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


摘要:作為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兩大戰略,“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相輔相成,本文從H省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情況出發,剖析了作為內陸省份參與人民幣國際化和在“一帶一路”進程中的作用,結合實際提出了"一帶一路”進程中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對推進策略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 一帶一路? 跨境人民幣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及世界影響力的增強,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作用及影響力顯著提高。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建設為人民幣的區域流通以及全球推廣提供了契機,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力量。
一、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內在聯系
2013 年“一帶一路”戰略的出臺,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到“一帶一路”政策與人民幣國際化之間的內在聯系,開始探索“一帶一路”政策下人民幣國際化會迎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以及會有哪些新的發展路徑。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跨境貿易、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平臺建設和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發展。在貿易方面,鄒嘉齡、劉春臘、尹國慶和唐志鵬(2015)研究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這些國家與中國的貿易聯系越來越緊密,旺盛的貿易需求有助于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保健云(2014)分析了“一帶一路”政策在海路港口與貿易通道建設、陸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沿線各國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給人民幣國際化創造的投融資機遇。在金融平臺建設方面,黃衛平、黃建(2015)提出,配合“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出資建立了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有助于消除人民幣“走出去”中遇到的諸多障礙。在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發展方面,巴曙松(2015)分析了“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香港的機遇,認為香港處于“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應積極利用契機,鞏固和擴大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綜合學者對“一帶一路”政策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后可以發現學者們普遍認為,“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能夠進一步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地區)的貿易往來,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從人文交流及民間聯系的加強等方面分析了人民幣在周邊國家中地位的上升。總之,在“一帶一路”政策背景下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開辟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
二、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用現狀
我國于2009年7月開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基于市場主體的實際需要,逐步建立起了便利和支持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人民幣國際使用的范圍和規模因之逐步擴大。
(一)人民幣國際化情況
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標志著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地位初步確立。跨境人民幣使用政策體系以及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為人民幣跨境與離岸使用創造了便利條件。總體來看,2017 年人民幣國際化逐漸消化前期負面沖擊與預期,在波動中顯著回升,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保持穩定地位。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為 3.13,同比上升 44.80%,強勢反彈,基本回歸至 2015 年水平。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幣跨境收付情況
從近些年的實踐來看,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逐步擴大對“一帶一路”建設形成了重要的支持力量,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支持。2017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下簡稱沿線國家)辦理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超過1.36萬億元,占同期人民幣跨境收付總額的14.7%,其中貨物貿易收付金額6 309.6億元,直接投資收付金額1 307.9億元,其他投資收付金額2 671.5億元,跨境融資收付金額2 607.2億元①。2013-2017年,我國與沿線國家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6.94萬億元,其中經常項下4.72萬億元,資本項下2.22萬億元。
截至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沿線超過三十個國家和地區央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超過萬億元。我國和沿線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除了互相提供流動性支持外,還能夠促進人民幣作為雙邊貿易結算貨幣,促進以人民幣計價進行直接投資和金融資產投資,并在此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增加人民幣外匯儲備。
(三)H省與沿線國家使用跨境人民幣交易情況
H省地處內陸,截至2017年底,與沿線國家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國家以達57個,占比87.7%。2013-2017年跨境人民幣業務收付總額為724.76億元,其中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開展情況如圖1所示。
圖1顯示,H省2013-2014年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方面呈現過山車式的起伏,顯示出較強的波動和不穩定型。從總體上看,H省與沿線跨境人民幣交易量在“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初期,迅猛發展。其中資本項下從2013到2016年逐年提高,但到2017年受整個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業務量萎縮,數據出現大幅下滑。
