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潔
摘 要: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性別定位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專業認同,本文通過訪談法探討理工科女生自我專業認同現狀、專業發展期望以及其對專業的性別定位的看法,結果發現:工科女大學生具有較一致的專業認同理解,均表示男女生在學習努力程度、學習成果方面差異較小。同時,均表示有意愿從事專業對口的職業,且對自身職業期望較高。
關鍵詞:專業認同;工科女;專業的性別定位;職業期望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1.理工科女大學生自我專業認同現狀;
2.理工科女大學生專業發展期望;
3.理工科女大學生對專業的性別定位的看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訪談法獲取了訪談錄音,即錄音資料,然后對該資料進行重點部分謄錄、分析和整理,獲得了一定標簽和重要概念,進行歸類對比,最后整合所有信息,以研究問題為引導進行結果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理工科女大學生自我專業認同現狀
1.理工科女大學生自身專業認同的理解
總體而言,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專業認同程度個體差異較大:
F1:“比較模糊吧,我覺得我的專業認同感不是特別高,但是在摸索問題的過程中對專業還是比較認同的,認同的可能是那種學習狀態吧,但是我對這個專業沒有興趣。”
F2:“假如說是100分的吧,我對它的認同感應該算是80分左右吧。”
由上述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對自我認同感程度的描述可以看出,理工科女大學生自我專業認同個體差異較大,存在“比較模糊”、“了解不夠深入”的情況。
2.工科女專業認同的影響因素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訪談對象的專業認同受興趣、性格等個人內在因素影響較大,手家人、朋友、老師等社會外在因素影響較小。
(1)個人內在因素影響工科女生的專業認同
在訪談中,筆者發現,訪談對象選擇目前專業主要是出于自己的選擇,且“興趣”因子在其中占有很大作用:
F1:”我家是屬于比較民主的家庭,父母當時并不太認同女孩子學這個專業,希望當醫生或老師,但還是隨自己的意,還是鼓勵我。”“自己對認同的影響比較大,自己再學習之中找到了興趣。”
同時,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性格”因素在專業認同感的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F3:“我性格可能比較男孩子,所以對電路這方面比較感興趣。”
(2)社會外在因素影響工科女生的專業認同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存在部分理工科女大學生出于家人意愿選擇本專業,但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會選擇該專業的現象:
F1:“室友是父母逼著選擇這個專業,室友不喜歡這個專業,但學習成績非常好,以后考研也不想考這個專業”。
從上述被逼著選擇目前所就讀專業可以看出,家長對女生學習工科,特別是熱門工科專業,持有較積極的態度。
同時,除了被逼迫選擇該工科專業的女生之外,主動選擇工科專業女生的家人對其學習工科專業同樣持較積極的態度:
F1:“父母當時并不太認同女孩子學這個專業,希望當醫生或老師,但還是隨自己的意,還是鼓勵我。”
F4:“當時我報自動化就是我媽媽極力鼓勵把它放到我的志愿里面。”
從上述訪談內容中可以明顯看出,理工科女大學生的父母對女生學習工科持有比較積極的態度;同時,上述訪談對象中有兩人提及,“父母希望我去當老師,不想我太累”,從中可以發現專業的性別定位在女大學生專業選擇、專業認同進一步發展中發揮一定作用。
同時,在老師、朋友、同學等社會外在因素看來,男女生學習理工科差異較小,同樣對女生學習工科持有較積極的態度:
F3:“我們以前老師會提這些:女生,不要當程序員,好累。但是通常說這些話的老師通常是文科類的老師,要是理科類的老師都不會說什么,也還是支持你去學工科的。”“我感覺我的舍友還挺喜歡我的專業的。”
F5:“家人朋友都覺得這個專業有前途,而且這個專業不需要風吹日曬,覺得對女生挺好的。”
(二)理工科女大學生專業發展期望
1.職業期望較高
伴隨著我國婦女地位的提高和男女平等觀念的深化,職業期望的性別分化程度可能會降低。【1】同時,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訪談對象均有較高的職業期望:
F2:“因為我們這個專業的社會認同度非常高,所以想去百度、華為等比較牛的公司。”
F3:“我以后可能也想去阿里啊、百度啊、華為啊這些公司。”
2.學習動機較強
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訪談對象的學習動機較高,當遇到難題時,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較高;同時,伴有一定的興趣成分,訪談對象遇到專業課程的問題的心態也比較積極,如:
F1:“大一的時候對老師依賴性強,現在對老師的依賴性不是很強了,仔細的時候會自主學習,會很開心。當遇到難題的時候會自己上網查,知道清楚明白。”
(三)理工科女大學生對專業的性別定位的看法
1.理工生女大學生對男女學習工科的共性理解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理工科女生總體對男女學生工科的態度比較一致,都認為差異較小,伴隨著興趣、熱愛的成分,男女生均可以在專業課程學習上有所得,如:
