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構建探討

2019-06-22 13:55:24張越文靜
設計 2019年9期

張越 文靜

摘要:跨界整合多學科資源優勢,逐步消解當代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研究滯后之間的“認知盲區”問題。文章以當代科技進步、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協同發展為前提,從意義、內容、方向、方法與創新的研究基礎上,探究當代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的動態平衡機制。提出系統型“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研究框架。“生活方式設計學科”將為未來21世紀“人類生活方式設計共同體”的全球共識所服務。

關鍵詞: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當代科技進步?生活方式設計學科?人類生活方式設計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5-0113-06

Abstract: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ource advantages to gradually?resolve the problem of cognitive blind spot”between contemporary?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lifestyle research lags.It is explore the dynamic balance mechanism?of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lifestyle for the article?that premised on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technological progress,lifestyle and designology 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in significance,content,direction,methods and innovation.It using the method to build a systematic?research framework of“Lifestyle?design discipline”.A“lifestyle design discipline”will serve the global consensus of the“a community of lifestyle design for?mankind”in the future 21st century.

Keywords:Lifestyle and designology Contemporary technological progressLifestyle design discipline A community of lifestyle?design for mankind

引言

當代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研究的進展過程中,因后者滯后于前者而在將來(1-50年)呈現出不平衡發展的“認知盲區”,人們的生活觀念亦因此而面臨歷史傳承與現代創新的時代挑戰。設計學作為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的實施途徑,一方面源于科技創新的動力,另一方面則反映為對生活方式的更新,是兩者在“認知盲區”之上獲得平衡發展的主要支點。當下,如何通過設計學的支點功能,探尋生活方式與科技進步的協調發展,是一項關乎國民生計的重要研究課題。改革開放30年,當代科學技術進步致使生活方式研究不再局限于社會學科的單一視閾,呈現出多元學科集群化發展趨勢;設計學科作為生活方式研究的物化的主要途徑,已逐漸從以往物質化形式的簡單認知向精神化內容的深度感知轉化,對生活方式的創新研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支撐作用。基于此上,筆者將生活方式研究納入設計學一級學科范疇之內,形成“生活方式設計學科”(與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二級專業學科并列),而后從研究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創新五個方面做了系統梳理,最終通過研究框架的構建來探究“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當代社會價值。

一、“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意義(一)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研究現狀解讀

1.生活方式的研究現狀概述

19世紀中期,卡爾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最早提出了生活方式概念,認為生活方式主要通過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需求得以體現,進而劃分人類階級與階層關系。之后,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的群體生活圈理論、美國經濟學家托斯丹凡勃倫(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的階級生活理論、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Ralph Linton,1893-1953)的文明生活理論,分別從社會科學觀點出發對生活方式概念進行了科學探究[1-3],前蘇聯學者A·布堅科認為生活方式是由個人、社會群體、整個社會的性質和經濟條件以及自然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個人、社會群體和整個社會生活的方式和特點[4]。20世紀50至60年代,西方學者試圖通過生活方式的研究,來解決生產觀念改變與消費價值取向相沖突的解決方案;蘇聯和東歐學者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式,系統研究了生活方式的經濟價值評估、指標體系建立與學科發展構建。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關注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兩者之間建立一種“平衡”發展機制。20世紀80年代初期,學者于光遠、王玉波,王雅林、羅元錚、杜任之等,結合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實際,開啟了我國生活方式研究的時代先河。學者王玉波,王雅林,王銳生等(1989)5),從歷史觀念演繹、時代變遷特征與社會文明基準等層面出發,對生活方式作了相應的分類研究。1990年至2010年初,由于經濟崇拜下的群體觀念轉型,我國生活方式研究出現了近20年的緩慢發展期,直到2010年之后,隨著社會物質條件和人們生活需要的時代變革,才迎來了生活方式研究的新浪潮。學者王雅林(1995.2003.2013)[6-8]先后做了生活方式述評、學科建構、現時代意義的縱深研究,指出了生活方式研究的時代價值;學者高丙中(1998)[9]指出,生活方式自1980年初以來已作為人文與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理論范疇,既要借鑒前蘇聯的理論方法,亦要補充當代西方的研究做同步推進;學者盧元鎮(1993)[10]指出,生活方式由行為習慣、生活時間、生活節奏、生活空間和生活消費五個要素組成;學者董鴻揚(1998)[11]指出,結構視角下的生活方式由生活活動條件、生活活動主體和生活活動形式三要素構成;學者吳煥文(2002)[12]認為,應該包括主觀指標、客觀指標和行為指標,分別從生活水平、生活滿意度、生活合理度三個方面全面反映生活方式的現狀,并以此提出如下生活方式指標體系的框架結構;學者汪業周(2002)[13]認為,生活方式由家庭生活方式、個人及家庭生活資料謀得與消費方式個人精神需求滿足方式和能力素質培養方式、交往方式、社群生活方式等諸方面所構成;學者陶冶(2006)[14]指出,生活方式類型研究顯示出生活方式的獨立學科特征,應在社會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學者費孝通(2010)[15]認為,生活是作為人的特有生命形態實現形式的社會本源,構成了社會內在固有的核心結構,而社會就是每一個人生活需要滿足的群體結構方式;學者衛玲、高菊(2010)[16]指出了中國后改革時代應建立衡量城鄉生活方式一體化發展程度的指標體系;學者宋立民(2018)[17]指出,當代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的不平衡發展而產生“生活方式盲區”,闡明系統性開展多學科背景下生活方式拼圖的研究是探尋生活方式與科技進步在未來時間區段(1-50年)平衡的關鍵。