從業務分類來看,如圖2所示,H省與沿線跨境人民幣業務種類多樣化。一是主要項目全面發生業務。五年來,跨境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品種不斷擴展并實現全覆蓋,形成了以貨物貿易業務為主,服務貿易、直接投資和其他投資等其他業務競相發展的主要格局。從業務量來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占到總量的近四成,直接和其他投資占到近三成,這四種方式是跨境人民幣的最主要方式。二是直接投資取得明顯突破,跨境融資得到穩定發展。在投融資領域,通過將人民幣用于沿線國家跨境貿易投資計價結算,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降低匯兌成本,使貿易投資更加便利。
三、跨境人民幣業務在“一帶一路”進程中路徑發展障礙
2013-2017年間,H省在沿線國家跨境人民幣業務量發展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起伏,存在發展的,具體表現為:
(一)省內企業不了解跨境人民幣政策,主動使用人民幣跨境交易意識欠缺
目前,跨境人民幣政策框架已經較為完善,便利化水平也較高。但企業對每項具體業務的政策規定、辦理條件、流程等細節了解的不夠全面和深入,有些企業無法綜合運用多項跨境人民幣政策滿足自身多元化需求,有些甚至無法向銀行提出具體的業務需求。同時,企業雖然對使用人民幣跨境交易有強烈的愿望,但大都認為推進工作是政府及金融部門的職責,加之長期以來在跨境貿易中缺乏主導權,多數企業不愿貿然提出改變傳統結算方式。
(二)商業銀行“本幣優先”意識有待強化,業務水平還有待提高
商業銀行是各項跨境人民幣政策落地實施的最直接主體,因此銀行的重視程度和業務能力成為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關鍵。但由于銀行大都重視對下級行的中間收入考核,導致基層行更愿意推介高收益的外匯結售匯業務,主動推介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意識和主動性不強,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相關業務的順利辦理。業務推進方面,存在著推廣程度不夠、配套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跟不上業務發展步伐、實際操作水平不高等問題,成為限制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最大障礙。
(三)部門聯動合力優勢尚未充分有效發揮,一定程度影響跨境人民幣業務開展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發改、商務、海關、稅務、外管等多個部門共同推進。人民銀行是跨境人民幣政策的直接制定和業務管理部門,對企業和銀行辦理具體業務做出了明確規定。但一些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順利完成還廣泛依賴于發改、商務、海關、財政、稅務等多個部門。相關部門對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及跨境人民幣業務重視及認識程度有高有低,推進力度也不盡相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幣優先”原則的貫徹落實。
(四)人民幣國際使用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接受度還不夠高
當前,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總體上說,人民幣還處于周邊化的階段。一些沿線國家對外匯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落后,人民幣在官方認可、當地開戶、跨境支付使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障礙。在貿易計價結算領域,人民幣主要在邊境貿易、中國與周邊一些小國的貿易以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內地與香港企業貿易中使用,規模小,范圍也有限。
四、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在沿線國家發展的措施及建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金融市場穩步開放,人民幣匯率預期也比較穩定,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使用有了較為穩定的外部環境。結合H省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措施及建議:
(一)持續保障穩定的貿易環境與高品質的貿易活動
H省作為內陸省份,雖然沒有沿海省份擁有天然便利的區位優勢,但通過進一步完善政策框架,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利用好湖北自貿區平臺,從“質”上下功夫,持續保障穩定的貿易環境和高水品的貿易活動,改善與沿線國家的貿易結構,尤其是跨境投融資方面大力推動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扶持和鼓勵企業通過跨國并購、設立境外產業園等方式走出去,不斷擴大人民幣結算和融資占比。
(二)提高金融服務創新能力,全方位提升業務能力和水平
對銀行業來講,作為跨境人民幣結算的受益者和服務者,應高度重視跨境結算業務,一是要積極向企業宣傳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好處,為企業提供人民幣結算的知識培訓,為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推廣和使用打好基礎;二是選準目標客戶,開展有針對性的營銷。對外向型企業和潛在的客戶,開展精細化管理和經營,激發客戶跨境人民幣的業務需求;三是要著力研究分析本區域市場、企業的實際需求,在政策的框架下,根據市場主體的業務需求,研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方式,為企業結算、融資等提供多樣化、全方位的服務。
(三)多方聯動,不斷提高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影響力和境外企業的接受程度
支持和鼓勵國內金融機構以設立分支機構、開展當地并購、與當地機構合作等形式加快在海外設點布局,更好地服務于企業“走出去”。進一步在海外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持續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建設,不斷完善功能,推動 CIPS 發揮人民幣跨境清算主渠道作用。持續推進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雙向開放。進一步豐富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提升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促進離岸人民幣市場健康發展。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2018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參考文獻:
[1]陳四清.開啟人民幣國際化新格局[J].中國金融,2014(24):14-16.
[2]韓玉軍,王麗.“一帶一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J].國際貿易,2015(6):42-47.
[3]劉勇.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J].新金融評論,2015(3):42-48.
[4]巴曙松,葉聃.“一帶一路” 戰略下人民幣海外循環機制研究[J].新金融評論,2015(3):29-41.
[5]王慧,劉宏業.國際貨幣的慣性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 [J].經濟問題,2012(5):110-113、120.
[6]余道先,王云.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國際收支視角[J].世界經濟研究,2015(3):3-14、127.
(作者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隨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