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玲
摘要:新課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較高要求。這就要求教師不斷的拓展知識視野。教師迫切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加緊充電,教師要上好課,除了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專業技術外,必須有大量配套的教具、學具和音像資料等,教師要尋找、開發、制作教學資源和資料。還要加強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這樣的課堂才會生動、豐富起來,學生自然學的開心,這便要求教師成為多面手。
關鍵詞:課改 ??高要求 ??教師 ?多面手
一位教育專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分工是科學化的產物,他們的任務是培養學科的專家。而未來教育將結束單科教師的歷史命。要求教師成為多面手,會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所任學科教學中的問題。
新教材難度降低了,但知識面加寬了。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識儲備能否適應這一變化,能否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第一難題。
一些教師反映,對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難。很顯然,教師的知識的結構是制約教師和駕馭新課程的瓶頸。因此,實施新課程,教師不僅要“洗腦”,還要“充電”,正如一位教育局長不無憂慮地說:“以目前教師的素質,要實施好新課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當務之急是要培訓教師,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比如《田忌賽馬》一課,所涉及的知識除了語文以外,還有歷史知識、體育一般比賽規則、美術作畫、電視直播知識等,如果教師知識儲備不足的話,如何應對呢?美術課程改變了以往單純強調繪畫技巧的課程設計,注重“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述評”“綜合·探索”。藝術課綜合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以及書法、篆刻、影視等多種領域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這些變化對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正如一位教師所說:“以往的知識已遠遠不夠,作為美術教師要有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音樂的樂感及表演能力。”按照藝術課程標準要求,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不僅有音樂、視覺藝術、戲劇、舞蹈等不同門類藝術的綜合,還有對藝術的知識、制作技能、文化背景、風格流派等不同學習內容的綜合,還有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要勝任這樣的課程,教師必須具備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以及其他學科的綜合知識。
過去,教師書架上的書大多是考王、考霸、考典等習題集。而現在,教師的書桌擺上了相關學科的書籍。比如一位教藝術課的教師,他的書桌上堆滿了服裝、剪紙、中國民俗、京劇、臉譜、詩歌等書籍。一位音樂教師深有感觸地說:“音樂教材的變化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料,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滲透了舞蹈、戲劇、詩歌、散文、繪畫等多種意識成分,教師要上好這樣的課,除了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專業技術外,必須有大量配套的教具、學具和音像資料等。教師要尋找、開發、制作教學資源和資料,沒有廣泛的閱讀根本無從談起。
細心的人也許早就發現,新語文教材厚了許多,閱讀量翻了幾倍,60%以上的選文都是新的。語文課怎么上?這是語文教師遇到了一個大難題,面對這樣的變化,教師必須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學科知識,大量閱讀相關書籍,才能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
過去,物理課上完后,教師給學生留的幾乎全是習題。而如今,一位物理教師講完“密度與浮力”一課,給學生留的作業是探究性思考題:“死海不死”“曹沖稱象”“孔明燈”“探測氣球升空”“熱水選種”“駛進大海的輪胎”“餃子熟了會上浮”,讓學生通過探究,發表意見。這些作業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而如果教師沒有大量的課外知識儲備,是無法指導學生探究的。
一位美術教師說的好:“教材應該是一座橋梁,引領孩子們走進博大的美術空間。”那么教師要首先走進這個空間,領略這個空間,閱讀是一條必經之路。
不僅教材是開放的,教學方式也是開放的。比如教材中有許多“留白”,給學生留下思維的余地,同時也給教師留下了發揮無限智慧和創造力的空間。而在這個空間里,教師該做些什么呢?這是一道新的課題。新的課題強調,課程是師生共建新知識的過程。因此,現在的教學,已不能再像從前一樣,就課本教課本,而應當基于教師和學生的經驗,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面對這些變化,教師必須以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武裝頭腦,只有認真領會了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的思路,新視角。為此,新的教育理論的學習應盡早列入教師的閱讀計劃。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書籍,也應成為教師案頭的必備書籍。
因此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迫切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加緊充電,不僅是要鉆研教材,認真備好課,還要多學習其他知識。哪怕和教學內容有一絲牽連的知識。你都必須去查資料。這就要求每一位合格教師要具備收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做到系統的了解,達到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的程度。夸張一點說,教師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會唱歌跳舞又能琴棋書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的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同樣,擁有了淵博的知識,學生才會信服于你,才會喜歡你。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閱讀書面文字,觀看音像資料,在日常生活和交際中選擇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課堂才會生動、豐富起來,學生自然學得高興。
課改下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促進自己和諧地、有個性地發展。它就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學生整個人性或人格的全面和諧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科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發展與提高。
課改能否成功,能否帶來諸多教育專家預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教師有沒有行動起來,有沒有融入到這場先進教育體制改革的浪潮中來。很顯然,如果教師能身體力行地自我改革,相信課改的難題會不攻自破,我們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也會迎來碩果累累的季節。
對于昨天的教師、今天的教師、明天的教師都不失為一種成為多面手的挑戰。
參考文獻:
《推進新課程》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