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民
(山東省臨沂市理工學校,山東臨沂 277700)
中職生正處在青春期這一關鍵階段,不良行為的出現在所難免。教師需要進行謹慎處理,否則會對師生關系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影響學生的成長。為了維護校園氣氛和學校的整體形象,需要對中職生不良習慣的矯正提起足夠的重視。
有效管理中職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前提就是班主任對其不良行為習慣的認識進行加強。關于提高對不良行為習慣的認識有以下兩方面主要內容:
第一,班主任應該意識到管理中職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中職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在學校并不少見,是學生問題當中最為棘手的問題,迫切需要教師提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手段著手進行解決和預防。班主任要明白正確教育引導對一個學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育可以樹人,也可廢人。要時刻牢記教師職責的沉重感,才能夠在思想的高度上對學生不良行為習慣提起高度重視,著重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在處理這一問題時,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預防,不忽略每一個細節,杜絕問題的發生。
第二,班主任應該對不良習慣進行全面的了解,并進行深入的分析。一般來說,不良行為習慣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方面,經常違紀的同學更傾向于產生不良的行為習慣。班主任對于班上那些經常違紀、調皮搗亂的學生應該有一定的了解,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他們違紀的原因。了解這些學生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在學生發生不良行為習慣時,根據他們的特點采取相應方法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并將他們的關注點轉移到學習上來。另一方面,有些不良行為并不是頻繁發生的現象,而是偶然發生的。中職生正處于青春期,其身心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心里具有波動性。是以,一些平時表現良好的學生,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對于這類學生的不良行為,教師往往會感到措手不及,從而導致一些預料不到的情況出現,產生更大的危害。對此,教師需要對每一位同學進行足夠的關心,了解其身心特點,并進行充分的準備,在不良情況發生時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中職生身上出現不良行為習慣是正?,F象,一個人不可能永遠不犯錯,重要的是班主任如何對其進行矯正與引導。先行預防策略的應用能夠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有效的干預,盡量避免不良行為的發生。首先要對學生行為準則進行大力的推廣,對學生進行選宣傳教育,使其明確學生行為準則。其次班主任要注重對學生的尊重,不能因為學生犯了錯誤而進行歧視或進行差別對待。教師要維護學生自尊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這樣有助于學生對錯誤進行正確的認識,降低不良行為發生的頻率。其次教師需要對班級活動重視起來,班級活動有助于良好班級氛圍的建立,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秩序感和責任感,從而發自內心的維護班集體的榮譽,認識到不良行為的危害。最后要加強學生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對于學生行為有著重要影響,因此需要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品德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不良行為的危害,自覺杜絕不良行為。
環境對于青春期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有助于學生擺脫不良行為與習慣。從社會角度來看,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健康環境,加強和學校的聯系,形成整體性。并聯合學校積極展開校外實踐活動,保護學生生長環境的健康。從學校方面來看,首先要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無形的陶冶,培養學生良好道德意識和思想品質。其次要堅持教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光利用思想政治品德課及其他課程教學來對學生進行德育,還要注重校園文化活動的實行。再次,對于出現不良行為的同學,要堅持因材施教,在教育方法上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合理方式。最后要將學生對道德品質的行為引導到實際行動中來,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拋棄不良行為習慣最好的方式。
對學生行為進行有效地控制,來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中職學生行為習慣的規范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是長期的、持續的、復雜的。因此學校需要定期對班級和學生進行德育考核,來了解德育工作的進行狀態,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學生品德的培養不是學校一方的任務,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共同協助來完成。三方形成教育的一致性,在長期的過程中把幫助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不良習慣的矯正,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最后要注重策略的運用。對學生的言語、舉止等進行量化細分,進行科學的量化管理,規范學生行為。注重與家庭的溝通,提醒家長對學生學習生活的關心,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是,要將德育目標設立其中,習慣養成策略應該在學生學得的每一環節都有所體現,將知識的獲取與習慣的養成緊密聯系。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相監督,并及時反饋,能夠幫助家長和老師從具體方面了解學生習慣的養成。
對于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需要進行及時矯正。首先要遵循矯正原則,矯正行為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擁有優良的道德行為,在矯正過程中,要進行獎勵、贊賞與鼓勵,而不是批評、懲罰。批評往往會對不良行為起強化作用,與矯正不良行為的初衷相違背。教師要注重傾聽學生的心理想法,引導學生改正不良行為。其次,對于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不可隨意為之,有進行有計劃的矯正。主要步驟是察覺不良行為、分析原因、判斷其嚴重性、確定矯正措施、進行改正、強化改正效果列個主要步驟。再次,教師需要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減少課堂上不良行為的發生。最后,學生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之間養成的,也不是某一方的責任。家長、社會與學校需要加強溝通,多方協作,徹底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掌握有效方法,是對中職生不良行為習慣進行管理的重點。首先要對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進行關心,消除其心理障礙或敵對情緒,發現閃光點,引導其改正不良行為。其次要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這是學生養成良好品德的前提。再次,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是非觀與道德觀,使學生積極進行自我反思,意識到自身的優缺點,并加以改正。最后要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并及時進行鼓勵,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職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管理,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形成一個整體的教育網絡,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氛圍。教師在對學生不良習慣進行矯正過程中,要注重引導與鼓勵,掌握有效的方法進行管理工作。家長要注意與學校進行及時的溝通,關心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協助學校德育工作。社會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并聯系學校展開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