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忠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近年來,湖北省襄陽市實驗中學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現已初見成效。
一、實施研學旅行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貫徹新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再次明確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其中特別加入了勞動教育,極大地豐富了教育方針的內涵,被稱為“新教育方針”。筆者認為,這并非對傳統“五育并舉”的一次簡單回歸,而是基于近40年來我國中小學辦學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基于未來社會“雙創人才”核心素養必備要素而提出的,是針對中國社會轉型、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所承載的歷史使命(“四個偉大”,即實現偉大夢想,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而提出的。習總書記還多次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而勞動教育又不能簡單地在校園里、教室里、實驗室里完成,必須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走進田園、車間、場館等地,去體驗、研習和實踐,進而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
2.讓學生增長見識的必要手段
習總書記深刻指出:“教育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求知問學,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對知識的傳承固然很重要,但如何增長學生的見識更為關鍵。增長學生見識離不開課堂,但不能囿于課堂,必須讓學生走出校門,去親身體驗。研學旅行正好彌補了校內教育的不足,它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融入自然,將文化內化于心,將知識付諸于行,將能力拔高提升,從而使學生“有主見、有獨到見解、有深刻見地”,為進一步的思想創新奠定基礎。
3.踐行知行合一的歷史性要求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儒學倡導積極入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程朱理學始,到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再到近代曾國藩、陶行知等文化名人,無不倡導“知行合一”。十八大以來,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已成為新時代的重大課題之一。“知”即學生的課堂所學,并將其內化于心的知識;“行”即主觀意念與客觀實踐相結合。而研學旅行正好能讓學生將課內知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讓他們在自然中探索知識、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在活動中掌握知識,進而達到知行合一,完成對課堂知識的運用與升華。
研學旅行是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書內外結合、心內外結合的最佳切入口與橋梁,可以極大地改變某些狹隘的思想。它以素質教育為辦學抓手,進一步改進中小學教育教學現狀,推進學校課程改革,構建地方性、校本化中小學課程體系,助力培養更多、更好的“雙創人才”。
二、拓展研學旅行的創新與實施路徑
經過幾年的探索,學校構建了“五大原則、十二范式、四大特色”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依據研學旅行五大原則開展主題教學
研學旅行必須遵循教育性、實踐性、融合性、安全性和公益性五原則。研學旅行并非單純的旅游、游玩,而是一種嚴肅的主題教學活動,必須突出其教育性。為此,學校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情景再現式
對涉及中小學教材中的內容,予以書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進行情景再現式教學。例如,在教完九年級的《岳陽樓記》一文后,教師帶領學生來到當年范仲淹揮毫寫下鴻篇巨制的地方——與襄陽市毗鄰的河南省鄧州市花洲書院,觀賞該書院的微電影《范仲淹潑墨揮毫寫〈岳陽樓記〉》,體味作者當年的創作心境與報國情懷,并結合范仲淹的好學、勤政愛民和家風家訓的故事,進行情景再現,很好地拓展了教育教學內容。
(2)拾遺補缺式
