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成 儲蕾芳


摘要:中國傳統門神畫是源于漢代的民間美術形式,新年張貼門神畫是由古傳承下來的傳統習俗,但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門神畫在現代生活中已是難得一見。雖然被列為“非遺”文化得以進一步推廠,但依然難以改善傳統門神畫日趨沒落的現狀。本文通過分析傳統門神畫的歷史、現狀及藝術特點,結合數字技術探討一種的多媒體互動展示方案,使更多的人群能感受到門神畫的藝術之美,從而使門神畫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傳統門神畫?多媒體?展示方案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5-0156-02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gate-god painting is a folk art form originating fromthe han dynasty.The traditional custom of Posting gate-god painting on New Yearis inherited from the ancient times.However,in the contemporary background,gate-god painting is rarely seen in modern life.Although it is further popularized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improve the declining statusof traditional gate-door painting.By analyzing the history,current situation andartistic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gate-god painting,this paper discusses a multi-mediainteractive display scheme combining with digital technology,so that more peoplecan feel the beauty of the art of gate-god painting,so that it can be better inheritedand developed.
Keywords:Tradtional gate-god painting Multimedia Display
引言
門神畫作為由古及今一直流傳下來的一種藝術符號,真實地反映著當時當地的歷史傳統、審美喜好以及生活習慣。中國傳統門神畫在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精致飽滿的造型特色、濃郁鮮明的色彩模式和極富表現力的風格,充分彰顯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藝術性,是不可或缺的藝術瑰寶。而借由現代科學技術的輔助,藝術的多樣化呈現帶給了人們更多的對于藝術的看法與新鮮感,傳統藝術形態或許也可以與之結合,展現出新的魅力與活力。
一、門神畫的歷史與現狀
門神畫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而后演變發展,形成了固定制式。傳統門神畫源自于古人對于門戶的看重,把門看作是家族與外界相連接的通道,亦是家與萬物生靈相隔的界限,由此產生了門神崇拜,進而形成了張貼門神畫的傳統習俗,表達驅邪祟、納祥福的意愿”。時代發展至今,人們的生活、理念等都有著很大的變化,但重視門戶的這一傳統觀念其實依然有在日常生活中延續,例如每逢春節在門外張貼春聯、貼倒“福”,端午時節掛艾草,這都反映著現代人對于傳統民間文化的認可與繼承,但恰恰是門神畫這種最富有表現力的民間藝術形式失去了以往的生氣。與門神畫相伴的春聯其實也是源自于刻字桃符,發展到了宋代紙寫代替了木刻,以書法為表現形式的春聯,借助書法這一國寶級文化符號,充分發揮了漢語言文字的優勢特點,形成了經久不衰的文化習俗,而相對的,傳統門神畫的發展遇到了瓶頸。
在科學技術和全球化發展的推動下,如今人們有了更多獲取知識,交流互通,品鑒藝術文化的方式,視野也不再局限于歷史的、本土的元素,以平面圖案形式呈現的傳統門神畫在當代多媒體藝術的圍繞下,難免顯得單薄,甚至會被青年一代認為是一種落后的藝術表達。(2)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民間傳統藝術想要保持自身的活力,就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紙質載體和推廣方式,需要跳出傳統媒介的框架。門神畫藝術形式的現代轉型,需要找尋到同多媒體展現形式相契合的點,進而進行創新再設計。
二、傳統門神畫的藝術之“魂”