2.設計學的研究現狀概述

設計學自20世紀開始興起,主要由當代西方設計思潮更新和中國古代設計思想演繹兩個方面構成:當代西方設計思潮更新主要以工業文明為導向,從20世紀初的符號學與結構主義理論、20世紀60年代解構主義與混沌理論、20世紀80年代的綠色設計實踐,到發展至今的信息技術應用,西方的設計學研究呈現出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合發展的態勢;中國古代設計思想演繹主要以農業文明為核心,輻射至政治經濟振興的孔孟禮制與老莊哲學主流意識,在科學技術智造(農學經典與工匠精神)和人文藝術追求(詩意情懷與畫境升華)的共鳴之中,建立起對宇宙、人生與價值互動的整體認知觀(集生活、設計、自然于一體的有機思維模式)。學者凌繼堯徐恒醇(2000)在《藝術設計學》[18]一書從藝術設計學學科特征、藝術設計觀念的歷史發展、藝術設計的誕生與教育、現代和后現代藝術設計、藝術設計的形態構成、藝術設計的功能和定位、產品的造型語言和符號學規范、產品設計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創造、藝術設計與市場開發、對藝術設計的若干思考十個方面,對藝術設計學做了多方位論述;學者尹定邦(2006)的《設計學概論》[19]。從設計學的研究范圍與現狀、設計的多重特征、中西設計源流變遷、設計的類型、設計師、設計批評六個層面,對設計學進行了系統化論述;學者李立新(2009)在《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20]一書中,介紹了定性、定量、歷史性、實驗性、調查、田野、相關性、邏輯論證、個案與綜合九種研究法,在設計藝術學理論與實踐中的實證應用。

3.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現狀研究述評

從上述生活方式的研究現狀來看:生活方式研究主要體現出以下兩個隱性生成特征,一是生活方式的概念生成期(19世紀中葉至1980年之前),以逐步成為傳達人們生活觀念的時代印跡,開始從傳統社會學概念定義、內容表述與價值意義的單一層面,邁向系統科學復合認知體系的新時代發展潮流之中;二是生活方式的理論建構期(1980年初至2010年初),改革開放30年的社會生活變革,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亦日趨成熟,且愈來愈多關注到人的需求、生活特征與社會結構的關系表達之上,主要以社會科學領域為中心,并介入了科學技術的研究新思路。從上述設計學的研究現狀來看:設計學研究主要表現出以下兩個顯性外化特征:一是由于設計在特定社會物質生產與科學技術、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之間的關系,使得設計學成為同時兼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藝術科學于一體的系統化學科,以社會物質生產活動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為解決目標,在人類精神文明發展進步中不斷革新;二是伴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發展,生活方式的選擇就成為生存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一時刻對設計的需求就隨之而生了,設計學研究便成了解決生產活動問題的主要途徑。

(二)“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社會意義

通過文獻檢索,筆者發現自2007年至今,已有碩士論文、科研論文、專業報刊對生活方式與環境、產品、視覺設計之間的關系做了相應探討。碩士論文(2007 2018)有“從生活方式看視覺傳達設計、和諧生活方式營建與住區環境藝術設計研究、基于生活方式的工業設計研究、基于樂活生活方式的數碼產品設計研究、當代生活方式語境下城市住宅庭院景觀設計之研究、試論80后都市生活方式對紡織品設計的影響、生活方式與室內設計關系的研究、多元化生活方式背景下城市集合住宅空間設計研究、基于地域生活方式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法研究、基于包容性設計理念的老年家居產品設計研究”[21-30];科研論文有“幸福觀、生活方式和社會創新:走向可持續社會的設計戰略、食與物基于生活方式的健康廚房調研與設計思考、積極設計營造康體城市——支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城市規劃設計新視角、產品設計與生活方式、從設計生活方式到設計生活意義——淺析信息社會體驗設計的發展方式與設計潛力、淺析生活方式與設計的關系”[31-35];專業報刊有“工業設計生活方式的變革者、未來設計:引領人們的生活方式——國內外專家共議‘面向未來的藝術設計教育”[36-37]。此外,通過網頁檢索,發現還有北京服裝學院(2016)舉辦的“研討會/TxD生活方式設計與科技國際論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7-2018)先后舉辦的“‘洞見——2017中國中產型生活方式與設計研究論壇”和“洞見——2018 第二屆中國中產型生活方式與設計研究論壇”③。教育界、學術界和產業界均以生活方式與設計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為前提,探究生活方式、設計與科技進步之間的關系。然而,如何逐步實現生活方式、設計、科技進步在未來時間節點上的平衡發展?仍是今后(1-50年)亟待研究的時代命題。基于此,上,結合新時代設計學的變革新趨勢,筆者認為構建“生活方式設計學科”,應從多學科關聯的視角出發,以生活方式、設計與科技進步的關系為研究支點,開展內容、方法與創新的系統整合與優化,通過企業、高校與公眾的群體互動,達成人類生活設計共同體意識,實現當代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的動態平衡。

