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鳳娟 黃春梅 何華玲
[摘要]目的 應用品管圈管理理念提升圍生期患者盆底肌鍛煉依從性,促進產婦產后康復。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產科門診進行規律產檢的180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將2017年1~6月的86例患者設為對照組,采用臨床常規護理干預模式;將2017年7月~2018年2月收治的94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圍繞提升產褥期盆底肌鍛煉依從性為課題,對品管圈活動開展前的現狀進行調研、分析臨床中存在的問題,制訂相應對策并落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剖宮產或選擇性剖宮產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順產患者的第二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順產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6周及3個月時的盆底各類肌纖維的肌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品管圈管理理念的實施可提高圍生期孕產婦進行盆底肌鍛煉的效果,促進臨床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關鍵詞]品管圈;盆底肌鍛煉;圍生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5(b)-0241-04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improving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during perinatal period of pregnant women
LUO Feng-juan1 HUANG Chun-mei2 HE Hua-ling1
1. Prenatal District,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211, China; 2.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2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perinatal patients with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and to promote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by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8, 180 pregnant women who underwent regular obstetric examinations in the obstetric clinic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from January to June in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linical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 was adopted. A total of 94 patients from July 2017 to Febr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study focused on improving the compliance of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during puerperium and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activity flow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cluding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clinical problems, formul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Results The complia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cesarean section or s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r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muscle strength scores of pelvic floor muscle fibe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6 weeks and 3 months after deliver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management concept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for pregnant women during perinatal period,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Perinatal nursing
臨床研究顯示,分娩和妊娠是導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重要危險因素[1],圍生期開展盆底肌鍛煉(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能夠有效降低PFD的發生率,然而目前大多數孕產婦缺乏對PFMT認知,未能夠掌握PFMT的鍛煉的方法。亦有報道顯示,部分醫務工作者對PFMT的認知不足,影響PFEM健康宣教的有效開展[2-3]。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種科學管理流程,通過具有相似或工作性質互補的人員自然發動組織活動團體,依靠科學管理、集思廣益的方式,并靈活應用統計學工具和QCC手法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4-6]。本研究通過將QCC理念應用于解決影響孕產婦圍生期盆底肌鍛煉中的問題,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產科門診進行規律產檢的180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并按照診療時間進行分組,將2017年1~6月診療的86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將2017年7月~2018年2月治療的94例患者設為觀察組。研究期間對照組有4例、觀察組有3例因發生糖尿病高血壓、前置胎盤及糖尿病等因素退出本研究。最終保留對照組82例,觀察組91例。對照組中,年齡22~46歲,平均(31.76±5.02)歲;平均孕齡(28.06±3.43)周;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38例,高中或中專29例,初中及以下15例。觀察組中,年齡22~44歲,平均(31.84±4.84)歲;平均孕齡(27.55±3.63)周;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36例,高中或中專37例,初中及以下14例。兩組的年齡、孕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孕期處于16~32周階段;②閱讀、認知、理解能力正常;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項目研究;④產前各項檢查提示正常;排除既往有分娩史及引產史的患者,排除多胎妊娠、尿失禁、盆腔手術史、盆腔臟器或陰道前后壁脫垂等患者。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方法
