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鄭南 李和偉
[摘要] 2017年7月1日《中醫藥法》在我國正式施行,這對中醫藥人才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規定的中醫藥發展方針進行詳細解讀,并對我國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現狀進行探索,發現目前傳統中醫培養模式暨師承教育多以實踐教學為根本,更貼近中醫藥人才的培養目標,但存在著知識結構與認知思維的局限、培養對象規模過小、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而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暨院校教育具有普遍性強、分科細、開放性強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離、忽略中醫藥傳統文化傳承、培養周期與培養質量不成正比、基層中醫藥傳承后繼無人的現實困境,為解決兩種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師承教育融合院校教育的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途徑,并從生源、培養對象、培養環境、課程體系設計、師資隊伍五個角度進行深入剖析。
[關鍵詞] 中醫藥;《中醫藥法》;人才培養;師承教育;院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05(a)-0066-05
[Abstract] At July 1, 2017, the Chinese Medicine Law was formally implemented in China,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Firstly, this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oli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pulated in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thes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teacher-to-teacher education are mostly based on practical teaching, which is closer to the training go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however,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imitation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thinking, the small scale of training objects and the uneven quality of training objects. Furthermore, the modern training mode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and college education have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ality, fine division and openn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the practical predicament of separat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from practical teaching, neglec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heritance, disproportionate cultivation cycle and quality of training, and no successors of Chinese medicin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wo training modes of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innovative ways of training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to-teacher education and college education, and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from five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training objects, trainin environment,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Law;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education
中醫藥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璀璨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道理和臨床經驗,是從古至今歷代醫家思想和智慧的結晶,全國人民熱烈期盼中醫藥事業能不斷傳承、不斷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的頒布標志著中醫藥發展事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醫藥的未來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契機[1]。在中醫藥發展的事業當中,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人才質量的好與壞直接決定著中醫藥事業的興與衰[2]。中醫藥教育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要為誰培養人?又要怎樣培養人?這將是所有中醫人必須直面和思考的問題。《中醫藥法》的頒布正是順應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要求,對于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各種疑問,做出了針對性、實效性、前瞻性極強的說明。本文就是依托于《中醫藥法》對于中醫藥人才培養問題進行簡要考量。
1 《中醫藥法》中規定的中醫藥發展方針
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要宗旨于、服務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方針,《中醫藥法》中的第3條指出,中醫藥事業要著眼于其自身發展規律,繼承與創新兩手同抓同硬,堅固文化堡壘,發揮特色優勢,以現代化科學技術為手段,推進理論與實踐互融互通,互促互進。
1.1 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
利用中醫手段診療疾病,講究的是因癥施治、辨證論治。中醫藥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大量的歷史沉淀和豐富的實踐累積使其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醫療行業的獨特發展過程[3]。因此,中醫藥人才培養不能一味的采取與西醫相同的發展模式,應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建立符合其發展特點的政策制度,這樣才能順其道而行之,使中醫藥事業得以更好更快的發展。
1.2 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