二、“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內容

(一)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關系

1.生活方式的概念

生活方式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呈現出人們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復合動態發展的特征。通過研究前蘇聯社會學者A·布堅科,美國社會學者邁克爾E索貝爾(Michael Sobell),美國心理學者羅伯特S·費爾德曼(Robert S·Feldman),以及我國社會學者冒君剛與王雅林、體育學者盧元鎮、經濟學者范國華等對生活方式的定義,先后有體育學者張玉秀和設計學者宋立民作了概念總結:張玉秀(2005)認為“廣義的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一定社會條件制約和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形成的,滿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動特征和其表現形式;狹義的生活方式是指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特征和其表現形式”[38];宋立民(2018)認為“廣義生活方式涵蓋與人類生存和生活相關的勞動、政治、宗教、精神、消費等方方面面;狹義生活方式主要指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活動閑暇生活與物質消費簡稱為衣食住行閑”39。通過對兩位學者觀點的整合,筆者認為生活方式是研究生活多樣性的主要途徑,是人們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驅動下的社會發展產物,由廣義層面上的民族信仰和狹義層面上的民族認同(社會個體生活品質為生產消費動力)兩個部分組成:民族信仰(政治、經濟、文化、倫理、宗教于一體的生產價值觀)以社會集體價值追求為目標引領,是人們生活需求精神根基;民族認同(穿衣、飲食、居住、出行休閑于一體的生產消費觀)以社會個體生活品質為創新驅動,是人們生活需求的物質動力。其中,精神根基是物質動力的前提保障,強調生活同質化下的一元統領作用;物質動力是精神根基的活力展示,強調生活異質化下的多元地域特色。精神根基與物質動力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呈現出互位共生的時代發展特征。

2.設計學的概念

設計學是一門關于設計造物的學科,將人類創造性活動作為研究對象,集藝術科學的學審美認知、社會科學的人文感知、自然科學的功能智造于一體,以綜合性科學思維的系統化研究模式,探尋設計在創造人類美好生活目標中的時代價值。設計學審美認知主要涉及素描學、色彩學、構成學、心理學、美學、民俗學、傳播學、倫理學、結構學等藝術科學學科知識;人文感知主要涉及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旅游學、經濟學、統計學等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功能智造主要涉及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材料學、機械學、工程學、科學技術學、電子信息學、數據系統學等自然科學學科知識。因此,設計學是一個集藝術、人文、自然科學于一體獨立的學科,在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舉足輕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新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 年)》中,設計學被確定為一級學科,表明設計學已成為推動人們物質與精神需求發展的重要學科力量。通過對學者尹定邦所著《設計學概論》一書進行總結,筆者認為可從三個層面對設計學概念做系統理解:(1)設計學研究范圍主要由設計史、設計理論與設計批評三部分組成,設計史了解設計走向,設計理論理解設計觀點,設計批評推動設計發展;(2)設計學具有藝術、科技、經濟三大特征,藝術是形態表現外因,科技是創新智造動力,經濟是生產消費內因,藝術外因與經濟內因的持續發展需要科技的動力來呈現;(3)設計學的類型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研究字體設計、標志設計、插圖設計、編排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影視設計的視覺傳達設計,二是研究手工藝設計、工業設計(家具設計、服裝設計、紡織品設計、日用品設計、家電設計、交通工具設計、文教用品設計、醫療器械設計、通訊用品設計、工業設備設計、軍事用品設計等)的產品設計,三是研究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的環境設計,而從事三大類的相應人員分別被稱為視覺傳達設計師、產品設計師、環境設計師。自2016年至今,教育部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時代變革趨勢下,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實施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智能制造的“新工科”,以科學技術引領行業時代革新。然而,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智能制造的技術研究需要借助設計創新轉化為物化形態,才能成為人們的生產與消費生活的必需品,其將成為設計學智能化發展的創新研究方法。

3.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整合

人類為了生活而開始進行的造物活動,孕育了設計存在與發展的沃土,造物活動就是最早設計的雛形,不同時期造物活動的演變反映不同時期計進步的標志。與此同時,由于生產力和消費力的不斷革新,物化的產品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媒介,是特定時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征。因此,一定時期的生活方式特色,是一定時期設計學發 展的內在動能;一定時期的設計學形態,是一定時期生活方 式外在顯像,兩者在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中相互促進,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始終。“生活方式設計”是在科技進步前提下,研究人們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關系,從以前學科與專業劃分的單一思維壁壘限制開始邁向多樣思維開放格局之中一方面明確,生活方式研究不能僅停留在理論與實證的認識上,應將研究成果設計為公眾使用的物品,達成理論成果轉化為生產實物的目標;另一方面指出,設計研究亦不能只關注傳統造物的實踐與審美的式樣,須深入研究物品造型特征所反映歷史特定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發展水平,形成實踐成果由表及里的思考深度。

