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翠
摘 要:《愚公移山》中,“曾”在文中出現了三次,用作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可譯作“連…都…”“竟然”“簡直”這一意義時,究竟讀“céng”,還是讀“zēng”?
關鍵詞:“曾” 讀音 釋義 辨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01
《愚公移山》中“曾”字出現三次:①“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如太行、王屋何?”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精彩的對話中表現了愚公移山的決心之大和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困難。反復咀嚼這些對話,其中的“曾”字讀音有深意。課文注釋中僅有語義:“曾,用在否定句前,加強否定語氣”。
查《現代漢語詞典》:“曾”(1)讀“céng”,曾經,副詞,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元稹詩《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2)讀“zēng”,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系: ?祖。(3)通“增”。《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益其所不能”。顯然,這幾中文義在文中是不匹配的。
一位同事在幫助兒子完成作業時,查了《百度》:1.“曾” 讀“zēng”(1)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系;(2)古同“增”,增加;(3)副詞,乃,竟然,簡直。如:明.魏學洢《核舟記》:“長曾不盈寸”;《戰國策.趙策》:“曾不能疾走”。2.讀“céng”(1)嘗,表示從前經歷過;(2)形容詞,古同“層”。杜甫《望岳》“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查《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出版社,何樂土、敖鏡浩等編寫):讀“céng”1.表示事實發生在過去。可翻譯為“曾經”;“曾”前面加上否定副詞“不”、“未”時,表示事實沒有發生過,可譯作“沒有”;“曾”前面加上疑問副詞“何”時,常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哪有過”、“哪曾”。如:①《蘇東坡全集.后赤壁賦》:“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時間才過了不久,而山河卻不能在辨認了。②《夢溪筆談.辯證一》:“至今仍襲舊名,未曾改正。”——到現在仍沿用舊的名稱,沒有糾正過來。③《文選.與吳質書》:“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回憶)我們往昔相處游玩,出行時車轎相連,休息時席位相接,哪曾有過一會兒分離?2.表示事實出人意外或已經達到某種極限。可譯作“竟然”、“簡直”等;表示否定時,位于否定副詞“不”、“未”或其他副詞前面。如:①《論語.先進》:“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我以為你是問的別人,竟是問由和求啊!②《古文觀止.蘭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非常愉快、滿足,簡直忘記了老年將要來到。③《文選.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盡管風光確實美好,卻不是我的故鄉,哪里值得我稍加停留?
聯系文章內容和具體語境,《古代漢語虛詞通釋》中第二種解釋可以講得通。即: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他(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量,簡直連魁父的小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況且(那么多)土石放置于哪里?”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河曲智叟譏笑著制止他(愚公)說“你也太不聰明了,憑著你殘余的歲月、年邁的力量,簡直連山上的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③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北山愚公長長嘆一口氣說“你的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簡直連寡婦小孩都不如。”
又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出版社,1978年3月):1.“曾” 讀“zēng”,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如“?祖”、“?孫”2.讀“céng”,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可譯作“連…都…”。《列子.湯問》:“曾不若孀妻弱子”3.讀“céng”,曾經。李白《猛虎行》:“肖何曾作沛中吏”。
再查《古代漢語》(北京出版社,郭錫良、唐作藩等主編,王力校訂)“曾”讀“céng”與否定副詞連用,加強否定語氣。“曾不能”略等于“連…都不能”。
由此可見,“曾” ,用作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可譯作“連…都…”“竟然”“簡直”這一意義只有現在的《百度》讀“zēng”;傳統的《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古代漢語》中都讀“céng”。課文中與否定副詞“不能”、“不若”連用,也應該讀“céng”,第一次“其妻獻疑”表示關心、憂患。講真話,提問題,提醒眾人移山的困難,是為了設法克服困難;第二次“河曲智叟笑而止”表示嘲笑、譏諷,自作聰明,嚴厲的責備,十足的輕視。有意挖苦、嘲笑愚公無能。其觀點是“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第三次是愚公對智叟的反駁,其觀點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子子孫孫吾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展示了愚公長遠的發展目光和移山堅定不移的決心。文中兩人名字對舉:愚公不“愚”——大智若愚,他的偉大信心和偉大實踐感動了天地,取得了勝利;智叟不“智”——鼠目寸光,他過低估計人的力量,是個懶漢懦夫。
這一經典的勵志寓言告訴我們:只有樹立雄心壯志,立下宏偉誓愿,不懈奮斗,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愚公移山是一種精神,是中國人民戰勝任何艱難險阻、不屈不撓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在今天還需要發揚這種精神。仔細品讀,字里行間,語氣語調,都體現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