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需要相互融合、需要做到協同育人,如何理解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實現思創的深度融合,如何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引領作用,成為思創融合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筆者從“理解思創融合的出發點”,“澄清思創融合的混淆點”,“認真把握思創融合的發力點”等三個方面,對思創融合的重要性、辯證性和實踐性進行系統思考。
關鍵詞:思創融合 出發點 混淆點 發力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1
教育部提出“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1]落實教育部的要求,推動思創深度融合,必須首先弄清二者的關系,克服認識上的誤區,在二者融合點做文章、下功夫,真正將思創融合貫穿于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針對這一命題,筆者在立足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上,密切聯系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認真調研,簡要梳理如下觀點:
一、深刻理解思創融合的出發點
弄清出發點,是深刻理解思創融合內涵的鑰匙,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黨的教育事業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可以說,總書記的講話,體現了教育的階級性政治性,明確了我們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實現思創融合的出發點,就是培養什么樣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這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首要問題。深刻理解和把握思創融合的出發點,對于我們堅定創新創業教育的正確方向,校正存在的認識偏差,明確思創融合的發力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澄清思創融合的混淆點
實現思創的深度融合,必須準確把握二者的關系,澄清二者關系上的混淆點,糾正思創融合過程中的錯誤傾向,在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基礎上,實現思創之間的真正融合。目前,在二者的關系存在的混淆點,即認識誤區,主要有三個:
誤區一:思創之間的關聯度不高。有人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同屬大學教育范疇,是相互獨立的兩個教育課程,關聯度不高。但實際上,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密切的相互關系。從教育目的上看,二者是目標一致。二者都是實施“三全育人”的重要載體,都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教學任務;從內容上看,二者是相互包含。創新創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對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價值引領的功能,以鮮明的政治導向引領“雙創”的發展方向,幫助學生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創新創業價值觀;從作用上看,二者互相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新創業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有效手段。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堅持唯物主義的立場、辯證的方法、實踐的觀點,密切聯系時代特征與需求,強化思想引領,有助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育學生的創業意識,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正確的方法論指導和政策導向,指導學生創業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創新思維、技能培訓、教學方法,對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同時,一大批創新創業的成功案例,又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素材,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增強了思政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為學生所喜聞樂道。因此,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不是沒有關系,而是關系密切,雙方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教育內涵的拓展。
誤區二:思創融合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有人認為,思創融合從理論上講沒問題,符合社會主義大學的性質要求,在教學大綱里、教材中、課堂上都直觀地體現出來;但從實踐來看,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局限性,從表面上看,不是所有的創新創業項目都可以體現思創融合,有的項目可以融合,并切非常明顯,如“青年紅色筑夢之旅”項目,明確與扶貧政策掛鉤,帶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性和政策導向性,實現了思創的有機融合。但有的項目不能融合,或者不好融合,找不到融合的切入點,如自然領域的科技創新與創業,在表面上看,不存在著社會制度屬性,也沒有明確的政治性和階級性,因此,在實踐中沒法體現思創融合。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任何一個創新創業項目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可以實現融合的,因為任何一個創新創業項目,都是為人民服務,都在一定程度滿足了社會的需求,都是黨和政府倡導和鼓勵的,都具有社會價值,因此從這個角度講,二者是可以融合的。
誤區三:思創融合就是將二者內容合并,即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就可以同時做好思政教育,做好思政教育也可以同時做好創新創業教育。針對這種觀點,筆者認為,融合不是合并,盡管二者在教育的目的上一致、在內容上包容、在作用上相互促進,但二者有著不同的內涵定義,在教育的內容上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的核心課程。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環節和有效途徑,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素質教育。因此,不能簡單地理解為 “講了創新創業課等于上了思政理論課”、“講了思政課就不需要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三、認真把握思創融合的發力點
在明確思創融合的出發點,澄清了認識誤區的基礎上,推動雙創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就有了發力點:
1.順應時代潮流,以強有力的思政教育,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力
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沖擊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國家的前途命運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浪潮,面對著創新驅動戰略的時代要求,面對國家對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們必須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解讀黨的方針政策,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幫助學生制定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斗志,提升勇于創新創業的勇氣,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核心競爭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動能支撐。
2.注重素質提升,以強有力的思政教育,鑄就創新創業者的時代品質
創新創業突出一個“創”字,“創”的特點是與眾不同,就是要走多數人不走的路、做多數人不做的事,創新創業盡管不走尋常路,但也不是天馬行空,毫無軌跡,它們都要受客觀條件與主觀因素的影響,在無法改變客觀條件的情況下,創新創業能否成功,往往取決于創新創業者的主觀因素,如思想品質、意志能力、處事方法,而這些因素與后天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創業技術技能的訓練,而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和品質。通過系統的思政教育與實踐鍛煉,能夠使創新創業者具備吃苦耐勞的意志品格、誠實守信的職業情操、遵紀守法的社會自覺、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這些構成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品質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創業還要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社會壓力,考驗的還有創新創業者的心理素質和心態,這些要素的養成都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授與引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循循善誘,讓學生學會辯證的方法、樹立正確的“三觀”、守住職業的底線,最終養成創新創業的意識,塑造創新創業的品質。從另一個角度講,創新創業就是一部很好的勵志大片,是最好的思政課堂,它讓學生在創新創業的艱辛中磨煉意志、成就夢想。
3.樹立遠大理想,以強有力的思政教育,將個人夢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
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征程,習近平指出,“希望廣大青年學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刻苦學習,腳踏實地,銳意進取,在創新創業中展現才華、服務社會。”[3]總書記的要求,為思創融合指明了方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創新創業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民族復興的重任與個人的價值結合起來,讓大學深刻理解自己肩上的重任,把民族復興的大任記在心里、抓在手里、扛在肩上,創新創業的視野就會更寬、眼界就會更高、成就就會更大。思維決定格局,行動成就夢想,相反,哪些在在創新創業中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人,往往因為急于求成、貪圖小利,而導致半途而廢。
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實現思創融合,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協同育人,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創新創業教育的落腳點。
參考文獻
[1]《關于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8]8號).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2016-12-9(01).
[3]習近平.《致二一三年全球創業周中國站活動組委會的賀信》(2013年11月8日),《人民日報》2013年11月9日.
作者簡介:韓曉昌(1968—),男,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