(二)“生活方式設計學科” 的內容模塊

中西方國家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發展而發展,先后大致經歷了由中西古老文明的并列時代、中國農業文明的穩定時代、西方工業文明的突破時代、中西文明相互交融時代、中西信息文明共生發展時代的五段社會生產更新期,每段更新就是生活方式精神內動力和設計學物質外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進而才形成人類生活文明多樣并存的特色繁榮局面。“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產生并非偶然條件,而是一種時代發 展的必然趨勢,從學科的視角來看,需對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研究要素進行比對分析,并探尋兩者之間的耦合效應才能形成一個系統的認知整合模式。基于此 上,筆者主要從以下五個層面,對“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具體內容展開闡述。

1.“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概念

建立在對生活方式與設計學概念的解析之上,從生活方式、設計與科技進步的互位平衡視角出發,筆者認為“生活方式設計學科”是指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前提之下,以人類在不同時期內的物質精神需求與生產消費模式為對象,將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研究概念、范圍、類型、結構、特征的關聯配對,通過設計智造來傳承與創新人類的造物實踐,以期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軸上找到學科綜合發展規律的新型專業。其中,未來段(1-50年)是人們生活觀念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克服“認知盲區”所產生的時空位效應(當科學技術進步領先于生活方式發展的時期,人類需求需要借助設計來主動尋求與科學技術進步的平衡,然而這種平衡是主動適應還是被動不適,需置入特定時期生產與消費的演變格局之中,明確自身所處的時空位置,尋求生活價值取向的可行性途徑),與時俱進、因勢利導、明晰差異、整體權衡,才能找到“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特色發展之路。

2.“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范圍

“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研究范圍由生活方式設計史學、生活方式設計理論與生活方式設計批評三部分組成。生活方式設計史學主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研究一定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生產模式,以及如何將這種生產模式經由設計造物來呈現出來的相應實踐途徑,要求研究不能僅停留在生活方式與設計的單一表面認知之上,而應結合時代背景的歷史源流進行綜合深入的分析論證,其可縱觀“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發展歷程;生活方式設計理論主要從人類觀念的角度出發,研究一定時期生活方式的變革對設計所產生的影響,通過對生活方式思潮與設計理論革新的系統梳理,可以全面地理解人們在傳承與創新之上所做的時代探索,這種探索以理論的延續與變革、運動的發起與倡導、實踐的應用與實證作為存在形式,其賦予了“生活方式設計”更為廣闊的人文內涵;生活方式設計批評主要從造物水平的視角出發,研究生活方式是誰設計設計給誰、怎么設計的一系列具體問題,只有明確這些問題,才能對設計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效果進行客觀評價,進而通過作品優點與不足的專業評析,為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設計實踐提供更新思路,其給予了“生活方式設計學科”強大的專業創造動力。生活方式設計史學用于理解“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歷史規律走向,生活方式設計理論用于掌握“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思想觀點演變,生活方式設計批評用于推動“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實踐變革創新,三者共同構成人們生活觀念與生產造物的時代設計基因。

3.“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類型

“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類型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從專業學科視角來研究生活方式的永續循環設計,主要包括文化設計、生態設計和自然設計三個方向;=是從專業學科視角來研究生活方式的空間屬性設計,主要包括空間視覺設計、空間產品設計和空間環境設計三個方向;三是從專業學科視角來研究生活方式的技術革新設計,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輔助設計、大數據輔助設計和智能制造輔助設計三個方向。其中,可持續設計融匯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科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屬于主導地位的頂層塔尖;空間分類設計是涉足工學、文學、藝術學中相關學科的大集群,屬于中間地位的中層塔身;產業革新設計主要是將計算機應用技術與先進生產技術于一體的人機操作模式,屬于基面地位的底層塔基,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構建特色專業金字塔。

4.“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結構

通過對學者盧元鎮、董鴻揚、汪業周和吳煥文對生活方式觀點的系統梳理,筆者認為“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結構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從生活行為設計的層面來看,生活習慣、生活時間、生活節奏、生活空間與生活消費的構成方式,需經過設計傳達人們的生命運行規律;二是從生活結構設計層面來看,生活方式的生活活動條件、生活活動主體和生活活動形式,需經過設計展示人們的多樣活動特色;三是從生活群體設計的層面來看,生活方式的群體生產與消費、個體物質與精神需求、個人社群交往與活動,需經過設計體現人們的社群公眾參與;四是從生活體系設計的層面來看,生活方式的主觀生活水平、客觀生活滿意度與行為生活合理度的建構,需經過設計實證人們的真實體驗。因此,“生活方式設計學科”是集人們生活行為規律、生活活動個性、生活社會共性、生活真實體驗于一體,整合優化多專業學科資源,通過設計媒介來表現特定時期人類生產活動所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

5.“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特征

在傳承設計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生活方式設計學科”亦具有藝術、科技、經濟三種特征:一是藝術特征,是人們審美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提煉與升華,通過創作而形成生活場景再現或表現的作品,設計的存在就是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是人們通過理性功能分析與感性形式演繹,對生活形態進行綜合創造的造物過程,當藝術融入生活方式,生活形態也就有了設計創造存在的美學意義,因為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二是科技特征,是科學技術進步在現實生活中的創新應用,如果說批量化生產是人們生活模式從分散走向集中的結果,那么智能化生產則是從批量化邁入自動化的時代轉型,科學技術進步正在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設計思維和生存空間的認知局限;三是經濟特征,是指生產、管理、消費在現實生活中的產業鏈效應,是將生活方式通過設計轉化為實物的社會價值反映,能夠代表特定時期人們生活水平的文明程度,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樣的實證觀點一樣,經濟亦將決定生活方式的特色設計走向。在三種特征之中,藝術是形態表現外因,科技是創新智造動力,經濟是生產消費內因,藝術外因與經濟內因需在科技動力的推動下獲得協同發展。

