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寶吉
摘 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承載民族發展的精神基因,蘊含著大量的智慧和礦藏。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今天的中國是昨天的中國的發展和繼續,要想辦好中國今天的事情,就要了解昨天的情況,毛澤東主席就特別重視歷史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也非常重視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學習。歷史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精神。有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圖景。有敬德保民,重民輕天的民本思想。也有“天人合一”,“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這些精神思想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要在傳統中繼承,發揚,汲取智慧,古為今用。
關鍵詞:傳統 文化 領導干部 思想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1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古國,留下了浩如煙海文史典籍,更飽含著豐富的智慧。今天的事情,在昨天都可以找到影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黨員領導干部如果能從文化典籍中回望歷史,鑒往知來,從古圣先賢的成敗得失中汲取歷史的智慧和營養,可以提升執政水平,避免彎路和損失。
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禮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無數古圣賢才的標準人生路徑。將人生的最高追求著眼于天下太平,國家昌盛。這和今天中國夢所描繪的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圖景相暗合。個人追求實現政治抱負,國家層面就是要實現強大復興。《孟子》:“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國家與個人的關系闡述的十分深刻,貼切。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擔負著區域和單位的發展重任,是國家前進發展的中堅力量,只有銘記責任和擔當,不追求小我的得失榮辱,不追求個人的私利,志向高遠,學習偉人的國家情懷,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完成復興使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飽含著心系百姓蒼生的大愛,“位卑未敢忘憂國”寄托著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國不興,必有外患”深含著的憂患意識,這些就要學習古人的家國情懷,傳統文化蘊含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學習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黨員領導干部要以民為本,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走群眾路線。李世民在《民可畏論》中說:“天子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說明只有敬德保民,重民輕天,才能穩固政權根基。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黨員領導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民本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民者,萬世之本也。”“安民利民”孔子、孟子、荀子都認為統治者只有贏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必須愛民、順民、安民、利民。國家的安危、存亡、興衰、功業,均取決于人民。孔子提出:“大畏民志,此謂知本。”知民得心,體察民情民意。《管子·牧民》中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孟子總結了夏桀、商紂亡國的歷史教訓:失其民心。執政的根基在于人民。蘇軾在《上神宗皇帝書》中說:“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眾心之向背。”與群眾保持血肉聯系,要把群眾贊成與否,滿意與否作為檢驗的標準。
作為黨員干部要做愛民恤民的表率。孔子主張“節用而愛民,使民以時。”愛民恤民,體恤愛護人民群眾。《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憂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宋代朱熹“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憂民利民,關心人民疾苦,為民謀利益。
黨員干部要善于化解群眾矛盾,解決群眾問題。魏征:“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作為黨員干部就是要順應民心民意,積極化解矛盾,不可悖離民心,民心不可違。很多官員在決策時,不充分尊重群眾意見,不傾聽群眾呼聲,結果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動搖了執政的根基。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民富才能國強,這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總結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合思想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古人講“天人合一”,“以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合思想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之間。“和”是一種平衡的狀態,是一種成熟的關系。人際關系中強調以和為美。倡導寬容、平和,人際關系講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人相處要以和為貴,和是一切事情的基礎。不能雙重標準,避免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和齟齬。只有如此,才能與人為善。“禮之用,和為貴。”要以尊重差異為前提,做到互濟互補,社會才能實現和諧。《寡人之于國也》中“不違農時,則材木不可勝用也。”更是強調要遵從自然規律,順應萬物發展規律,做什么事都要順應天時,要保護好生態和平衡。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和平的民族,中國的文化追求政通人和。倡導德治,避免法治的剛性和對立,防止社會矛盾激化。只有和諧有序才能平穩順暢,中國倡導和平共處,正在進行的的“一帶一路”建設也是本著與鄰為善的理念,是“和合”思想的踐行。世界上200多個國家,2000多個民族,不能同一,互相尊重,相互融通,才能最大程度化解矛盾,“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矣。”中國倡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差異是始終存在的,只有存共識,擱置差異,社會才能和諧有序。
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治國理政的好理念和好做法,一定要繼承發揚,要體恤百姓,走群眾路線。學習“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仁政思想,學習《尚書》:“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作為領導干部,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匯聚起磅礴的力量,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何坦野.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4)
[2]楊黨校.中國生態政治的雙重內涵: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D].山東理工大學2007
[3]馬來平.“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史哲.1994(06)
[4]陳鈴光.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研究[J].黨史文苑2014年24期
[5]劉士林.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與層面[J].史學月刊.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