中醫藥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能夠得以傳承至今,需要一代又一代中醫人們的共同努力,但繼承傳統的同時,時代卻在飛速發展,為了跟上現代化步伐,中醫藥事業又需要不斷的開拓創新[4]。傳承與創新是中醫藥發展戰略上的兩大永恒主題,傳承的是根基,創新的是動力,傳承創新互助互推,共同促進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
1.3 促進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從字面上理解,是中醫與西醫的結合。從含義上來看,是指在建設健康中國目標驅使下,將中醫藥的思想理論、實踐經驗與西醫藥的理論知識相互融合,互為補充,使兩者能夠協調發展,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協同創新,最終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實用、實效、實際的新醫藥學。
2 國內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近年來,《中醫藥法》等一系列政策的施行,說明了人才培養對于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5]。我國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大體上分為兩種:以師承教育為代表的傳統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和以院校教育為代表的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
2.1 傳統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中醫藥學是一門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發展起來的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醫的教育模式——師承教育,也就是師傅帶徒弟。此形式偏重于傳授中醫藥專業知識,突出強調傳統文化的熏陶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及實踐能力。對于師承教育,實踐教學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根本,課堂教學融入于臨床實踐之中,理論傳授自然而然與臨床實踐融于一體[6]。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的互促互通,培養了其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過硬的臨床實踐技能,從而使師承教育更貼近中醫藥人才的培養目標[7]。師承教育在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逐漸凸顯了一定不足:一是知識結構與認知思維的局限。師承教育在針對性強的教學優勢基礎上往往受門戶學派的影響,學生僅僅接受的是師傅一家的教導,重一家之言,而非融會貫通,這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知識面過于狹窄;二是培養對象規模過小、質量參差不齊。師承教育由于其個體化特性,難以大規模地進行人才培養,同時,受師傅的個體化影響,其學術思維、教學內容、行為方法等差異也會導致培養對象的質量差異[8]。
2.2 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到現代,主要以學院分流、專業分流的院校教育為主,相比較師承教育,具有普遍性強、分科細、開放性強等特點,為學生提供的教學平臺也相對豐富,并且以一對多的教學模式也更容易保證人才培養規模[9]。這種已被當今社會廣泛接納的院校教育模式,存在其優勢和特色的同時,也有著不足之處:
一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離為獨立的兩個階段。目前中醫藥院校多是遵循著以課堂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理論課程的課時占比較實踐課程要多得多,雖然在培養過程中也結合臨床實踐,但仍未真正把實踐放在與理論學習同等重要的位置[10]。除此之外,兩者在時間空間上也存在脫節,多數院校學生在進行了兩到三年的基礎及專業理論知識學習之后,才進行臨床實習,并且實習課程安排并未與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融合設計,導致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僅僅做到了表面上的結合而非真正的互融互促,間接降低了教學的質量,所培養人才的實踐能力也有所限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是人才培養模式中忽略中醫藥傳統文化傳承。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已成為了我國人才培養的風向標,但對于中醫藥事業來說,這種以擴寬知識面、融合現代化為培養重點的教育方法,存在其前瞻性的同時往往也存在一定缺陷。中醫藥的理論體系與價值觀念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中醫藥本身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深邃的哲學理論、深厚的知識底蘊、深沉的人文情感都具有極富文化氣息,但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對于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傳承忽視日趨嚴重,弱化了的中醫思維、異化了的中醫學術、退化了的中醫技藝、淡化了的中醫優勢,這些令人捶胸惋惜的情形比比皆是[11]。如隨著疾病的檢測手段愈發科技化,“看指標治病”的情形屢見不鮮,這導致了中醫傳統診療手段——望、聞、問、切的弱化。同時,部分中醫藥院校在安排教學課程的過程中,僅重視現代學者編寫的中醫藥教材的講授,忽略了對經典著作的學習,將《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課程列入選修課范疇,課時占比極小,更有甚者未開設相關課程內容[12]。
三是培養周期與培養質量不成正比。現階段中醫藥人才的培養,都是到進入大學才開始接受中醫藥知識的教育。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想要學懂弄通,必由大量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而成,由于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有限、學習時間較短且經驗尚淺,難以達到在這么短暫的時間里培養出優秀中醫藥人才的目的[13]。此外,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匱乏,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監管和評價機制尚不完善,也是導致以上結果的原因。
四是基層中醫藥傳承后繼無人。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使得農民群眾多是選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就近就醫,而鄉村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經濟欠發達,加之工作環境差、薪資低等原因,很難引進高端中醫藥人才,這使得中醫醫師的配備不能匹配當地農民的需要,導致農村的中醫藥人才培養處于落后狀態,面臨著鄉村地區中醫藥傳承后繼無人的現狀[14]。
3 中醫藥法背景下師承教育融合院校教育的提出