三、“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方向

(一)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研究目標

1.生活方式的研究目標

生活方式主要以人類的精神生活觀念與物質生產消費的互動關系作為研究對象,隨著科技生產力的進步,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變革差異,一直被中西方社會群體進行傳承創新與更新實踐,構成了生活方式的時代多元化發展特征生活方式集文化社會科學)科技自然科學)技藝(藝術科學)于一身,隨著生活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具有復雜的學科綜合性特征,需要運用跨界思維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才能獲得較為全面的背景、現狀與未來認知,從而將人類生活技藝轉化為人類生活智慧。因此,生活方式的研究目標是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以人們生活需求為基礎,堅持文化與生態戰略并舉,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穩步向前,實現生活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2.設計學的研究目標

設計學主要以人類的物質生活需求與先進生產技術的互動關系作為研究對象,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物化表征,代表著歷史特定時期的器物生產水平。中國古代與近代的農業文明時期,手工技藝精湛發達,與生活相關的行業均有行會(諸如建筑設計以魯班為祖師、絲織設計以黃道婆為祖師等),手工業在行會的分類推動下得以傳承發展;西方近代與現代的工業文明時期,機器制造空前發展,與生活相關的行業(諸如環境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工業生產在行業的分類需求下獲得革新發展。所以,設計學的研究目標是在以史為鑒的古今中西方設計思潮的前提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傳承人類生活技藝并創新人類生活智慧有機結合,在新時代信息浪潮的推動下,通過設計來逐步達成生活方式研究與科學技術進步的智慧權衡(人類主導機器還是機器取代人類問題下的設計價值取向,有待依據社會綜合發展的實證來做具體戰略選擇)。

(二)“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方向定位

通過對上述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研究目標的梳理,發現生活方式側重精神理念的演繹過程,設計學則注重物質實際的體驗效果,兩者是不同時期人們生活觀念與生活造物下的時代產物,各自發揮著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生活方式設計學科”在兼具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特征的前提下,結合新時代科技進步創新獲取發展的動力,而人機智能化在給“生活方式設計學科”技術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帶來社會價值追求的博弈(是生活在虛擬世界還是真實世界,設計該如何選擇的問題)。當前,“生活方式設計學科”在國外取得了一定發 展(諸如韓國國民大學博士研究生階段開設的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等),但在國內才剛剛起步,因此,需要從以下三個問題導向來明確學科研究方向:一是以往學科單一設置問題,需要通過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現有研究基礎來論證,才能深化學科在社會背景中存在的整合意義,“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史學研究恰合時,成為專業學科第一方向;二是生產觀念轉型問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正在改變著公眾的生活方式,在人機智能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人們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真實生活所需(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價值取向),均需科學的設計觀進行觀念引導,“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理論研究適逢時,成為專業學科第二方向;三是現有設計實踐批評問題,由于生產技術的優化升級,各領域的設計成果如雨后春筍般地被批量化加工出來,人們已逐漸熱衷于如何讓自己盡快地適應于這些設計成果的使用特征,而無暇思考產品該如何適應于自己的真實需求,這便是通用設計所帶來的弊端(需運用多樣化設計做動態調整),“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批評研究正當時,成為專業學科第三方向。

四、“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方法

(一)藝術審美感知方法

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鮑姆嘉通(Alexander Gotlieb Baumgarten,1714-1762)認為“審美”是指“在嚴格邏輯分辨界限下的表象總和,包括感官的感受、想象、虛構、感覺、情感等”[40];英國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1921-1988)認為“審美”是指“可以經由感官察覺的實質東西,而非那些只能經由學習而得到的非物質、抽象之事物”[41]。因此,審美與美學同根,與哲學同源。藝術審美感知,是指憑借審美經驗來判斷審美對象的客觀存在,而獲得審美對象的客觀意義;是指依據審美對象,所產生的內容共鳴與視覺沖擊,而達成審美對象的主觀意義。“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具有生活科學性,而藝術審美感知方法介入生活方式調研中會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調研分析的單一性,往往感性認知大于理性判斷,更加注重”是什么”的主觀結果,而忽略了“為什么”的客觀實證,使設計分析流于表面化,缺乏具有科學價值的深度依據;二是調研形式的局限性,多以“生活方式調查表與自評量表”等問卷方式展開,缺少自主對設計對象的專業見解,導致調研數據過度依賴公眾(這里指非專業群體)的片面性;三是研究對象的既定性,把調研重點僅僅放在特定職業群體之中,缺少對群體分類(職業、年齡、性別、正常與弱勢等多樣群體分類)研究。