對中小學教材中沒有涉及的內容和沒有明顯表達出來的地方進行補充。比如,針對新時期人民軍隊應具備的“四有”精神中的“有血性”,可結合電視劇《亮劍》,對學生進行民族血性教育。為此,學校把襄陽市的長山(抗日名將張自忠殉國處)及張自忠紀念館作為血性教育基地,每年都帶領學生去吊唁追悼,給學生講述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眾多血性故事,以提升他們對民族血性的認知,增強其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又如,自工匠精神提出以來,學校相繼發掘并整理出了許多本土的工匠精神故事,如諸葛亮精制木牛流馬、黃月英發明三國水車等。而且還把襄陽市的經濟“火車頭”——東風二汽作為學校工匠精神的研學旅行基地,多次帶領學生深入車間,參觀流水作業線及勞模創新工作室。
(3)創新升華式
學校不囿于教材或時政,隨時關注其他可以創新升華的教育場所,依托這些場所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將教育性與科學性、趣味性相結合。
學校的研學旅行注重因地制宜,呈現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去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教師“退居二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儀式感和活動中去主動體會、感悟,突出實踐性的“生成”教育,激活書本知識,完成從知識到見識、由見識到智慧的生成轉化。在基地選擇、路線設計、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做到相互融合,秉承以中心向外輻射的“軸心式融合”,即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研學旅行活動。
研學旅行的課堂多是“在路上”,開放性很強,所以必須把安全擺在第一位,確保每個活動環節安全可靠。活動以每10人為一組,前呼后應,校醫跟隨,對附近診所位置做到心中有數。學校各年級、班級均成立了家委會,每次開展研學旅行活動,都要經過學校研學旅行處的充分論證與協調溝通后,再由家委會與旅行社商定好費用標準,并由家委會代為收款。
2.摸索出研學旅行的十范式工作流程
所謂“十范式”工作流程,即研學旅行需要做到以下十點。
一是選好的目的地要有教育性,沒有教育功能的地方不考慮。
二是確定好一個能夠突出時代性、吻合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的主題。該主題要讓人過目難忘,一般分為上下兩句,上句為載體,下句為教育目的。如“走進高新產業,弘揚工匠精神”等。
三是擬好一份詳細可行的方案,明確職責分工。
四是協調好各方關系,年級組負責內部組織,旅行社負責外部費用、車輛、保險安全等。
五是先調研,即研學旅行處和旅行社要一起提前探好路,解決好路線、就餐、就醫、行程安全等問題。
六是充分利用隨機生成教育法,善于發掘風景背后的人文內涵,讓事前預案與隨機生成相互滲透、互為補充。
七是重視學生現場體驗式學習感悟,并把小型文藝活動與獎勵結合起來。
八是通過呼告、祭拜、宣誓等方式,增強儀式感,增強情感體驗。
九是注重及時拍照與對外宣傳,并將活動情況及時制作成美篇,發到朋友圈及各家長群里。
十是校長親自上陣,表明一種態度,凸顯引領與擔當。
3.打造研學旅行四大特色
學校積極探索和推進研學旅行,現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工作組織流程,初具自身特色。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以距離畫定旅行圈。以襄陽市為中心,以開車一天可以往返為半徑,構建學校研學旅行圈。特殊情況下(如寒暑假等),可以赴省會城市、首都及中小學教材中涉及較多的地方(如紹興、杭州、黃山等),達到點面結合、遠近結合、課本內外結合。
二是以資源開掘教育價值。以研學旅行圈為主體,發掘本土富有教育意義、教育價值的研學基地,做到成熟一批命名一批,并掛牌固定下來,使之成為“打開的書卷”。
三是以準備提升質量。經過行前調研,學校與旅行社規劃好研學旅行線路圖,統籌組織好衣食住行及安全保險問題。校研學旅行處與年級組充分溝通,明確活動主題,使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科學性、人文性和教育性。年級組將帶著前置性問題進行暖場式“網搜”,組織學生學習、背誦、研討,營造濃厚的行前學習研究氛圍。
四是以旅行促進研學。以主導性主題、前置性問題、研究性學習、開放性探究、自主性體驗、互動性感悟、隨機性生成等為特質,達到研學與旅行的二者合一。
三、結束語
學校自開展研學旅行以來,先后有八千余名學生奔赴近20個研學旅行基地,開展了16個類別的研學旅行課程學習活動。這使研學旅行成為了學校教育常態,受到了學生及家長的普遍歡迎及一致好評,并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會效應。學校成立了研學旅行處,配備了專職干部,制定了規章制度和學期學年工作計劃;建立了研學旅行展廳——“知行堂”,專門介紹國家研學旅行主張及政策規定,再配以學校兩年多來的研學行蹤圖、成果等,圖文并茂,形象直觀。
正因如此,學校才成為了湖北省研學旅行試點示范校、全國研學旅行課題校,并被評為非遺傳承與校本課程整合示范基地學校,學校代表還參加了全國研學旅行工作大會。研學旅行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和胸懷,多方面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激活了學校的辦學活力。這一綜合性課程改革還得到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教育家》《中小學校外教育》等媒體的充分肯定及推薦宣傳。
(責任編輯 ?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