對照組未實施QCC,采用臨床常規護理干預模式,觀察組實施QCC,具體如下。
1.2.1 QCC組建 我院婦產科與門診護士實施一體化管理,共有15名臨床護士,其中10名(包括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3名、護士2名)以自愿自發方式建立QCC小組,并確定以“天使圈”為小組名稱,圈徽設計方面,在“心”形旁邊添加天使翅膀樣形狀,象征團隊成員團結協作共同守護美好新生命的開始。由護理組長擔任圈長,護士長擔任QCC督導員。活動主題為“改進臨床服務流程、提高PFMT的依從性、降低產后PFD的發生率”。QCC活動按PDCA的流程開展,其中P(plan)是明確活動主題、把握現狀、設定目標、制訂活動方案;D(do)為具體實施與檢討;C(check)為確認效果;A(action)為處置階段,包括流程標準化、檢討和改進。
1.2.2調查影響孕產婦圍生期盆底肌鍛煉的因素 QCC活動干預前,對照組孕產婦采取《圍生期盆底肌鍛煉影響因素調查表》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僅18例患者全程能夠執行PFMT,其執行率為19.78%;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組織圈員對影響PFMT執行率的因素進行頭腦風暴式討論,并采用魚骨圖進行深入分析,將影響圍生期孕產婦完成PFMT的影響因素主要有3個方面(圖1)。
1.2.3臨床護理工作持續質量改進方案 經過對QCC小組開展頭腦風暴式討論,并依從“5W1H原則”進行分析,包括“誰來做(WHO)”“何時做(WHEN)”“為什么做(WHY)”“在何處做(WHERE)”“怎么做(HOW)”[7],并制訂如下方案。①加強對臨床護理人員的培訓:通過案例教學的模式對所有臨床護士進行培訓,達到人人掌握PFMT技術,并且能夠對孕產婦的PFMT開展情況進行有效評估。②加強對孕產婦的培訓:由1名護士對孕產婦進行理論及實踐授課,具體內容包括女性盆底肌群的解剖學知識、開展PFMT的必要性及實施方案、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癥狀評估與應對策略;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將PFMT的具體操作方法進行講解,產婦取自由體位,盡量提起肛門、會陰及尿道;指導完成后要求所有護士進行示范反饋,及時糾正做法錯誤的孕產婦,每次保持收縮5~10 s,并在間隔5~10 s后重復鍛煉,每次連續5 min,每天鍛煉3次。產后第2天開始按照產前的方法,并根據盆底康復情況確定鍛煉時間,并保持至產褥期結束。③完善圍生期PFMT管理流程:首先,將PFMT設定為產前階段的必備檢查項目,并對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其次,在產后第2天開始,將PFMT執行情況設定為護士交接班的內容之一,以促進產后PFMT的有效開展;再次,將PFMT設定為產褥期常規的檢查項目,分別在出院后3 d內及產后第14、28天進行隨訪,除常規檢查項目外,將產后PFMT的執行情況設為隨訪檢查項目。最后,針對孕婦和產婦可能存在的軀體不適、產后疲勞、會陰口腫脹、疼痛等情況,通過循序漸進的支持指導和心理支持,以不疲勞、輕松為宜,持續提高產褥期婦女對盆底肌功能鍛煉的依從性。
1.3觀察指標
①從入組至產后28 d的隨訪期間遵從PFMT的患者人數;②兩組孕產婦的各產程時間;③測量兩組孕產婦入組時、產后6周以及產后3個月的產力情況,采取手測肌力的方法[8],將“淺Ⅰ”和“淺Ⅱ”分別設為淺層盆底肌Ⅰ類肌纖維及Ⅱ類肌纖維的肌力,“深Ⅰ”和“深Ⅱ”分別表示深層盆底肌Ⅰ類及Ⅱ類肌纖維的肌力。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校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進行PFMT鍛煉依從性及順產率的比較
觀察組中,55例全程配合完成PFMT鍛煉,占67.1%;對照組有18例產婦配合完成PFMT鍛煉,占19.78%。觀察組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χ2=39.55,P<0.01)。觀察組順產者40例,占48.78%;對照組順產者35例,占38.46%。兩組的順產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7,P>0.05)。
2.2兩組順產患者產程時間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第一產程與第三產程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順產患者的第二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順產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3兩組患者各時間段盆底肌纖維收縮力的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時的深Ⅰ、淺Ⅰ、深Ⅱ和淺Ⅱ盆底肌纖維收縮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6周和3個月時的深Ⅰ、淺Ⅰ、深Ⅱ和淺Ⅱ盆底肌纖維收縮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3.1圍生期進行PFMT鍛煉的意義
為適應陰道分娩的需要,孕婦的盆底肌組織在孕激素作用下及順產過程中對盆底肌和神經的影響,會造成盆底組織結構的永久性損傷[9],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在孕期激素的影響下孕婦盆底肌的神經和膠原纖維向下伸展擴展,造成張力性松弛;②第二產程是分娩過程中損傷的主要階段,可誘發骨盆底神經肌肉的損害和(或)恥骨宮頸筋膜撕裂損傷等,如神經被壓迫與牽拉,筋膜拉長或斷裂等情況[10];③分娩過程中,肛提肌可產生劇烈的牽拉和剪切力,直接破壞這些特殊組織和結構,誘發陰道脫垂及真性尿失禁等并發癥。此外,第二產程延長、巨大胎兒或產鉗助產等因素將對盆底肌和神經造成的機械壓迫和牽拉更為持久,其導致的損傷更為嚴重,若超出生理狀態的適應范圍,可造成盆底肌組織的永久性損傷[11]。若患者未進行及時的治療,在產后可并發子宮脫垂、尿道膀胱膨出、尿失禁等癥狀,并且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其臨床癥狀隨著生理機制的下降而明顯加重,因此,亟待臨床給予早期的關注。通過PFMT鍛煉可有意識鍛煉盆底肌,增強盆底肌力和控尿能力[12-14],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對照組導致圍生期PFMT的執行率僅為19.78%,對患者康復不利。
3.2 QCC管理方案可落實盆底肌鍛煉方案,改善臨床結局
