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江
摘 要:元謀縣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找準了一條基層黨組織服務精準扶貧、推動鄉村振興的路子,把黨的組織優勢轉變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優勢,為打贏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但在具體實踐中,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為此,筆者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建議。
關鍵詞:抓黨建 促脫貧 推動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D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2
鄉村振興,脫貧是基礎的基礎。深入貫徹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項重大戰略,關鍵在黨。元謀縣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把加強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和第一書記的駐村幫扶作用,把黨的組織優勢轉變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優勢,為打贏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一、主要做法和經驗
元謀縣地處滇中北部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國土面積2021平方公里,轄7鄉3鎮73個村委會和5個社區,總人口21.9萬人。2013年末,元謀縣共識別出1個貧困鄉,12個貧困行政村,5653戶1928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發生率10.91%。通過幫扶,2014-2016年全縣共脫貧2676戶8681人,出列2個貧困村。經2017年6月、11月動態調整,2017年末,全縣貧困村總數40個(已出列5個),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219戶21740人,其中,已脫貧3829戶14126人,未脫貧2390戶761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4.63%,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做法如下:
1.黨建引領,筑牢堡壘
一是創新機制,豐富活動載體。建立脫貧攻堅工作“十個一”工作機制,制定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十個一”工作要求和干部聯系群眾“扶貧工作日”制度,推動幫扶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放、資源下沉,逐步實現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深入化。以“基層黨建鞏固年”為契機,重點聚焦基層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發揮,通過開展“主題黨日”、先進典型學習報道、“微黨課”巡講、農村黨員“一亮五帶”、貧困村“三講三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等,充分激發廣大黨員干部、貧困群眾投身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利用各級黨校和598個“新時代黨員群眾講習所”教育培訓主陣地,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雙帶”作用。二是加強陣地建設,筑牢振興基礎。整合籌措資金 4411.75萬元新建村組活動場所174個,按照“十有”標準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制定管理辦法,強化活動場所功能發揮,著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三是激勵和約束并重,注重人才培養管理。認真貫徹《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錘煉干部、識別干部、選拔干部,在全縣范圍內推選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優秀干部,樹立鮮明的用人導向。對在2017年度脫貧攻堅工作中表現突出的40個先進單位、37名先進個人和30名優秀駐村隊員進行表揚。對2017年扶貧開發成效考核為“一般”等次的9個部門、1個鄉鎮主要領導和16個村(社區)書記(主任)進行約談,進一步營造“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良好氛圍。四是創新模式,整合力量,助力攻堅。持續推進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大力推廣“資源轉資產、資金轉股金、農民轉產業工人、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黨建”“三轉一保+黨建”新模式,鼓勵基層黨組織和村(社區)干部大膽創新,實現村村都有穩定可持續的集體經濟收入,廣泛運用“互聯網+基層黨建+金融服務+脫貧攻堅”普惠金融模式向貧困戶發放貸款1.98億元。積極探索,推動產融結合,以云南元謀現代種業科技園為核心,聯合打造“公司+農戶+銀行”的金融精準扶貧示范園平臺,讓更多貧困戶能貸款、信用社敢放款、農戶享受優惠利率的操作模式,全面提高建檔立卡貧困農戶獲貸率和受益面。
2.重點突破,提升質量
一是抓產業發展。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以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現代種業科技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產業園區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產業扶貧助推脫貧攻堅,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累計投入產業扶持補助資金2889萬元,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產業扶持全覆蓋。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業企業(協會)”合作經營,積極探索創新“政府+企業+貧困戶”扶貧模式,全縣256戶新型經營主體,帶動41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4618人持續穩定增收。鼓勵貧困戶通過資金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支持獲得扶貧小額信貸的1084戶貧困戶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穩定收入,引導貧困地區1100戶貧困戶有償流轉耕地、林地4300畝,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就近就業2550人,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二是抓就業服務。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建立到戶就業臺賬,緊扣“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有1人以上就業”目標,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達標情況進行全面摸排,符合“一戶一人以上轉移就業”條件共4877戶,截至目前已轉移就業4389戶,轉移率90%。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有針對性的開展“菜單式”“訂單式”培訓,2018年以來,全縣培訓農村勞動力10582人次,其中,培訓貧困勞動力2055人次;全縣轉移農村勞動力6973人,其中,轉移貧困勞動力1145人次。018年以來,通過結對幫扶,在貧困村實施產業項目89個,投入幫扶資金520萬余元,開展就業扶貧招工2750余人次,舉辦種植技術培訓37期、培訓群眾3300余人次,幫扶貧困人口2926人。
3.注重督查,轉變作風
從全縣抽調38人為脫貧攻堅督查專員,組成10個督查工作組,緊盯重點工作落實,每月對縣級部門、鄉鎮脫貧攻堅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查,督查結果作為年度脫貧攻堅工作考核主要依據。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鄉鎮、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提醒約談。開展扶貧領域專項紀律檢查和脫貧攻堅政策落實情況月抽查,及時通報存在問題并督促整改;實行扶貧領域問題線索月排查,完善監督舉報平臺。2018年以來對扶貧領域違紀問題立案審查3件3人。
二、存在問題和困難
元謀縣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找準了一條基層黨組織服務精準扶貧、推動鄉村振興的路子,但在具體實踐中,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1.黨建與扶貧、鄉村振興契合度不夠,影響合力作用發揮
實際工作中,個別村組或部門黨建工作與扶貧、鄉村振興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兩張皮”現象,就扶貧抓扶貧,就黨建抓黨建,導致資源整合難、機制不順暢。有的村黨組織在宣傳扶貧政策、確定扶貧對象、制定扶貧規劃、實施扶貧項目、使用扶貧資金、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的組織引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村黨組織“要做的”與群眾“想要的”不能完全統一,導致群眾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
