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象海
摘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需要對我國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充分進行判斷,這是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依據。需要適度擴大國內總需求,同時完善供給側結構改革,在這個過程中既不能照搬原有的凱恩斯主義,也不能夠完全按照供給學派的相應思想,在這過程中必須要堅持馬列主義關于生產消費分配之間的關系,同時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特色規律,必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同時抓住社會經濟的主要矛盾,以解放生產力作為主要原則,同時做好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的戰略方針;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動搖,同時明確社會改革的方向,完善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經濟發展新常態? 主要矛盾? 供給側改革? 結構性研究
一、前言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主要的目的是需要通過發展生產來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同時能夠有效調整經濟發展的結構,培育市場增長的新的動力,以實現更高水平的社會發展。供給側改革能夠有效改善我國的產業結構質量與水平,滿足人民生活需要。
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同時也由于我國在長期發展中也積累了一些矛盾,因此經濟在進入新常態以后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以年均10%的速度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發展,但是從2010年以后,經濟增長的速度逐漸下降,因此由原有的高速增長將為中低速增長已經成為定局,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供給側供給能力相應下降;
第二,部分產業出現產能過剩。2012年以來,我國部分行業,比如鋼鐵、電解鋁以及水泥產能利用率偏低,并且明顯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
第三,創新驅動動力不足。從目前發展來看,我國科技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于發達國家還較低,科技投入較低,目前我國研發投入占GDP的總量約為1.75%,因此較發達國家2%的數據還具有明顯的差距。公共教育占GDP的比重不足3%,這一數據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
第四,發展結構不合理。在發展過程中耗費的資源較大,但是得到的效益較低。我國GDP約占世界的9%左右,但是卻消耗掉全球一半的煤炭資源,1/5的石油。美國GDP約占世界的1/4左右,只消耗約15%的煤炭以及20%的石油。日本占世界GDP約為9%,但是其煤炭消耗量約占世界總消耗量的3.3%,石油消費量的5.1%。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單位GDP的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的排放上也遠遠高于其平均水平,造成環境發展污染較為嚴重。 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危及我國社會和諧與穩定。就產業結構來說,我國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不合理性長期存在,第二產業比重較高,第三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從目前我國一二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來看,第三產業約占我國總GDP的40%,發達國家普遍超過70%,我國還有較長的發展空間。
以上的問題基本上是生產領域的問題,從實質上來講,也就是供給側發展的問題。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以后,必須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判斷,我國處于并且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供給側結構的矛盾并不完全否定需求側結構的矛盾。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需要將社會經濟按照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作為主要的分析方法,如果將出口拿掉,消費就是生產,我國經濟所依賴的三駕馬車最終只剩下消費需求,因此從需求側核心來看最主要的問題是消費。消費問題是影響我國結構側改革的關鍵所在,它能夠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關系到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從需求上所表現出的主要問題是我國部分群體社會購買力需求不足,同時由于社會財富以及收入差距過大,從相關統計部門得到的數據顯示,我國國民經濟基尼系數多年,連續持續0.4以上,說明居民收入分配還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普通勞動者基本收入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要想實現真正的消費還需要解決收入增長問題;第二,在生產領域,國民收入分配中投資偏高,但是消費偏低。生產領域不是主要的矛盾方面,需求側的問題需要供給側問題得到解決,因此最為根本的途徑還是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滿足社會生產發展的需求。
二、利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點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優化供給側改革需要利用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觀點,并且立足于我國現存的經濟發展實踐,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點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
在供給側改革中,需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經濟學觀點,堅持原則性問題不動搖,深入優化供給側改革。同時需要在落實實踐的過程中,有效結合中國當代的國情以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需要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所發展的一門新興的政治經濟學。因此進行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必須要堅持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原則與觀點。
(一)供給側改革必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
