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翀
(西安國際港務區管理委員會,陜西西安 710026)
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因素,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助推器,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是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猛,釋放出最強經濟活力,在許多行業逐漸成為行業領軍和巨頭,在許多經濟發達的省份,民營企業占比數處于絕對優勢。民營企業是一種所有權概念,其實際控制人一般為一個或幾個自然人,一般情況下具有私人產權性質或混合所有制形式,經營權和控制權屬于私人。從企業所有制形式來看,民營企業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伙制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從而區別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
近年以來,隨著國際國內形式的變化,民營企業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民營企業紓困,增強民營企業家信心,初步實現了穩定目標。造成民企發展瓶頸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下來有以下幾種。一是企業發展達到了瓶頸期,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行業競爭的加劇,企業已發展到了行業領先水平,再進一步發展需尋找新的突破點,例如美的空調、國美電器。二是國內相關行業的轉型和消費模式的轉變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對企業的產品、發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萬達、恒大。三是企業增長受困于國際貿易壁壘和技術升級的外向型企業,例如中興通訊。四是屬于落后產能、夕陽產業的民營企業,例如資源類企業、高污染企業等。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是特定意義上的“民企紓困”,主要是指2018年以來,受國際貿易壁壘增多、國內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中美貿易談判影響,各地民營企業中的產業龍頭、納稅大戶、就業大戶、上市公司等重點民營企業出現的融資難、融資貴、產業升級緩慢的問題,由點及面,進而從宏觀上找出破解民企發展難題的鑰匙。
針對2018年以來民營企業出現的投資下滑、融資困難、信心不足等問題,中省市各級政府制定了大量政策為民營企業發展紓困。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經濟形勢,會議提出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2018年11月1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在京召開,總書記指出,“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要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變壓力為動力,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民營經濟創造活力充分迸發。當前要抓好6個方面政策舉措落實,一是減輕企業稅費負擔;二是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三是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四是完善政策執行方式;五是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六是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
此外,許多省份也相繼出臺了保障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提升經濟運營環境的政策,例如重慶市人社局出臺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十六條措施》、山西省商務廳出臺了《關于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安徽省自然資源廳發布了《關于落實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出臺了《關于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二條措施》等。
部分龍頭企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進入瓶頸期后,通過苦練內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現現有基礎上的“再突破”、“再發展”。近年來,“互聯網+”方興未艾,行業增長迅速,行業三巨頭“BAT”大量注資、收購優秀企業,為業內創新型企業提供風險投資,從市場的角度來講,客觀上提升了行業發展速度。傳統行業巨頭也在搭“互聯網”的快車,最基礎的模式是“傳統行業+互聯網”,利用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模式,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提高運營效率,優化人力資本。更深層的模式是發展新業態,例如利用發達物流體系和大數據的新零售模式,新零售已經對傳統商超構成重大挑戰,依托靈活的配送模式、大數據支持的備貨模式、先進的生鮮解決方案,新零售以低成本、高效率、合理利潤為城市人群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長期的體驗式購物為消費者在家中直接下單提供了現實依據,真正實現了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提升了整個零售行業的效率。第三個層次是“產業互聯網”,依托大數據整合消費端和生產端,實現多個相關領域有機融合,目前正在逐步發展。
2017年開始,各地開始執行最嚴格的環保標準和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從土地手續、規劃條件、環保批復、安全生產監管、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入手,嚴格核查,對于不符合標準的企業進行提升改造,不具備提升改造條件的要清理取締。嚴格執行各類行業許可的標準,打擊了鉆法律空子降成本的生產經營行為,客觀上對營造良好經濟秩序,打擊非法違規生產行為,集約使用資源,提升相關行業總體發展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方上市企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成果,是區域經濟的特殊力量,對經濟穩定發展至關重要。2018年下半年以來,廣東、海南、山東、福建等14個省份設立了紓困基金,“迄今各地各類紓困基金規模已經到達5000億,涉及65家上市公司”。
紓困基金方案設計思路,可分為三種:債權模式、股權模式、“債權+股權”模式。紓困基金在紓困民企的同時也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創造了條件,具備了提升國有資本的使用效率,促進國有、民營資金融合發展和產業協同的作用。紓困基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國資與民營企業的更好更快的發展,緩解民營企業債務壓力,化解金融風險,“引入國資可以為上市公司增信,降低擠兌風險,維系產業和就業穩定”。
綜合各類信息反饋,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民企紓困的反應是迅速和堅決的,政策出臺速度非常快,各方面促進整體經濟“六穩”的措施也非常得力,下一步就是執行層面的問題。一是執行力和執行速度問題,如何保障資金在關鍵時刻用在最合適的位置,是考量具體執行層面能力的關鍵。二是各地受困民企特點不同,引導政策不宜雷同,政策供給應具獨創性,滿足不同市場、不同企業的需求偏好。
一是依托自貿區、國家級新區、綜保區的體制機制優勢,重點發展保稅進口、物流平臺、倉儲電商、線下體驗、連鎖經營等現代服務業經營模式,促進原有行業轉變經營模式。二是“發展品牌之家、旗艦店、直營店、概念店等新型業態,推動以零售為主的單一商業功能向融合銷售、體驗、休閑、娛樂、定制、老字號文化等新型復合功能轉變”。三是推動發展“產業互聯網”,完善生態系統,提升企業創新發展水平,“在新型的商業模式下,價值鏈中的傳統優勢企業借助于互聯網可以加強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不斷放大其在價值鏈中的優勢”。
一是按照公司法要求行使權力,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紓困本質是投資困境上市民企,出發點是緩解資金壓力,解除質押風險,穩定市場信心。一般情況下要選擇能覆蓋資金成本的企業,國資紓困,不是股權、資金的簡單劃轉,紓困基金尚未有明確的法律概念。紓困基金主要包括專項銀行貸款、專項債券、信保工具等,是為幫助民營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化解流動性風險而設立的專項投資載體。紓困基金不應改變實際控制人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最終可以根據約定協議實現資本退出。在投后管理方面,基金管理機構及相關投資人將深度參與上市公司危機管理,依托國資背景提供投后資源嫁接和增值服務,多措并舉實現再融資借款。
二是紓困程序要公開透明。國資在紓困基金中占比較多,地方政府一般通過國有融資平臺、國有銀行出資,無財政支出,《政府投資基金暫行管理辦法》和《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僅對財政支出限制較多。在后期管理方面,紓困基金的退出有可能被認定為國有產權交易,目前尚無相關規定出臺。地方政府付出公共資源,依靠自己的信用和資產為民企紓困,決策過程和政策退出要嚴格監管,一是資金運作、基金運作要全流程可控;二是大股東的重要投資行為要有透明化機制。紓困基金管理金額使用不當,會出現系統風險,造成國有資產損失。
三是救急不救窮。要按照緊急程度選擇標的公司,紓困基金不同于普通基金,它是在民營企業發生或即將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由政府牽頭組織的帶有救援性質的資金池,緩解企業流動性風險。因此,考察標的企業應從緊急程度、行業周期、技術實力、盈利能力、系統風險等方面進行考量,資本運作方式可采取定增、一級市場交易、混改重組、質押股票、授信等模式。
四是基金期限要符合實際情況。紓困基金的退出機制目前尚無實踐,具體應參考一般基金管理運作模式,待企業流動性風險環節后,杠桿比例不宜過高,基金后期管理需謹慎研究。紓困基金最終還款來源仍然要依靠上市公司估值提升、股價上漲,國資可以通過交易結構的設計和增信措施來降低風險,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原則,采取股權、債權等方式向上市公司及實際控制人提供資金支持,按照市場化原則制定退出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