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納米比亞特約記者 潘亮
西南非國家納米比亞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到4人。驅車縱橫在該國廣袤的土地上,特別是離開城市之后,實在難以看到人煙房舍。不過,在北部的薩瓦納地區(qū),原野上時常冒出連接成片、氣勢磅礴的“土樓”。這是動物界建筑大師——白蟻,以驚人力量和技術蓋起的一座座高六七米的蟻穴。相比白蟻微小的身軀,一座座龐大的土樓絕對就是“摩天大廈”。令人稱奇的是,這兒的白蟻不光在大自然里到處開工,有的還把大樓直接蓋進了私人家院、城鎮(zhèn)鬧市,當?shù)厝藢Υ艘呀浰究找姂T,并將白蟻穴當作一種吉祥象征。
防雨抗曬的“混凝土”
一只非洲白蟻工蟻體長只有1厘米多,卻能用微薄之力筑起最高達9米的蟻穴。若是按照人類尺度比例換算,這比828米的哈里發(fā)塔還要高。對于人口只有約260萬的納米比亞而言,密密麻麻的“白蟻大廈”數(shù)量絕對遠超全國人造5層及以上的高樓。白蟻穴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造型奇特,尖蘑菇、圓蘿卜、大饅頭、金字塔、巫師帽、細煙囪、大拇指、小拇指以及長歪的黃瓜等等,要為每一座蟻穴起個名字,詞匯得比想象力更豐富。《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埃托沙國家公園看到一座好似大寫字母V的“雙子白蟻大廈”,導游丹尼爾看了之后認為,要么是嫌之前的工程太小,蟻后下令另建了一座,要么是兩個相鄰的白蟻穴聯(lián)姻合并的結果。
白蟻穴根據土質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色彩,有土黃的、灰白的也有褐色的。土棲白蟻的大樓都朝著赤道方向建造成尖塔型,木棲性白蟻的大樓也是同樣造型,但它們似乎更享受“大樹底下好乘涼”,喜歡順著樹干蓋樓,形成別具一格的“塔包樹”式建筑。“這些奇形怪狀的土疙瘩看上去不堪一擊,但質地卻超乎想象地堅固”,導游一邊說著一邊拿起一根粗木棍朝一座“白蟻土樓”奮力敲擊了三下,后者紋絲不動,土渣都沒有掉落一丁點兒。原來,混合了白蟻唾液、排泄物的黏土在風干后硬如混凝土,表層既防雨又抗曬,被稱作“有機水泥”。
動物界的“智能大廈”
納米比亞的“白蟻大廈”不僅地上部分很雄偉,地下根基也很深廣,深可達4米,直徑可達30米,內部錯綜復雜,宛如迷宮。這其中的一部分是白蟻食用腐殖質后排出的糞便,白蟻排泄物里富含多種有機物及礦物質,是植物根系生長最為喜愛的天然肥料。此外,白蟻深掘地下土層,也會將自然礦物顆粒帶上地面。研究人員從一個白蟻土墩中取樣,若是發(fā)現(xiàn)金元素或金伯利巖濃度顯著高于其他蟻穴,這可能意味著地下存在金礦或者鉆石。通過抽檢白蟻穴成分,可以免去不少前期勘探工作。在納米比亞北部的奧普沃市,記者看到許多蓋進鬧市的“白蟻大廈”,當?shù)厝藢Υ艘稽c兒不稀奇,認為它們是吉祥的象征,一位先生笑說:“特別高興能在自家院中擁有一個天然肥料站,如果底下還有鉆石,那就更棒了!”
白蟻穴內部都有一個主巢、幾個或十多個副巢。一個白蟻王國內生活著數(shù)百萬白蟻,主巢相當于王國首都,副巢相當于一些大城市。它們之間都有粗大的通道相連,好像高速公路那樣往來十分密切。科學家仔細觀察了納米比亞白蟻穴之后還發(fā)現(xiàn),這兒的“白蟻大廈”在建筑設計理念上非常嚴謹,朝向赤道的楔形構造能夠在清早和黃昏收集熱量,而頂部僅有很少面積受到午間烈日炙烤。周期性太陽能加熱驅動內部風道,讓氣流慢速在正午向外排出,在夜間向內回流,實現(xiàn)了溫度和濕度調控。就在自然晝夜溫度變化超過30攝氏度時,“白蟻大廈”內部的溫差不會超過8攝氏度,仿佛安裝了一臺中央空調。此外,白蟻使用自身排泄物培養(yǎng)一種真菌,該真菌在分解白蟻糞便時釋放出氧氣,間接保持了蟻穴內部的二氧化碳濃度恒定。《實驗生物學期刊》說,從能源管理到廢物循環(huán)利用,“白蟻大廈”在智能型生態(tài)建筑領域表現(xiàn)出的杰出能力讓建筑學家著迷。
人類也仿造“白蟻大廈”
修建“白蟻大廈”的“混凝土”細膩、勻質而堅硬,是制作陶瓷的上乘原料。每當有廢棄白蟻穴出現(xiàn)時,人們總會開采其內部的黏土制作高檔陶器。
如何以“白蟻大廈”為參照,改進人類建筑也是人們長期以來關注的課題。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的“東門大廈”于1996年建成完工,由建筑師米克·皮爾斯設計。該大廈從白蟻穴獲得靈感,采用了與其相同原理的冷卻系統(tǒng),同時運用寬型窗檐等輔助結構作為補充。1996至2008年期間,這座大型商業(yè)大廈僅空調費用就節(jié)約出350萬美元,與同類規(guī)模建筑相比,平均節(jié)能率達90%。由于其突出的節(jié)能效果,該案例被選入《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2009年鑒》。英國諾丁漢的稅務中心大樓,萊斯特大學的女王大樓等等,也是人類在仿造“白蟻大廈”領域中的其他建筑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