供給側改革最根本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要落在增進人民福祉這一關鍵點上,主要內容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穩步邁進小康社會。必須要在供給側改革中牢固堅持這一出發點,將實際的供給側改革與改善國民經濟生活水平密切結合起來,同時供給側改革需要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以及經濟發展的效率,同時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水平,這也是檢驗其改革成敗的重要標準。
(二)需要堅持矛盾分析的觀點,抓住主要矛盾
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我國的矛盾主要處在于生產供給側矛盾,因此必須要抓住主要矛盾不動搖。在發展過程中排除相關干擾,特別是排除西方經濟發展理論的干擾,政治經濟學發展觀點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在供給側改革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則不動搖。
(三)必須要堅持解放以及發展生產力的觀點
要想達到共同富裕,必須要解放以及發展生產力,必須要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原則。推進社會進步最根本的力量是生產力的發展,因此解放以及發展生產力也是社會主義根本要求。創新發展的理念能夠使得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理性認識,并且得到升華,這是我們近40年改革開放實踐總結中所得到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需要在供給側改革中堅持發展是硬道理這一真理不動搖,同時發展過程中堅持用新的發展理論來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引導我國在供給側結構方面的改革,對在國民經濟中不斷出現的經濟難題深入開展研究,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四)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
在進行供給側改革中,必然要堅持基本制度不動搖。雖然在供給側改革涉及到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相關改革,但是對于一些產品長期過剩以及經濟效益較差的企業,需要果斷采取關停措施,同時需要加強內部改革;對于一些產品銷售較好,而且又能夠引領整個產業結構升級的企業,政府要采用政策扶持、稅收扶持以及財政扶持的方法進行鼓勵。但是在整個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和鞏固發展國有制經濟,對待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也要鼓勵支持和引導,公有制經濟與非國有制經濟之間需要取長補短,能夠達到互相促進的目的;必須要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不動搖,但是也不能夠在供給側改革中以處理僵尸企業為理由,瓦解公有制經濟或者是非公有制經濟。
(五)必須堅持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分配制度
在供給側改革中主要的著力點是生產領域,但是社會是一個整體,因此在進行生產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努力推進居民收入的整體增長,實現居民收入與國民經濟發展增長同步,不斷增進勞動生產率以及報酬率的提高,建立健全相關分配制度以及政策,需要不斷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整體格局,不斷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這樣才能夠有效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六)必須要堅持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協調發展原則
供給側改革最主要的目標要實現國民經濟總量的平衡,實現國民經濟結構的平衡,在國民經濟各成分比例中形成一種順暢的發展關系。這就要求必須要堅持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協調發展原則,同時需要處理好生產以及消費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區域之間聯動發展的關系,需要處理好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需要處理好人口資源以及環境之間的關系,只有這些關系理順,才能夠有效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七)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改革的方向不動搖,妥善處理政府以及市場之間的關系
供給側改革必然涉及到社會主義市場改革的方向,從我國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來看,供給側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他必須要以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重點內容,同時以其他領域的改革作為支持與配套。因此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改革方向不動搖,同時在落實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制度以及基本規則中需要狠下功夫,結合市場經濟的優勢,才能夠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使得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以及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到更為理想的效果。
(八)必須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國策不動搖
目前世界經濟形勢變幻無常,經濟全球化發展受到了相應的阻礙,世界經濟增長逐漸放緩,面對這一世界新形勢,我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必須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國策不動搖。發揮供給側改革的優勢,必須要有效統籌國際局勢以及國內局勢,同時利用好國內市場以及國際市場,才能夠有效發展更為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同時我國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工作,積極參加多邊合作,在經濟合作中堅決維護我們國家自身的發展利益。整個過程中需要有效避免各種發展的風險,以此來保障我國經濟發展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中國經濟新常態趨勢分析及戰略選擇[J]. 石建勛,張悅.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4).
[2]改善供給需求雙側調控方式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J]. 徐策,王元.宏觀經濟管理. 2015(01).
[3]中國需要構建和發展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經濟學[J]. 賈康,徐林,李萬壽,姚余棟,黃劍輝,劉培林,李宏瑾.財政研究.
(作者單位: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控城市開發有限公司財金事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