F3:“男女生都熱愛這個專業,跟性別沒有關系。”。“我倒不會因為有一些傳統的觀念去改變自己的選擇。”
2.理工科女大學生對男女學習工科的特性理解
(1)學習動機差異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在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認知中,女生努力學習工科專業多處于目的,即學習成果;而男生多出于興趣因素,如:
F1:“高中的時候沒有感受到男女差異,大學的時候明顯感受出男女差異,我們班男孩子成績真的超好的,真的為了興趣才在聽,聽得很通透。大一的時候男女差異會影響自己的認同,我覺得男孩子好像真得特別適合這個專業。”
(2)男女體能差異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了解到工科專業為高腦力支出與高體力支出并重的專業,因此男女性生理因素的先天差別在工科專業學習中有一定影響,如:
F2:“像男生就比較能設計一些比較重的東西,材質也選比較厚重的;但女生就會選擇比較輕的材質進行設計。”
(3)未來就業差異
總體而言,理工科女大學生對未來就業持有比較積極的態度,并且認為男女在專業就業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F4:“就業的話,還是會有性別不平等,男生更占優勢一些。所以女生學了這個就業的時候是不是不那么容易被接納,因為優秀的人才很多嘛,他可能就愿意優先選男生,可能就是會有一些擔憂。但也不太大,一點隱隱的擔憂。”
同時,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工科男與工科女就業方面的差異可能并不能被稱為一個問題,如
F2:“我覺得男女差異可能不會很大,像我們專業專業就業可能女生甚至更多一點。”
F3:“但是我現在覺得,只要自己努力這些問題事完全可以克服的。”
三、總結與討論
(一)總結
總體而言,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具有個體差異的特殊性。個人興趣、性格是影響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專業認同的重要因素:女大學生對就讀的工科專業的認同往往出于自己本身對該專業的熱愛,如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就選擇該專業學習。同時,父母、老師、朋友、就業前景等社會外在因素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父母往往支持其就讀該工科專業,一是出于該專業較高的社會認可度,二是出于父母尊重、支持女兒決定的態度。當然,在訪談過程中,筆者也發現存在父母逼迫女大學生就讀理工科專業的情況,從中一定程度上可以發現專業的性別定位的發展,工科專業不再只是男生的專屬選擇。
并且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無論是理工科女大學生本身,還是其父母、朋友、老師,都對工科女的存在持比較中立的態度,認為工科女是普遍現象,很正常。尤其從該研究的訪談對象——三名理工科女大學生角度出發,其對自身專業的性別定位持有比較積極的看法,其表示雖然男女性在工科專業學習方面存在一定的體能、思維方式、學習動機的差異,但總體的共性大于個性成分,對專業的興趣、熱愛、后天努力成分是影響工科男女生學習成果的主要因素。
因此,筆者認為,該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自身專業的性別定位的積極發展趨勢。
(二)討論
1.這些工科專業都是比較好就業的專業,屬于熱門專業,若為武器、彈藥等冷門專業,結果會否有所不同?如:
F3:“如果我學的是軍工專業的話,我會很崩潰,首先是沒有興趣,其次是以后干嘛呀,然后就會覺得比較適合男孩子。”
2.由于訪談對象為985高校的理工科女大學生,對自身定位一定程度上原本就高于普通高校的理工科女大學生,因此,其較高的職業期望是否缺乏一定的代表性?
3.同時,專業學習氛圍是影響專業認同的重要因素,因為所選取研究對象所在高校和所就讀專業的專業學習氛圍濃厚,是否一定程度上對其較高學習動機形成影響?
(三)反思
1.筆者訪談經驗有所不足,在遇到不同訪談對象中的靈活性比較差,訪談效果呈現一定的差異。
2.研究對象局限于電子信息、工業設計等社會就業前景、認可度比較好的工科專業,沒有選取純軍工專業,如武器、彈藥等女大學生進行訪談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3.本文所選用的“專業的性別定位”缺乏統一的概念界定,理解從筆者個人理解角度出發,即社會對男女性性別角色在專業選擇、學習上的的規定和期待。
參考文獻:
[1]李汪洋,謝宇.中國兒童及青少年職業期望的性別差異[J].青年研究,2016(01):75-83+96.
[2]淺析中國古代男女性別定位之不同及其刻板性.
[3]胡曉玲.女大學生職業期望問題研究——基于社會性別理論視角分析[J].唯實(現代管理),2016(11):48-51.
[4]秦攀博.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西南大學,2009.
[5]王頂明,劉永存.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07(08):18-22.
[6]安芹,賈曉明.高校心理咨詢員專業認同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02):2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