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平
課程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即國家課程、地方(省級)課程及校本課程。不同層次的課程體系滿足了不同層次學校教學需要。從當前學校使用教材情況來看,市縣、省級重點學校因為教師教學能力較強,對教材的理解更充分,駕馭教材的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對教材進行了大面積的整合,不但拓寬了知識面,而且還增加了教材的難度與深度,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滿足了學生升學的需要,整合后的校本課程使用效果更好。而對絕大部分基礎薄弱學校來說,學生的學習能力受到智力低、基礎差、師資力量薄弱、學習氛圍不濃、辦學條件差等等因素的影響,實施國家標準課程的效果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而這類薄弱學校又缺乏對課程整合建設校本課程體系的能力,因此不得不整套地使用國家級教材,教學難度大,學生學習十分困難,三年下來出現了大面積的因為讀不下去的學困學生,我省中招考試薄弱學校出現大面積的低分率就是這個原因所致。因此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并從學校實際出發整合課程,形成符合學校教學需要的課程體系極為重要。
一、提高對國家課程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好國家課程的教育功能
國家課程標準是依據我國教育方針規定的教育目標制定的,它包含著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需要的教育內容,體現了對國家發展所需人才的教育要求,是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所需知識的根本保證,課程體現了民族精神、人文思想、情感價值、道德情操、自然科學規律、終身需要的能力發展、綜合品質需要等等,是以法律的形式給予規范的。是學校必須遵循的教學要求,也是學校教育活動的核心依據。
二、加強對地方(省級)課程的理解,提高地方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的彌補功能
地方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是根據地方教學及學生健康成長需要開設的課程,既具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又具有滿足區域學生成長需求的特點。如中華傳統文化、道德與法治、社會綜合實踐、游泳課、書法課、足球、籃球、音樂課等等,這些課程的開設彌補了國家課程的不足,豐富了學生成長需要的各種知識元素,即培養學生的求生技能、鍛煉身體的目的,又增加了學生成長的社會經驗,利處多多,所以必須加以重視,有針對性地利用。
三、校本課程建設對學校的發展極為重要
第一,對國家、省級課程之外教學內容增設一定要符合學生的成長需要,不能因為開設校本課程增加學生的負擔,同時要全面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如傳統籃球、排球、乒乓球、象棋、圍棋、書法、航模、機器人、種植類、竹竿舞、社團等等。對于薄弱學校來說開設豐富多彩的校本教材,將他們從枯燥乏味的課堂上解放出來,增加他們的喜歡的學習活動,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學習靈性。第二,科學整合國家級課程,降低教學難度,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效果。薄弱學校用什么樣的標準來使用國家級課程呢?平時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老師們說學生基礎太差無法趕進度,也有一些老師說為了按時教完課本,我顧不上學生懂與不懂了,出現這種現象絕大多數都是薄弱學校,原因就在于課程使用偏離了學生基礎較差的實際,學生接受不了教材內容。當前在我省各市縣不論是高中還是初中,學生畢業后基本上都是按省級重點中學、市級重點中學、普通中學的方式將學生按文化基礎(分數、甚至是智商)層次進行了分類,盡管有了就近入學的規定,但高分學生到重點中學是鐵一般的事實,普通中學特別是鄉下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達到及格的人數都極少了,試想這樣的學生上省市重點學校同樣的教材他們怎能接受得了呢?換一個角度說,對于高中學校來說經過省、市級重點中學篩選之后,普通中學考上A批就相當有限了,初中學校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少之又少,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必要教與重點中學同樣的教材嗎?不進行課程整合,適當降低教學難度,勢必出現學生學不了,教師交不了的局面,勢必出現大量的低分學生,厭學學生,學生在學校怎么能保證健康成長呢?因此我們校長別懷揣不現實的夢想拼命追求學生達不到的學習高度,要面對全體學生基礎與發展目標的實際,要對每一位學生的未來負責,認真研究教材大綱,科學合理地規劃學校的教學質量標準,建設符合學校、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只有這樣才會讓教師教得好,學生學得懂,否則囤圇吞棗地盲目使用教材,教學好高騖遠,其結果必然是事與愿違,事倍功半,既苦了教師,又淘汰了大批基礎較差的學生。因此學校必須要準確地對自己的現狀做出判斷,針對辦學規劃整合國家、地方課程,形成行之有效的校本課程體系。
四、薄弱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要隨著學校的發展不斷充實與完善
一個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校本課程體系,肯定有助于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的提高又促進學校課程體系的發展。因此學校必須時刻思考課程體系的重構、充實與提高,做到與時俱進,保持課程體系與學校發展同步并發揮引領作用,成為學校發展的保證。
五、關于校本課程體系構建的三個關鍵點
第一,德育課程的整合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思想,因地制宜。一般說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已經參透在課本當中了,但是由于區域、時間段、背景的不同,課本容量的有限,教育對象(學生)的不同,因此課本中的德育內容針對性會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選擇更有價值的德育教育內容還有待于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實時順勢。如選擇當前發生的較為突出的有教育價值的社會現象、事件作為德育教育內容更有意義;其次是從學生的終生成長出發選擇一些必備的道德品質素材作為德育教育內容。
第二,對國家級課程的整合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知識的銜接性、連貫性、系統性,不能忽略學生未來發展與生活需求,不能隨意胡減亂加,避免造成知識缺失,造成學生成長缺陷。
第三,校本課程的構建一定要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不能只為了考試成績。急功近利的校本課程設計絕對不是好的校本課程。因此小本課程設計必須嚴肅認真,一定要本著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