2.少數貧困村黨組織力量薄弱,引領脫貧攻堅能力不強
目前,全縣貧困村黨組織成員平均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體力精力和思想觀念跟不上上級有關工作要求,“雙帶”能力(“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不強、處理復雜問題能力弱,在對接項目資金、爭取政策扶持等方面思路不夠開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要求、廣大群眾的期盼之間仍有一定的差距。個別村“兩委”班子缺乏凝聚力、向心力,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被動應付上級布置的各項工作,致使基層黨組織難以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有效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3.部分貧困群眾主體意識不強,村黨組織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不夠
部分貧困戶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無論是思維方式、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勢的發展。村黨組織在宣傳、動員貧困戶脫貧方面措施不多,導致部分貧困戶在缺乏自我發展能力的同時還缺乏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部分貧困戶自力更生意識薄弱,對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基層干部的結對幫扶認為理所當然,“等靠要”、“怕脫貧”、“不想脫貧”思想依然存在,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扶貧工作難度,影響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進程。
4.村集體經濟薄弱,扶貧產業競爭力不強
一方面,由于貧困村自身條件的限制和創業能人的缺乏,“龍頭企業”難以引進,村集體經濟依然薄弱,有的村無資產、無資源、無資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面臨的困難多,大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普遍比較少;另一方面,貧困村主導產業培育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由于投入有限,農戶分散經營,貧困村富民產業培育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農民培訓的科技含量和覆蓋率還遠遠不夠。近年來,種植業、養殖業、果蔬加工業等優勢產業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壯大,但企業數量少、生產規模小、檔次普遍低、自我發展能力弱,企業活力和經濟效益不高,貧困群眾增收效果不明顯。
三、建議和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抓黨建促脫貧,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一條重要經驗,必須打好黨建組合拳,才能站穩扶貧一線,為拔掉貧困釘子、全面脫貧打開新局面。
1.統籌規劃,將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緊密結合
元謀不是貧困縣,在脫貧攻堅項目資金爭取方面受政策限制,元謀要結合縣情,立足獨特的自身優勢,重點打造好“東方人類故鄉”“中國冬早蔬菜之鄉”“休閑養生之鄉”“三張名片”。“三張名片”與云南省委提出的全力打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高度契合,也是楚雄州委“1133”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要深入落實好省委、州委發展戰略,堅決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元謀作為農業縣,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通過科學規劃,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高度融合,創新資金投入渠道,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促進“三農”全面發展,振興全縣鄉村,實現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2.強化責任落實,實現黨建工作與扶貧工作“雙推進”
要找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與扶貧開發、鄉村振興工作的結合點,把基層黨建與扶貧開發、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融合在一起,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心放在除“貧”根、去“困”源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上,確保扶貧開發和鄉村振興工作做到哪里,基層黨組織工作就拓展到哪里,實現黨的建設與扶貧開發、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要建立黨政同責,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堅持做到把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與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動、同考核,定責任、定目標、定時限,形成上下聯動、各方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優化組織,激發黨建扶貧新活力
一是要加強基層黨組織書記、黨務工作者和黨員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服務意識強、服務能力突出的工作隊伍,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二是要推進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搭建服務內容多元、資源有效整合的服務平臺,提升基層黨組織利用網絡宣傳政策、匯集民意、服務群眾、引導輿論的能力。三是要大力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組織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頭脫貧,大力實施困難黨員幫扶行動,從項目、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加大對農村黨員的支持力度,引導農村黨員增強黨的意識、服務意識、宗旨意識,提升其能力素質,鼓勵其率先創業發展,示范帶動廣大群眾共同脫貧、共同致富。四是要抓實村集體經濟發展,鼓勵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各類合作社,將更多的貧困戶納入其中,提高其脫貧致富的本領,增強其自我發展的動力。
4.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提高群眾參與意識和能力
貧困不僅僅體現為缺吃少穿、收入低下,相當程度上也體現為思想、智力、發展能力的貧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具體來說,一是要強化思想扶貧。引導群眾樹立自力更生、脫貧光榮的理念和志向,鼓勵他們靠自身努力,通過辛勤勞動、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實現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二是要強化智力扶貧。一方面要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加強基本文化素質特別是科技知識、市場知識、勞動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自主擺脫貧困的能力,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另一方面對貧困家庭的子女要加大教育資助力度,不讓貧困家庭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確保他們應讀盡讀,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三是要善于學習借鑒外地做法、總結推廣本地經驗。充分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完善正向激勵機制,充分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5.推進資產收益扶貧,構建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
要積極探索推進資產收益扶貧工作,圍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東”以及“政府投錢建項目、貧困群眾得實惠”的發展思路,創新財政涉農資金供給和使用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扶貧項目,促進資金使用效益提升,探索經營性資產入股收益、生產經營收益、非經營性資產入股收益等不同形式的資產收益扶貧新模式。比如利用農業發展項目資金建設村種養殖示范基地,將財政投入資金折合成股份,量化分配給貧困戶和村集體,實現合作企業租金保底分紅和經濟效益核算分紅,從而讓財政資金起到杠桿作用和“酵母”效應,增加貧困戶財產性收入,拓寬 貧困村集體收入來源,發展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