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靜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等部門19日在京畿道安山市舉行“制造業復興時代未來藍圖”宣布儀式,韓國總統文在寅出席時表示“政府的目標是在2030年讓韓國躋身世界制造業四強”。不過對于政府的華麗經濟政策,韓國媒體有些半信半疑。
從數量追擊到創新先導
按照藍圖,韓國政府將力促韓國制造業擺脫“數量及追擊型”產業模式,將韓國發展為“創新先導型制造業強國”。要將制造業附加值比率從目前的25%提高至30%,將新產業和新項目占制造業生產額比重從目前的16%提高到30%的經合組織平均水平。藍圖的最終目標是將韓國發展為“世界四大制造業強國之一”,把現在排名世界第六的出口規模提高到世界第四,并提出四大促進戰略,包括改革產業結構、培育新產業、改革產業生態系統、推動企業家型政府等。
韓國《世界日報》20日報道稱,最引人矚目的規劃是未來汽車制造、保持半導體領先等內容,韓國準備到2030年在重點領域投入研發支援資金8.4萬億韓元,并希望引發民間180萬億韓元的相關投資。韓國政府還計劃在所有制造業部門推進基于人工智能的工業智能技術,今年年內將出爐一項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到2030年韓國將建造2000家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廠并建立數據中心,促進關鍵軟件、機器人、傳感器和設備等智能制造設施的發展。
4年內要提300個國際標準
韓國《中央日報》20日的報道稱,文在寅強調,韓國在存儲芯片之后一直未能形成新的主力產業,過去10年的十大主力產業一直沒有變化,目前韓國制造業正面臨重大分岔口。韓國產業研究院方面表示,韓國制造業的附加價值率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由零部件、材料和設備的對外依存度高和技術競爭力惡化等造成的。不少韓國企業界人士認為,韓國與新興國家的競爭力差距不斷縮小、新技術難以投入使用、難以挖掘到未來增長來源,并為此憂心不已。
被對手緊追之際,韓國希望奪取下一代產業的國際先導權。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和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20日公布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國際標準搶灘戰略。韓國政府計劃在4年內提出300個國際標準,將韓國提出的國際標準比重從目前的12%提高到20%。此外,韓國政府還計劃將被選入國際標準化機構主席團的韓國人數量增加1倍,爭取達到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國際標準主導國的水平。
不要口號要行動
面對韓國政府的“宏偉目標”,不少韓國媒體對此半信半疑。“振興韓國制造業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具體行動”,《韓國經濟》20日發表社論稱,藍圖很多內容是老調重彈,能直接可操作的內容很少。目前能夠給韓國企業提起升級的措施并未出臺,勞動改革、教育改革應該首當其沖。
《韓國日報》20日的社論稱,政府在提振經濟方面方案不斷,此前已經提出了包括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5G包括在內的“四大數字經濟”和“8大先導產業”。但華麗的政策出臺并沒有改變當前韓國制造業狀況持續惡化的現實,不僅今年第一季度制造業開工率(71.9%)創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最低值,而且制造業離開韓國的趨勢也越發明顯。當前韓國企業飽受最低工資上漲、每周52小時工作制等的束縛。韓國政府應該首先從解除企業限制、搞活勞動市場、降低賦稅負擔水平等做起。
還有觀點認為,韓國將法人稅率上調到最高限值等政策與世界經濟潮流背道而馳,世界許多經濟體都在積極吸引外資。韓國高麗大學經營系教授李晚雨認為,部分工會沒有致力于提高生產效率,而一味要求上調工資。李晚雨教授表示,政府亟需通過金融改革,降低法人稅、下調公司繼承稅,提高籌資的穩定性。▲
環球時報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