(二)實證主義理論方法

法國實證主義創始人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在其著作《實證哲學》一書[42]里,指出人類進化分成三階段:一是神學階段,二是玄學階段,三是實證階段。其中,實證階段就是科學的階段,只有通過觀察、分類,分類性資料,才能探求事物的關系,以此才能獲得正確可信的結果。實證主義是“指關于人類知識的一種特定的哲學態度和人類認識活動的一套規則或評價標準”[43]。“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面臨生活復雜性挑戰,實證主義理論對生活方式的關注,多體現為對生活表象、生活行為與生活場所的淺層物質認知,缺少對生活風情、生活游樂、生活向往的深層精神感知。匈牙利社會學家阿格妮絲赫勒(Agnes Heller)認為,人類日常生活“自在性”低層物質需求的“第一領域”與人類非日常生活“自為性”高層精神需求的“第二領域”應是有機整體(41。因此,還需借助定性與定量、歷史性與相關性、實驗性與邏輯性、調查與田野、個案與綜合等多學科領域交叉調查方法,完善實證主義理論在人類物質與精神需求調查中的不足之處。

(三)大數據預測方法

大數據是指數據量巨大,并且無法通過人工在合理的時間內實現數據的收集、整理并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信息。英國學者維克托邁爾一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及肯尼斯庫克耶(Kenneth Cukier)認為,“大數據預測分析高于其他形式的分析數據科學,在本質上注重實際應用,在預見未來的過程中還須指揮行動”145。大數據的優點在于其高效性、實時性、便捷性(不用隨機分析法,采用數據分析處理);不足在于自身結構化、非結構化與半結構化的特征,而導致數據的同質性、模糊性和片面性現象。介入“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大數據預測,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大數據可更加全面地收集生活方式各方面的多種資源,使設計觀念從以往單一性 融入當今多元化的發展浪潮之中,有望形成一個多樣資源共生型數字系統;二是大數據已逐步打開了學科界線,新理論也將伴隨著時代發展在實踐中獲得新動能,通過對國內外生活方式大數據的比較分析,獲取新時代設計實踐前所未有的價值機遇;三是大數據的結構化、非結構化、半結構化特征,會造成生活方式數據處理的同質化特征,因而在具體設計實踐過程中,要對數據的采集、存儲、應用進行分析論證,防止數據的同質性、模糊性和片面性,并做好整體分類重組和個性差異分解,以便于信息合理篩選后而達成準確應用的目標。

(四)人工智能模擬方法

人工智能是“理解人類智慧的奧秘,并把這種理解盡其可能地在機器上呈現出來,從而創造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人工智能機器,幫助人類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1461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模擬通過預制模式分類的智能化系統,由內置數字感應芯片來實現特征對應關系,達成人機界面的互動識別過程,其可分為虛擬現實和真實場景兩種模擬類型。“生活方式設計學科”主要有兩種,人工智能模擬途徑一是采用虛擬現實模擬技術,借助人工智能來進行靜態與動態的切換,讓人們事先參與虛擬世界中生活場景效果,進而將群體的體驗感受反饋設計創作的途徑,在此環節中,由于人的體驗感受具有很強的瞬時性,容易導致計價值評估的模糊效應;二是采用真實場景模擬技術,人工智能模擬具有對感應芯片的高度依賴性,芯片正常運行系統也會保駕護航,然而一旦芯片受損,真實生活模擬就會陷入崩潰境地。

(五)智能制造系統方法

智能制造系統指“在制造過程中能夠以一種高度柔性與集成度高的方式,借助計算機模擬人類大腦的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活動,取代或者延伸制造環境中人的部分腦力勞動”[47],主要包括智能產品(自感知、自診斷、自適應、自決策等智能產品特征)、智能生產(設計、工藝、制作的智能化生產過程)、智能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技術發展催生的工業互聯網、云平臺等新興制造模式)三部分。“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智能制造系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活智能化物品使用,新時期智能產品愈來愈多,極大滿足了人們的日常物質生活所需,而大量信息的傳導讓公眾走進了物質設計的表象,精神深度的設計還有待生活過濾來推動;二是生活智能化生產方式,機器生產可在數字設置的前提下,無需人工介入便可自動進行批量化生產活動,但須充分意識到機器生產與人類智慧的關系,處理好因過分依賴機器生產而導致人類自身機能退化的失衡狀態;三是生活智能化制造模式,信息技術可深入到不同行業的發展之中,人們可通過數據終端體驗數字化設計帶給生活制造的便捷性,然而,如果對智能制造的數據分類與篩選處理不當,易導致設計制作產生大規模的失誤。

(六)自然本性設計方法

美國學者斯蒂芬·R·凱勒特(Stephen R·Kellert)在對不同專業學者④的總結后,指出自然本性設計主要運用有機設計和鄉土設計,通過源于自然多樣性認知與感知方式,尋求設計研究過程中人類在親近自然的原真本性,從而喚醒人們對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境[481。“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設計創新發展來記錄生活的時代運行軌跡。自然本性設計以環境倫理觀與科技創新觀的自然平衡為出發點,強調設計的主觀表達要遵循生活發展的客觀規律,融入歷史與當代的資源共生發展語境之中,從而運用系統科學的評判資料來傳達設計對生活的真實關照。如果說藝術審美感知強調設計美感存在形式,實證主義理論強調生活調研資料佐證,大數據預測、人工智能模擬、智能制造系統強調機器信息與生產技術,那么自然本性設計則注重系統分析思維,以一種跨界整合方式來避免單一片面認知,可促成設計在生活方式領域的全面發展,但亦應注意與科學技術的協同創新。

