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峰
特殊學生不同于普通學生,其在生理及心理上存在缺陷。學生不同,其缺陷類型也存在差異,針對這些個體差異,在“生活數學”教學中要充分了解掌握學生的情況,要為每位殘疾學生制定一份個別教育計劃,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給予殘疾兒童平等的學習機會,對他們的知識的需求予以充分滿足,并對其予以適當指導和幫助,使其慢慢和這個社會融為一體。
一、在生活數學的學科教學中如何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
(一)認真學習落實國家課程標準
把“立德樹人,實施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當作開展個別化教育的指導思想。
(二)了解每個學生,構建課堂目標和內容
1.建立適應性的學習目標
對于學習能力較強、基礎較扎實的學生來說,將其列入較高層次,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則為其制訂較簡單的目標。
例如:在《比大小》一課中不同的學生對于知識點學習目標制定如下:
輕度智力障礙:初步感知大小的概念,會判斷常見的兩種或多種物品的大小。尋找發現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中度智力障礙:初步感知大小的概念,會判斷常見的兩種物品的大小。
重度智力障礙:初步感知大小的概念。
對于數學思考知識點掌握如下:
輕度智力障礙:了解生活中物體之間的大小關系,用所有的大小關系來描述生活中的物體,并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
中度智力障礙:了解生活中物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并嘗試用語言表達出來。
重度智力障礙:嘗試用大小表達自己的想法
2.提供多樣性的教學內容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時,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嘗試畫一個三角形,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能夠辨認哪些圖形是三角形就可以了。然后,依次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你的三角形和別人的三角形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哪些地方不一樣?如果一樣,什么地方一樣?
(三)掌握學習者的個體情況,提供多樣性的教學形式和方法
不同的學生對于老師的授課方式有著不同的喜好,有的學生喜歡“聽”,對于喜歡“聽”的學生可以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有的學生喜歡“看”,對于喜歡“看”的學生可以播放幻燈片,動畫,視頻等。有的學生適合“分組學習”可以小組合作學習;有的學生能力較強可以用小棒進行操作練習;有的學生喜歡實物教學例如“數蘋果”等等。
(四)制訂有效、簡明的個別化教育計劃
例如,《方位的認識》,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對于教學內容:輕度智力障礙:經歷從日常生活中認識上、下位置空間關系過程,理解上、下位置空間關系;中度智力障礙:經歷從日常生活中認識上、下位置空間關系過程,了解上、下位置空間關系。
(2)對于問題解決:輕度智力障礙:能夠區分物體的上、下位置空間關系,會用上面、下面方位詞描述物體間的相對位置關系;中度智力障礙: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區分物體的上、下位置空間關系,初步學會用上面、下面方位詞回答問題;重度智力障礙: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學習內容。
(3)對于情感態度:輕度智力障礙: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養成擺放物體有序的良好習慣;中度智力障礙:感受上下位置關系與曰常生活的緊密聯系;重度智力障礙:了解課堂常規,學會在教師的組織下參與數學教學活動。
二、探索高效的“生活數學”課堂個別化教學
1.營造個別化教學的課堂教學氛圍
給學生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
例如:在《認識數學》的課堂上老師拿一瓶礦泉水,讓學生猜猜礦泉水的價格?
學生1:是1元。
學生2:是2元。
教師可以告訴他們不同地方同樣的礦泉水價格也會不同,他們猜的價格都是對的。這樣利突出了殘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學更具有開放性。
2.根據學生特點安排不同的教學策略
不同的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存在著不同,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不同采取一定的輔導措施,這些措施可以在不同的時段進行。
例如:對于《長方體的體積》的學習
首先,先進行基礎性教學,基礎性教學主要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般用于課上的新知識探索,包括體積、容積的意義、度量單位的聯系、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及結論。
然后進行發展性教學,發展性教學是給完成基礎性任務的學生設置的。發展性教學主要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學習。如給學生一個不規則的物體讓其利用所學知識計算體積。
最后,對于檢測不合格的同學,要選擇補充性內容進一步學習,補充性內容是對學生學習困難的彌補,例如1立方厘米是如何規定的,怎樣運用1立方厘米去度量物體的體積。
3.安排不同的輔導策略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采取一定的輔導措施,這些措施可以在不同的時段進行。
課前輔導:在上課之前進行輔導主要是針對接受知識較慢的學生群體,事先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大概率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減少上課時的壓力,降低他們學習新知識的難度。
課中輔導:老師在課堂時間內會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在課堂時間對問題進行引導和解決。課堂上的輔導大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更加有利于課堂的流暢進行。
課后輔導:課后輔導不一定僅局限在老師,家長也可以對孩子的學業進行輔導。教師要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輔導。
三、優化家庭教育的環境
例如,數數自己有多少種玩具,數量有多少?圖書有多少?大的、小的、薄的、厚的各有多少?按什么規律或順序擺放的?你試試還可以怎么擺放?家中哪些物品可以用來排序、數數?爸爸下班了是幾點?通過這種方式拓展孩子對數學的認識,形成了良好的應用數學的意識與習慣。
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模擬超市、各個專用教室進行教學,也可以發動家長帶學生去小賣部購物,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去體會,最終達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目的。
本文主要探討了學生生活數學的個別化教育的制訂方法與教學形式。首先,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個性化教育觀;然后將教材進行重組再加工,創設個性化的教學情境,設計個性化的生活數學課堂教學;最后創造機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從而實現數學為生活服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