《中醫藥法》中第三十三條提到“中醫藥教育應當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以中醫藥內容為主,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注重中醫藥經典理論和中醫藥臨床實踐、現代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這項規定對中醫藥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中醫藥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時刻將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遵循自身發展規律作為主導思想,真正承繼我國中醫藥文化中的根脈主體,加強其內涵建設,做到傳承與創新并舉,鞏固與發展共施,理論與實踐相融,以期能夠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求。我國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對此發表言論:“中醫藥的發展關鍵是人才,怎樣建立起以中醫藥高等教育培養為主體,同時通過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等形成終身教育,并把師承教育貫穿在全過程當中,形成中國特色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是我們積極探索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縱觀傳統的師承教育及現代的院校教育,兩者均存在自身優勢和缺陷,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揚長避短,發揮最大資源優勢是中醫藥人才培養之路的終南捷徑[15]。
3.1 生源角度
中醫藥文化的學習并非一蹴而就,想要學精學細更是難上加難,對于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應將眼光放長,未雨綢繆,提前布局,從娃娃抓起,從老百姓的生活抓起,做好中醫藥文化熏陶工作[16]。《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中要求,要將中醫藥基礎知識融入到中小學生理衛生課及傳統文化課當中,這為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打下了堅固的文化基礎。除此之外,中醫藥院校也可嘗試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條件下,擴大自主辦學規模,成立師承試點班,招收一些具有中醫世家背景、對中醫藥有濃厚興趣的學生。
3.2 培養對象角度
師承教育之所以能成為古代中醫藥教育的主要傳承方式,其優勢在于因材施教[17]。現代中醫藥教育改革也應發揮此優勢,這要求在進行人才培養時,要認真分析研究學生特點,按特質區分學生類別,辨證論治,制訂不同特質學生的不同培養方案,強化師生交流平臺建設,通暢師生交流渠道,為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模式、價值理念、實際需求提供豐富途徑,積極探索融入師承教育優勢的當代新型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
3.3 培養環境角度
中醫藥是在實踐的不斷積累中誕生的產物,中醫藥院校在教學環節中應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拓展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課程場地和教學設施,滿足學生實踐學習的需要。同時,在臨床實踐過程中,要依據各個階段的不同情況,制訂不同層次的科室輪轉方案。
3.4 課程體系設計角度
《中醫藥法》的第三十四條從課程體系設計的角度對中醫藥學校教育做出了明確要求,該條指出中醫藥院校應從人才培養目標、修業年限、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及學術水平評價標準等方面入手,使中醫藥教育符合中醫藥學科發展規律,體現出中醫藥學科特色,為社會輸出中醫藥特色人才。中醫藥最突出的學科特色就是其極富智慧的哲學理念和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培養中醫藥人才應該重視中醫藥傳統文化的根基作用,構建以中醫藥傳統文化與經典課程為基礎,以提升學生中醫藥專業素質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牢牢堅守住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意識形態陣地[18]。優化課程結構,加大中醫經典課程的課時安排,調整中西醫課程比列,注重中醫經典與現代醫學間的融合互補,適當減少單純理論授課的占比,強調師生互動,鼓勵以生動典型醫案分析為切入點的臨床思維引導式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及臨床實踐能力[19]。以中醫藥人文屬性為著眼點,不斷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加強對《中醫倫理學》《中醫文化學》《中國醫學史》等傳統文化類課程的講授,探索開設醫哲、醫儒及醫德等人文氣息濃厚的特色課程,使學生從文化根脈處繼承發展中醫藥[20]。
3.5 師資隊伍角度
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是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這對教師們的實踐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且能在教學過程中熟練的運用臨床案例開展啟發式教學。教師們還需要提升責任感,發揮導師的指導與教學作用,加強師生交流[21]。充分利用當地名醫名師資源,聘請名老中醫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臨床教師要以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為教學重點,傳授臨床技能的同時更要重視對于學生臨床思維的樹立。
3.6 人才應用角度
《中醫藥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表示“國家加強對中醫醫師和城鄉基層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培訓。”大多數中醫藥人才不愿意去基層工作,這導致了基層中醫藥人才的極度短缺[22]。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尤其是鄉村衛生機構等,應加大定向人才培養力度,拓寬基層人才輸送通道,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醫學生積極投身基層。同時,加強基層衛生機構的醫療條件建設,改善工作環境,增加基層中醫藥工作者薪資待遇、福利保障等,多渠道吸引中醫藥人才為基層中醫藥事業努力奮斗[23]。
4 小結
《中醫藥法》的出臺為中醫藥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中醫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秀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優質完善的教育模式,優秀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更需要國家、高校、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和努力。目前中國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可分為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兩種教育模式都具有其自身優勢,但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均無法完全獨立滿足現階段對中醫藥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兩種教育模式融合下手,勇于創新,不斷深化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中醫藥人才的發展打牢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冰.《中醫藥法》頒行背景下的中醫藥教育若干問題淺析[J].醫學與法學,2017,9(5):53-56.