QCC是一種科學的管理工具,區別于常規通過行政干預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臨床質量的持續改進,也與單純績效考核的方式提升臨床護理質量不同,QCC活動過程更注重于臨床日常工作的“小改進”,其開展過程具有自下而上、由點至面、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核心優勢是“自發組織”[15]。QCC這種自發組織的形式可有效增強醫護人員參與挖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并能夠通過頭腦風暴、集體討論的方式制訂和研究解決方案[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通過開展QCC管理方案,產后盆底肌力水平顯著提升,分析原因如下。①在產前對孕婦進行PFMT相關知識培訓,提升孕婦對PFMT重要性的認知程度,以提升其PFMT鍛煉的依從性;②通過制訂標準化流程,并將盆底功能鍛煉情況設定為產前檢查和產后隨訪的常規項目,敦促孕產婦按照要求完成盆底鍛煉任務;③通過成立PFMT宣教和質控管理組,小組成員可在功能鍛煉各階段與孕產婦進行及時反饋,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引導患者自覺認真開展PFMT鍛煉,提高孕產婦PFMT的執行率。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QCC干預,觀察組孕產婦能夠系統接受PFMT,有利于患者盡早進入第二產程,從而縮短總產程,這Salvesen等[17]的研究觀點一致;同時觀察組患者產后6周~3個月的深Ⅰ、淺Ⅰ、深Ⅱ、淺Ⅱ類肌力得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QCC管理模式下開展的PFMT鍛煉有助于產后盆底肌力的恢復,在臨床值得進一步推廣。
3.3 QCC活動在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在本研究階段,我院的QCC活動項目處于初級開展階段,通過本研究發現若保持QCC活動的順利開展,需注重如下問題。①優質工作氛圍的營造:QCC活動開展的本質是臨床工作的改革和創意,需對臨床工作中“習以為常”的模式和方法進行改革,在科室中需形成人人自愿參與的工作氛圍,形成全員參與的意識。②需要上級領導的認同感:由于QCC活動源自基層,是臨床基層工作人員圍繞臨床存在的問題開展活動,而活動中所需要開展流程的改進及變革需來自上級領導的認同;③加大護士內部的培訓力度:本研究的順利開展首先需要保證護士的專業技能,即能夠正確識別、評估、引導PFMT項目的開展,以充實QCC技術力量;④上級組織部門加大對QCC活動的投入:上級組織部門可通過層面對QCC活動開展情況及活動成效進行評審,并形成良好的培訓制度和獎勵機制,以提升全員參與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正性循環,促進臨床護理質量持續提升[18]。
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首先需明確臨床護理工作現狀,并在客觀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團隊協作參與的形式制訂臨床改進計劃。本研究以解決圍生期進行PFMT的影響因素為中心,通過對影響孕產婦執行PFMT的流程、環節、服務和管理問題進行改進,并合理使用QCC管理手段,形成自下而上的參與持續質量管理提升的氛圍,提高孕產婦執行PFMT的依從性,進而改善臨床結局,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Pena Outeirino JM,Rodríguez Pérez AJ,Villodres Duarte A,et al.Treatment of the dysfun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J].Actas Urol Esp,2007,31(7):719-731.
[2]王新,李桂友,鄧美蓮,等.盆底肌鍛煉持續性指導對分娩結局及盆底肌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308-310.
[3]周錦明,袁曉莉.產褥期婦女堅持盆底肌功能鍛煉的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2):13-15.
[4]湯志萍,茹敏暉,湯嘉敏,等.品管圈活動降低腦卒中患者藥物誘發跌倒事件效果分析[J].中國藥業,2018,27(16):93-95.
[5]劉靜,王方方,高嫻.品管圈在降低生理分娩產婦會陰裂傷率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6):2217-2218.
[6]鄧小燕,馬嫣,段雪蘭,等.提高腦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質量的品管圈實踐[J].護理學報,2018,25(7):70-74.
[7]許晨耘,柯雅娟,陳茹妹,等.品管圈活動在手術病理標本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20-23.
[8]Frawley HC,Galea MP,Phillips BA,et al.Effect of test position on pelvic floor muscle assessment[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6,17(4):365-371.
[9]潘勝桂,陸紅,劉忘萍,等.間歇導尿結合盆底肌訓練對脊髓損傷病人神經源性膀胱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30(4):453-455.
[10]李旻,王少為,魏風華,等.418例產婦產后早期盆底肌力損傷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刊,2016,51(5):78-82.
[11]洪蕓.第二產程體位干預對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7):55-57.
[12]范國榮,薄海欣,龐紅霞,等.群組管理模式對產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3):187-190.
[13]王新俠,徐貴紅,徐桂梅,等.多維健康教育模式在孕產婦妊娠及產后盆底肌鍛煉中的運用[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7,37(4):707-712.
[14]林曉杰.不同盆底肌肉鍛煉時機對產后盆底功能的影響效果觀察[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8,10(7):37-41.
[15]張春雨,李維靜.QCC活動對降低宮頸癌術后患者尿潴留發生率的作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24):74-76.
[16]陳蕾,李威,趙琳琳,等.品管圈活動提高泌尿造口護理水平的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24):200-202.
[17]Salvesen KA,Morkved 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during pregnancy[J].BMJ,2004, 329(7462):378-380.
[18]柴琳琳.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口腔科醫院感染管理質量中的應用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15):1851-1853.
(收稿日期:2018-09-13 本文編輯:祁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