每一項民間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那是這門藝術的“魂”,是需要傳承的關鍵。而所謂的傳統藝術創新,是要在本有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再革新。門神畫自古以來形成的風格特色,就是人們腦海中對與談及門神畫的第一印象,匯集在極具代表性造型、色彩、構圖形式等多方面,縱然在內容及呈現方式上求新求變,但亦是在堅守這些特色的基礎之上。
(一)造型之魂
門神,是守衛家族的神明,為了彰顯威武有力的氣魄,多以近乎正面的角度出現,人物身形普遍結實敦厚,造型夸張,身材比例上具有著頭大身短的特征,常見四頭身或五頭身比例,整體輪廓渾然一體。在具體形象上突出頭部五官的塑造,著重于眼睛的描繪,精細的刻畫不同于軀體部分圖案化的處理方式,再配以動感的鬢發,以及身上揚起的飄帶或背旗,為威嚴的姿態增加了動態的美感。整個人物造型往往只有頭部及手部裸露,大面積的服飾或盔甲覆蓋全身,其中的花紋樣式疏密不一,富有節奏感[3]。
(二)色彩之魂
濃烈的東方色彩是傳統門神畫最顯著的構成元素,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厚重油墨色彩以及時下流行的高級灰和典雅色,門神畫始終用色大膽,常用紅綠、藍橙、黃紫這類原色與間色的搭配,形成強烈的冷暖對比效果。不同身份的門門神在色彩表達上也有相應的差別,根據“文相軟,武相硬”的原理方法,武將門神的色彩多用高純度、高明度的“硬色”,以此突出武將粗獷、魁梧的形象特征,而文官門神的整體色調上則稍顯柔和雅致,常用粉紅、粉藍、淺綠這類“軟色”作為主色。此外,為了避免門神形象過于刻板,依據“軟靠硬,色不楞”的色彩特點,常采用淡灰、淡藍等“軟色”進行過渡調和4。
(三)構圖之魂
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美”與“滿”總是緊密相連,將飽滿的形式視為美的象征。門神畫也是如此,無論是單一的門神形象,還是有童子環繞的多人物類型,其構圖皆是充實圓滿,少有空白,不同于文人山水畫以留白作為虛實的表現形式,門神畫講究的“滿”寓意著家族的興旺美滿。例如最常見的秦瓊和尉遲恭的門神畫,人物造型頂天立地,上下舞動的雙臂,扎馬站立的雙腳,恰到好處地布滿每一寸畫面,錯落有致的戰旗、弓箭等裝飾紋樣,使得整個構圖充滿極大的張力。對稱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常用的手法,也是中國門神畫構圖的基本特征。大部分門神形象都成對出現,以體現和睦美好的含義,與中國民俗觀念中的“好事成雙”相呼應,呈出一種平衡美感,有著強烈的裝飾韻味。門神畫對稱構圖使得畫面更加飽滿,疏密、虛實處理得十分恰當,蘊含著古代人們的崇尚中庸和諧的審美。
三、多媒體展示方案的構想
數字媒體技術與網絡科技的高速發展,不斷地進化著人們對于藝術表達形式的認知,其展示的便捷性,內容形式的多樣化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公眾審美與認知高度。與此同時,以紙質為主要載體的傳統門神畫作為人們日常可購買到的較為廉價的裝飾品,很容易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降低對于傳統文化的感受,進而對于門神畫的看法僅僅是停留在古老傳統這一層面。門神畫作為一種視像文本,與社會需求和大眾審美息息相關,門神畫在造型、色彩、構圖上的美感其實并不會流失,關鍵在于傳統的產品形態樣式已然缺乏了對于時下年輕人的吸引力,使人難以產生文化認同感。應當弱化門神畫藝術作為傳統裝飾產品的定位,而強化門神畫的藝術語言感染力。基于上述分析,產生了讓傳統門神畫借力新媒體的平臺與理念,搭建起一種多媒體展覽形式,在保持本源特色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元素自我革新,更多地展現門神畫樣式中所包含的藝術性。
多媒體展示是現代展示藝術設計中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是一種集文字、語言、音樂、圖像于一體的多媒體藝術形式,多媒體是將多種數字技術融為一體,形成多媒體與觀眾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的互動環境5。通過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門神畫藝術融合呈現,不僅可以改變門神畫藝術形式與媒介單一的局限性,更能為傳統民間藝術的展示推廣注入新的活力。如今多媒體藝術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包括了全息投影、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多種技術手段,這些技術其實都可以與傳統門神畫展示相融,但要根據門神畫的藝術特點,構建最能體現門神畫藝術性的方案。基于系統創新模式的理念,這種展示方案不是在于技術元素的創新,成熟的多媒體技術往往會帶來更好的呈現效果,而是在于合理重組展示元素間的關系。
門神畫作為民間繪畫形式的一種,其藝術表達在于造型、色彩所帶給,人的直觀視覺感受,因而以多媒體視聽體驗為主的呈現方式最能散發其繪畫本質魅力。與此同時,在展示空間中穿插多種交互參與方式,使觀者能夠融入整個氛圍中,起到娛樂及科普推廣的效果,加上傳統紙質門神畫的回顧最終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傳統門神畫主題展示方案,方案構成形式(如圖1)所示。