五、“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創新

(一)“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群體

1.“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群體劃分

“生活方式設計學科”是以人類的生產、管理、消費三類需求為基本出發點,研究不同人群在社會發展中的多樣生活活動。通過對相關人群的分類,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三種群體類型:一是社會生產群體,是指專門從事運用先進科技進行設計制造的群類,主要以企業作為社會存在的單位形式;二是復合人才群體,是指專門從事設計教學科研的教師和專業學習的學生群類,主要以高校作為社會存在的單元形式;三是公眾參與群體,是指建立在企業、高校設計成果的參與認知之上,將人們切身體驗的真實感受作為信息回饋反映出設計方案與施工工藝的優點與不足,一般由專 業和非專業群體兩部分共同組成,主要以普通型群眾作為作為社會存在的單位形式。在三種群體中,企業發揮專業生產效能,是生活方式設計的實踐執行人;高校施展專業教育與研究效能,是生活方式設計的理論引路人;公眾履行參與體驗效能,是生活方式設計的評價反饋人。

2.“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群體互動

企業作為生活方式設計的實踐執行者,是科技生產創新的主體;高校作為生活方式設計的理論弓路者,是教育管理創新的主體;公眾作為生活方式設計的評價反饋者,是需求消費創新的主體。因此,三種類群在各自領域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企業科技生產創新高校教育管理創新、公眾需求消費創新的三足鼎立局面。“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集群效應,是指建立在企業、高校與公眾群體相互關系的整合認知之上,所形成的一個循環共生系統:企業科技生產創新作為生活外因動力而關注設計生產環節,生產高校教育管理創新作為生活內因動力而關注設計學習環節,公眾需求消費創新作為生活根本目標而關注設計研究環節。其中,生活內因與外因注重設計形式與內容的聯系,生活根本目標則聚焦調研分析實證,三者在設計理論與實踐過程中獲得有機統一。基于此上,“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集群化,就是將社會生產實踐、復合人才培養、公眾參與體驗三位一體,通過與之對應的產學研互動來實現優化群體資源的專業魅力。

(二)“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創新點

“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創新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現狀與關系做了綜合論述表明生活方式介入設計學之中,可增強設計學對人類生活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同時,設計學融入生活方式,亦可反哺生活方式的傳承與創新,是生活方式在科技進步下的物化呈現;二是將生活方式與設計學進行結合,組建生產群體研發與專業人才教育于一體的“生活方式設計學科”,并從研究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與研究創新五個層面做了逐一論述,闡明該專業學科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藝術科學相關領域知識的整合作用,形成一個系統研究框架;三是在前兩方面的疊加認知上,指明“生活方式設計學科”在全球科技信息一體化背景下,將面臨人們生活需求與物品生產供應的時代挑戰(即在生活方式的物質與精神雙重價值驅動下,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與設計作品同異質化生產供應之間的矛盾),而面對該挑戰的一種活態平衡機制,便是建立在群體共性與個性生活方式的認同基礎上,通過可持續設計的創新驅動發展理念,逐步達成全球共同認知下的“人類生活方式設計共同體”全球共識。

六、“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框架

“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構建主要以六個步驟展開:一是簡述了學科在研究背景中,所面臨的當代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不平衡發展的問題;二是通過國內外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文獻檢索,來分析兩者的基本現狀特征,探討學科研究的社會意義;三是通過定性研究的方式,從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概念入手,論證兩者之間的關系,探討學科研究的核心內容;四是在二和三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升華,確立生活方式與設計學的研究目標,探討學科研究的時代方向;五是闡明學科的7種研究方法,并對每種方法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應用過程做了相應解讀;六是指出專業學科研究的創新所在,對創新群體關系和創新點進行了特色梳理。六個步驟最終形成系統型“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結語

當代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的不平衡發展問題,是“生活方式設計學科”構建研究的核心所在,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系統梳理該專業學科發展的時代機遇與挑戰。當前,“生活方式設計學科”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人類生活需求將面臨設計作品同質化與異質化的機遇與挑戰:同質化生產帶給設計成果是統一標準(即通用性設計),其具有生產加工便捷與生產效能快速的雙重特征,呈現出制作時間與生命周期的短期效應,豐富了集體生活所需,這種發展模式將形成設計全球化的多樣資源整合力量,追求不同國家生活形態的共性特質,通過同質共生模式來建構群體人類生活方式設計圈;異質化生產帶給設計成果是變化差異(即多樣性設計),其具有生產加工的綜合性特征,一般為采用手工+機器的模式來進行,呈現出制作時間與生命周期的長期效應,滿足了個性生活所需,這種發展模式將成為設計全球化的多樣資源分化力量,探尋不同國家生活形態的個性特質,通過異質共生模式來建構個體人類生活方式設計圈。基于此上,將群體人類生活方式設計圈與個體人類生活方式設計圈進行合二為一,便形成了“人類生活方式設計共同體”。筆者認為,“生活方式設計學科”在“21世紀共生”發展的格局下,以構建人類生活設計共同體為目標,采取求同存異的共生發展方針,既保有全球各行業同質化物品的定量需

求,又適度優先考慮適合本國民眾生活需求的異質化物品(讓更多國家富有地域多樣性的特色品牌走向世界),在共性與個性生活模式中產生有機互動效應,進而通過特色設計來達成人類美好生活愿景。這一愿景要求公眾要立足全球發展現狀,在“人類生活方式設計共同體(用于平衡當代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方式需求與設計生產之間的矛盾)”[49]的意識導向下,全面分析當代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的時代新趨勢,建立正確的人機互動關系,逐步消解“認知盲區”,最終以可持續設計途徑來實現兩者(1-50年)的動態發展平衡。

基金項目:文章獲得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生態的藝術”營造思想與重慶新鄉土景觀規劃設計研究”資助,項目編號:17SKG170。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2][美]托斯丹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3][美拉爾夫林頓文化樹:世界文化簡史[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金燁影響我國居民體質狀況的生活方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王玉波,王雅林,王銳生.生活方式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述評[)]社會學研究,1995(4):41-48.

