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今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G20)撰寫的報告中指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貿易關系緊張,經濟趨勢向下的風險。如果貿易戰全面展開,到2020年世界經濟可能要下降0.5%,為此帶來4550億美元的損失,相當于奧地利一國的經濟總量。
依據這份報告的分析,當前世界經濟正在走下坡路,這一輪從2010年開始的經濟增長到今年剛好滿10年。自2017年世界經濟增長達到3.8%的高點后,2016年增長3.4%,今年包括IMF、OECD在內的各方預計都在3.1%左右。既然周期性已到,下坡路上,如果各國保持良好的經濟關系或者說能夠同舟共濟,下行速度可能減緩;如果經濟關系保持得不好,下行將呈現加速趨勢。因此,在下坡路上如何同舟共濟、緩解各國間緊張的經濟關系,這正是各方普遍關注而G20應該給予回應的。
當前世界經濟最不利的一個跡象是,5月份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連續兩個月環比下降,已經跌破榮枯線到49.1。主要經濟體當中,只有美國和法國還在榮枯線上,但只分別為50.4和50.6,其他國家都已經破50,最低的德國只有44.5。作為前瞻指數,PMI的下降預示著世界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下滑。
WTO在4月份發布的最新一期報告中,將今年全球貿易增長預期由此前的3.7%大幅下調至2.6%。WTO對此解釋是受貿易摩擦升級和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等因素影響。全球貿易在深度調整,同時世界經濟還面臨著結構性和制度性問題。金融危機后,歐美國家沒有完全依靠改革調整自身經濟結構,而依然是以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當政策手段用盡,而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時,就預示著新一輪危機的到來。同時世界經濟的制度性安排也出現問題,美國指責中國“不公平”貿易,中國反擊美國搞貿易霸凌、以極限施壓迫使中國放棄核心利益,說明主要經濟體間關系緊張,相互缺乏溝通協調。
目前,對世界經濟的擔憂更多體現在心理層面,國際油價持續的下跌以及黃金價格連破高點說明避險心態已經出現。盡管危機還不會立刻出現,但預計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擔憂將轉化為現實。世界經濟形勢已經到了各國即使不能同舟共濟,也必須要協調宏觀政策的時刻。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使金融體系成為全球焦點,G20從此取代G8成為各國齊心協力應對危機,推動全球治理機制改革的平臺。如果沒有G20,今天的世界可能很不相同。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最有影響力的參與者凝聚在一起,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推動全球經濟強勁、均衡、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是G20的初心。在全球經濟面臨嚴峻考驗的時刻,G20尤其應當不忘初心,為了共同的目標和任務,發出強烈的聲音:各國應該協調出臺相對一致的政策,齊心協力應對包括貿易戰、保護主義、安全審查、以鄰為壑在內的單邊主義行徑;各國應盡力穩定世界經濟環境,承擔應有的責任,管控好可能的系統性風險,做到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能把自己的事情往外推,甚至嫁禍于人。各成員國齊心協力,以避免世界經濟可能的破位下滑。▲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