露出真誠的溫暖的微笑,會給學生力量和信心;適度地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中間,拉近學生的心理距離;半側身板書,不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工整、簡潔、清晰的板書,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這些“小事”看似與課堂的精彩無關,但正是這些“小事”會影響學生的情緒,影響孩子們“三觀”的形成。如果課堂教學不以這些細節為基礎,怎能稱為“有效”?怎能算作“精彩”呢?而這些細節正是來源于“為了每一個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的理念和“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二、捕捉角度細節引思維
課堂上,對某一個問題的理解,總有一兩個“不同”或“另類”,看似“不走尋常路”,實際上是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不同”,綻放課堂的精彩。
在一節三年級描寫玩具的作文課上,筆者讓學生展示自己的精彩片段,大多數學生都是從形狀、顏色、大小等方面進行描寫,規矩有余而精彩不足。這時,一名學生讀到他寫的小熊毛絨玩偶,其中一句:“它的毛長長的,軟軟的,摸上去暖暖的,很舒服,我最喜歡抱著它,把臉在它身上蹭。”我捕捉住“軟軟的”這個詞對這個片段進行點評:“描寫一個事物,除了動用視覺、聽覺、味覺把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想到的寫出來,還要動用觸覺把質感寫出來,讓你描寫的事物有生命,有情感。”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的思維拓展了,他們修改后的作文中出現了“又滑又涼的小瓷貓”“尖尖的,摸一下有點扎手的樹脂小刺猬”……一個小小的細節,升華了作文指導,成為整堂作文課的亮點。
看似意外而得,實際上是筆者精心備課、認真鉆研的結果。筆者本來想在學生展示完再講解提升,但一個小小的“不同”讓筆者的引導與講解顯得自然,順理成章。“信手拈來”的瀟灑背后是精雕細琢教材的深刻。
三、點亮文本細節顯匠心
我們常說,備課要做到“常備常新”,即使是一些教了幾遍的課文,只要用心鉆研,注重細節,也會有所突破。
雖然語文教材幾經改革,但是《鵝》這首詩一直是小學低年級的一篇保留篇目。當筆者再次捧起書,反復研讀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只鵝還是一群鵝呢?駱賓王在寫這首詩的時候,面前是怎樣的情景呢?筆者先查了鵝的生活習慣:“喜水性,喜愛在水中浮游;合群性,天性喜群居;警覺性,遇到陌生人高聲呼叫,展翅啄人。”讀到這里筆者豁然開朗,這不正是駱賓王所描繪的情景嗎?一群鵝或在水中,或在岸上。“白毛浮綠水”的那只在水中靜靜浮游,愜意享受;“紅掌撥清波”的那只在追趕魚蝦,奮勇機靈;或許看到了詩人,白鵝們受到了驚嚇,所以“曲項向天歌”的那只在岸上引吭高歌。短短四句話,描摹出鵝的三種狀態,“紅”“綠”“白”色彩明麗,“浮”“撥”“歌”生動有趣,一幅鄉間池塘邊充滿田園氣息的中國畫躍然紙上,難怪會成為流傳千年的經典,難怪幾易教材而不改其地位。如果不抓住細節,細細思量,怎能參透這首詩中的精彩呢?怎能領悟作者的匠心獨運呢?而“描寫了一只鵝還是一群鵝”作為“課眼”,筆者把它設計為本節課的主問題,整堂課圍繞著這個關鍵性問題,讓學生朗讀、理解、感悟、討論,絲絲相扣,和諧交融,發揮出最大的教學效益。
四、緊扣教學細節養習慣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那么怎樣才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最重要的是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使學生從原來的被動反復練習到形成自覺再到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
為了培養學生書寫認真、規范的習慣,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想要學生書寫工整,教師板書就要美觀端正,行款整齊,條例清晰;教師板演用尺子畫長等號,寫清單位名稱,規范完整地答題,表示余數的省略號必須是六個小圓點……這樣學生才能規范答題,卷面工整。
五、創設情境細節促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要想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重新塑造教師的教學行為,追求教學的合理化、智慧化和精確化,提升教學品位,必須注重細節。
學習六年級語文教材中《月光曲》一文,學生在轉述對話、圈畫批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揣摩人物的情感,但是難以感悟到文章所描繪的美妙境界。為了突破這個難點,筆者抓住創設情境這個細節,用欣賞《月光曲》的音樂代替對文本的分析。安靜的教室中,孩子們閉著眼睛,《月光曲》和諧優美的旋律緩緩流淌,放松心情,一邊聽音樂一邊在腦海中勾勒想象《月光曲》表達的畫面,整個身心完全融合于音樂的意境之中。很快,在孩子們頭腦中形成了這樣一幅畫面:“蒼茫的夜色中,月亮緩緩升起,在平靜的海面上灑下一片銀光,輕紗似的微云使夜空更加縹緲。突然一陣狂風卷起滔天巨浪,洶涌的海水激蕩出雪亮的浪花,漆黑的海水與雪白的浪花互相交纏著、翻滾著涌上岸邊……”樂曲的流轉,不斷撥動著學生的想象之弦。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領悟,這時再進行朗讀,或高亢激昂,或低聲婉轉,盡情發揮各自的體驗與情感,讀出了真情實感,讀出了獨特感受。
通過情景創設這個細節,渲染課堂氣氛,學生聽著樂曲,想象畫面,讀出情感,達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
【參考文獻】
[1]于永正.名師課堂經典細節:小學數學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于海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用細節為課堂裝扮精彩[J].神州,2012(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