[2] 范鐵兵,朱曉博,顧東黎.中醫醫院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中國中醫科學院為例[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 26(20):35-37.
[3] 岳遠雷,趙敏,司婷.中醫藥文化傳播現狀研究——兼評《中醫藥法》相關條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0):94-96.
[4] 王志輝,劉青萍.特色高端復合型中醫藥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7,24(8):9-13.
[5] 俞超芹.中西醫并重,維護和增進民眾健康——對《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的思考[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7, 38(5):529-535.
[6] 李和偉,王啟帆,付宇,等.《中醫藥法》視角下有關中醫師承教育的思考[J].中醫雜志,2017,58(21):1882-1884, 1890.
[7] 李娟,廖翠平,張彬良,等.《中醫藥法》背景下中醫藥師承教育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2):17-18.
[8] 劉曉剛,樊敏,保曉美.論目前如何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J].現代養生,2016(22):169.
[9] 司建平.中醫藥健康服務人才培養問題研究——以高等中醫藥院校為例[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32(6):460-462.
[10] 張敏州.傳承聯動創新,培養中醫藥特色復合型人才[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37(2):135-136.
[11] 蘇劍一.期待《中醫藥法》補齊人才短板[J].中國衛生人才,2017(6):10-11.
[12] 李鑫輝,何宜榮,蘇麗清,等.中醫經典傳承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構建[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9):11-12.
[13] 樊云,胡利兵.淺析師承教育對中醫藥院校青年教師成長的重要作用[J].湖北中醫雜志,2016,38(4):81-82.
[14] 胡本先.基層中醫藥發展亟須完善人才梯隊[N].中國中醫藥報,2015-8-20(03).
[15] 張夏炎,顧偉,陳喆,等.中醫師承與院校教育結合的新模式探索[J].時珍國醫國藥,2018,29(1):188-189.
[16] 侯衛偉.全面系統深入學習理解《中醫藥法》依法扶持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1):6-13.
[17] 羅強,宋敏,郭鈺龍,等.師承教育模式在中醫學領域中的應用[J].西部中醫藥,2015,28(2):47-49.
[18] 辛靜.醫教協同背景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時代教育,2018(1):34-35.
[19] 李新路.近代以來中醫藥師承教育的嬗變與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7.
[20] 瞿筱逸,沈雪勇,王靜.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國際化的問題與對策——以上海中醫藥大學與德國美因茨大學交流項目為例[J].中醫藥文化,2018,13(4):74-80.
[21] 韓永光,牛樂,彭新.《中醫藥法》的實施對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J].教育現代化,2018,5(32):12-13.
[22] 劉江亭,李慧芬,李振陽,等.簡析中醫藥人才培養中教學模式發展現狀及趨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 27(11):47-48.
[23] 翟雙慶,焦楠,王維廣.師承+院校教育打造人才成長新路徑[J].中國衛生人才,2018(8):22-25.
(收稿日期:2018-11-22 本文編輯:蘇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