[7]王雅林生活方式的理論魅力與學科建構—生活方式研究的過去與未來20年]江蘇社會科學,2003(3):57-62.

[8]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現時代意義—生活方式研究在我國開展30年的經驗與啟示[J].社會學評論,2013,1(1):22-35.

[9]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論發展敘略[D]社會學研究,1998(3):57-62.

[10]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3.

[11]董鴻揚論中西傳統生活方式基調的跨文化差異[J]學習與探索,1998(3):90-95.

[12]吳煥文生活方式指標體系初探刀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7(5):80-83.

[13]汪業周生活方式的蘊涵與結構[D]理論學刊,2002(1):90-93.

[14]陶冶.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類型研究[J].江漢論壇2006(10):117-120.

[15]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0.

[16]衛玲高菊.后改革時代城鄉生活方式一體化指標體系的構建[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0(5):36-40.

[17]宋立民未來生活方式:盲區與拼圖[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4):84-90.

[18]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9]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0]李立新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06.

[21]李煌從生活方式看視覺傳達設計[D]清華大學,2017-04.

[22]徐文和諧生活方式營建與住區環境藝術設計研究—以常青花園十一小區環境藝術設計實踐為例[D]華中科技大學,2008-06-01.

[23]宗立成基于生活方式的工業設計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0-06-01.

[24]王志強基于樂活生活方式的數碼產品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1-03-01.

[25]李珍.當代生活方式語境下城市住宅庭院景觀設計之研究[DI].南昌大學,2012-12-14.

[26]黃雅歡試論80后都市生活方式對紡織品設計的影響[DI.中國美術學院,2013-05-17.

[27]劉冠琪生活方式與室內設計關系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06-01.

[28]李岫巖:多元化生活方式背景下城市集合住宅空間設計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01-01.

[29]何倩云基于地域生活方式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6 06.08.

[30]徐旭.基于包容性設計理念的老年家居產品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7-01-10.

[31]鞏淼森幸福觀、生活方式和社會創新:走向可持續社會的設計戰略[I].裝飾,2010(3):123-124.

[32]王菁青,胡方等食與物基于生活方式的健康廚房調研與設計思考[J].新美術,2015(4):13-119.

[33]陳廷浩,徐力產品設計與生活方式[)]設計,2016,29(21):50-51.

[34]蕭明.“積極設計”營造康體城市一支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城市規劃設計新視角[J].國際城市規劃,2016,31(5):80-88.

[35]欒之瓏從設計生活方式到設計生活意一淺析信息社會體驗設計的發展方式與設計潛力[小.工業設計;2017(1):66-70.

[36]楊興.工業設計生活方式的變革者[J]中國藝術報:2013-12-27(T07).

[37]李亦奕:未來設計:引領人們的生活方式一一國內外專家共議“面向未來的藝術設計教育”IN]中國文化報:2016-11-20(008).

[38]張玉秀生活方式、體育生活方式的界定及其研究狀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19(3):13-16.

[39]宋立民,找析生活方式與設計的關系[J].藝術教育,2018(3):37-40.

[40][德]亞歷山大鮑姆嘉通美學[M]盛寧,王旭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41][英]雷蒙威廉斯關鍵詞[M].劉建基,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

[42]Auguste Comte The Positive Philosophy(In Three Volumes Volume1)[M]_Freely Translated and Condensed?by Harriet Martineau.London:London George Bell & Sons,1896.

[43]Leszek Kolakowski.The Alienation of Reason:A History of Positivist Thought[M].New York:Doubleday&Company,Inc,1968:2-3.

[44][匈牙利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13-116.

[45][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8.

[46]鐘義信人工智能:“熱鬧” 背后的“門道”[J].科技導報,2016,34(7):14-19.

[47]方毅芳石鎮山智能制造系統與標準化發展分析[J].電器與能效管理技術,2017(24):5-12.

[48][美]斯蒂芬R凱勒特生命的棲居—設計并理解人與自然的聯系[M].朱強、劉英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121-123.

[49]張越,文靜生活方式與設計的研究述評與展望[J]設計,2019(2):13-117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 国产女人在线| 91美女在线|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产精品9|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美女亚洲一区|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极品国产在线| 乱人伦99久久|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毛片免费网址|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欧美精品xx|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全裸无码专区|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亚洲无线观看|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欧美天堂在线| 一级片一区| 欧美激情第一区|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另类专区亚洲|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777|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黄色网在线|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91美女视频在线| 99视频全部免费|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中国精品久久|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