多媒體視聽體驗,即是加強空間視覺效果和詮釋展示內容的投影類、顯示類技術,幻燈、數字電視、LED顯屏、平面投影幕、三維數字影院、環幕影院等都屬于視聽媒體的范疇51。傳統7神畫的多媒體視聽展示,可以將提取出的門神畫造型、色彩等元素,通過多屏幕高清投影呈現出大畫幅的圖像效果,給觀者直觀的視覺沖擊力與吸引力,整個展廳營造出強烈的舞臺代入感,展示效果(如圖2)所示。由此,欣賞方式不再是局促在相框之中的紙質門神畫,而是可以面對一種沉浸式的、更具感染力的藝術互動方式。同時可以以畫面的切換和動態畫面效果,打破常規展覽的靜態展示,并根據武將文官等不同題材所帶來的氣場,配以不同風格的音樂聲效,營造出動態氛圍,讓人置身在由光影、色彩和聲效交織出的“門神”的世界中,感受門神畫純粹的藝術之美所帶來的感官震撼。就如“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巡展,通過應用感映技術,將多媒體畫廊與度身定制的展廳巧妙結合,在高清晰的連環巨幅屏和幕墻上,在交響音樂襯托的動、靜態畫面切換之間,讓觀者直面最細節的梵高筆觸。這樣的多媒體視聽展示不在于觀摩原作的細微色彩或是技法,而是意圖面向于更為廣大的普通受眾人群,展示繪畫藝術最純粹的色彩魅力。
在以多媒體視聽體驗為主的基礎之上,融入互動參與式的展示方式,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像采集等技術,使門神畫的數字化展示形態與觀者之間產生直接的互動關系,增強展示的體驗性、知識性、趣味性。門神畫除了視覺上的繪畫表現,其本身的制作工藝其實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且不談及制作工藝的傳承問題,其實一幅年畫的基本制作流程也鮮有人知。一般傳統手工藝制作方法多是采用文字說明、模具展示、制作過程影像放映的方式來展現,屬于一種平面的、封閉性結構,缺乏深度感和立體的延展性6。門神畫的制作工藝流程其實很適合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來呈現,尤其是套版印刷的環節,借鑒Photoshop圖層的概念,可以在虛擬現實場景中展現不同色彩的前后層次空間,利用Oculus Touch這樣的控制終端選擇色彩,構建不同色彩形成的門神畫色調,再運用手勢將所選色彩層層疊加,在虛擬環境中親自感受整個數字模擬印刷過程。這種更為便捷、直觀的操作演示教學,有助于生動的認知和更好的理解。同時在展覽中可以設置真人形象投屏的版塊,通過采集觀眾人像及動作,在實時屏幕成像中以新的形象同步顯示動態,以門神服飾元素替換觀眾的衣著,讓每個觀者“化身”門神,進而形成互動參與式的創新門神畫形式。
多媒體技術的交互還可以延伸至手機與網絡傳媒的終端APP設計中,使展廳現場與互聯網更廣博的空間去對接,深化其體驗的延續性。一方面通過掃描傳統二維碼對單件門神畫進行解讀,讓其說明牌從冗長的說明文字中獲得解放,并且有了更多的說明呈現形式。另一方面,結合時下流行風潮,如抖音或是蘋果的面部識別動畫形式,將自身形象代替并不流行的傳統7神人物,形成一種現代的交互傳播形式。通過數字交互的展示方式再結合相應APP推廣,使傳統門神畫藝術實現更好的趣味性展示與傳播。
結語
在大力推廣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下,門神畫作為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著非凡卓越的藝術性與意義。傳統門神畫藝術的現代化轉型是其發展與傳承的必經之路,與時代特性更緊密地貼合,通過與數字媒體技術和網絡科技力量的融合,構建出一套較為完備的傳統門神畫藝術的多媒體融合展示方案,在保留了傳統民間藝術原汁原味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底蘊的基礎之上,迸發出有著更大受眾面與傳播度的藝術表現形式,打破人們對于傳統藝術文化的固有思維,才能更好地將其發揚并傳承。
參考文獻
[1]王樹村.中國門神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01).
[2]姚冬梅.消費文化語境中通榆年畫的傳承與發展[J].漢字文化,2018(18):89-90.
[3]張宜薇.中國門神畫之美[J].美與時代[中].2016(08):117-118.
[4]陳純珍.中國門神畫藝術語言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0.
[5]鐘梅.解析博物館展覽中的多媒體設計[J].首都博物館論叢,2015(00).
[6]皇甫娟.中原年畫藝術的數字化設計與推廣[J].藝術評鑒,2018(17):175-176.
[7]武楠論.多媒體展示設計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應用[J].設計,2017,30(19):117-118.
[8]李曉飛,肖月寧.多媒體課件的版式設計研究與實踐[J]設計,2017,30(2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