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憶梅 唐曉嵐 周孔飛



摘要:“千層餅”分析著眼于生態人文要素,為環境設計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方法,由于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而能夠廣泛運用在不同尺度的城市景觀設計中。首先分析了“千層餅”理念在項目實踐中的設計內容,在此基礎上梳理了“干層餅”分析下的城市公園景觀形成研究框架。最后提出了這一框架的應用策略。該研究為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與形成提供參考,從自然和人文的雙重價值上營造城市景觀。
關鍵詞:“千層餅” 城市公園 合肥廬陽公園 生態 人文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19) 06-0037-03
引言
20世紀70年代,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建筑學教授麥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將景觀作為一個包括地質、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動物和氣候等決定性要素相互聯系的整體來看待的觀點。強調了景觀規劃應該遵從自然固有的價值和自然過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層分析和地圖疊加技術為核心的生態主義規劃方法,并稱之為“干層餅”分析方法。其主要成就在于探索了在城市設計中尋求適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方法,因而可以產生靈活的表現形式和人眭化的開放空間[1]。
生態化和人性化的景觀設計與形成理念是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的重要指導,也是區域發展中自然與人文整體推進的重要研究內容。“干層餅”分析的研究范疇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觀與環境規劃,而關于小尺度的城市公園景觀形成的研究較少。但對于任何尺度的景觀環境實踐而言,其重點都在于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的提煉。本文以合肥市廬陽公園景觀設計實踐應用為例,以尊重自然生態過程和人文歷史表達的角度研究其景觀設計與形成,基于“干層餅”的生態化和人性化理念,重點厘清生態景觀和文化景觀表達的秩序和內容,分析這一生態分析方法對城市公園景觀形成與發展的啟示。
一、研究區域基本概況
合肥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間,是一座具有獨特風貌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擬建的廬陽公園定位為尊重自然和歷史的綜合型城市開放公園,充分展示了其位于省會城市而具備的風貌價值、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地塊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部,南臨安徽財政學校,東北接城市森林公園,四周封閉,入口面向合作化北路,占地2.1公頃,用地北高南低呈“鉆石”形。原地形北部有高差7米的陡坡,南部為三塊零散的低凹的水面,如圖1。
二、“千層餅”分析下的合肥市廬陽公園設計實踐
(一)“千層餅”分析方法的引入
規劃設計的生態分析方法首先是研究某一場所生物物理及社會文化系統的方法,以解釋特定的土地利用類型在何處最適宜[2]。麥克哈格教授提出的“干層餅”分析方法包含三個部分:一是核心生物物理元素的場地調查與規劃地圖繪制:二是對生態人文信息的調查、分析與綜合:三是基于適宜性分析的“干層餅”分析[3]。廬陽公園景觀設計在對場地現狀條件中水體、地形、植被、土壤、氣候等生物物理因子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每一層次的景觀要素布局融入生態化和人文化的“干層餅”核,心理念,從自然生態設計和歷史文化表達的角度構建景觀形成體系,以解決功能、交通、景點布置等適宜性問題。在綠化覆蓋率達到75%的基礎上,方案設計對植被層、水體層、鋪裝層、道路層、景觀設施層等軟硬質景觀要素的分層景觀結構進行組織發現,最終的景觀形成是各層次景觀格局對現有生物物理要素的調查分析以及對生態文化要素的保護與利用,以滿足各類人群游覽、休憩、康養、娛樂、教育的使用需求,如圖2、3。從場地的適宜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場地設計中主次景點之間以虛實景觀軸線結合的方式構建景點布局框架,利用三個等級的道路進行串聯以形成景觀網絡,根據不同的活動性質分為三個功能區:北部為文化活動廣場區,以多種文化要素為載體,追尋徽州記憶;中部為景觀眺望區,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構建多種觀景設施;南部為濱水景觀帶,沿河設置遠水、近水、親水平臺,豐富景觀層次的同時滿足人的親水性,如圖4。
(二)人文景觀設計內容
1.地域文化
合肥,吉稱廬州、廬陽,以冰清玉潔的廣玉蘭為市樹。作為一座擁有2000年歷史沉淀的古城,這里曾經誕生過很多為官清正、名芳百世的著名人物,其中宋朝的包拯、明朝的周璽和元朝的余闕尊列為“廬陽三賢”。因此,為強調地域特征,方案設計中引入這兩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脈。從主入口布置的“廬陽三賢”文化墻到活動廣場的廣玉蘭雕塑,構成一條文化景觀軸,并以廣玉蘭作為中心雕塑置于視線交匯處以加強文化特色,樹陣廣場和兒童活動區分布兩側,在滿足不同人群游覽、休憩、玩耍需求的同時加強場所文化宣傳功能。
2.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中重要的景觀要素和文化表達載體,廬陽公園方案設計中主要有三處景觀空間采用了此類特征。一是活動廣場旁設置的特色景墻,提取了徽派建筑中的窗格文化,引發游人文化追憶的同時,又能夠利用漏景的傳統造園手法增強景觀流動性,如圖5。二是在觀景樓的設計中融入了馬頭墻經典造型的基本特征,樓體采用白色的木格柵圍合以簡化實體墻面,樓頂保留青瓦、飛檐等元素造型,結合竹木共同營造出粉墻黛瓦前一片綠韻的意境。三是提取了徽州建筑中天井元素的貫通、延伸的含義,經變化應用到北側的二層觀景樓中,在第二層打通了一小塊平臺,使一層的竹子得以生長延伸,增加了景觀的流動性和連通性,如圖6。
3.空間文化
公園次入口采用江南造園手法中常用的曲折通幽的空間變化方式,由多個大小空間錯落布置,利用假山石、竹林、青瓦等皖南村落景觀中的代表元素營造出婉約古樸的意境美。鋪裝采用徽州建筑中的青瓦元素,用廢棄的青瓦鋪地,既環保又能傳承文化記憶,入口右側轉角處便是一小型庭院空間,結合植物、石塊搭配營造出皖南村落庭院中的原真如畫的風格,如圖7。
(三)生態景觀設計內容
1.最大化保留原有地形
場地中部是地形變化集中的景觀眺望區,高差從東到西逐漸變陡,方案設計中為了緩和地形高差帶來的交通問題,并做到尊重原有場地,根據空間變化和功能需求,分別從東到西采用了架空走廊和臺階結合的觀景樓、觀景平臺以及“之”字形道路三種主要的高差處理方式,形成景觀眺望體系,以滿足交通可達性和完整性以及觀景的需求。其一,公園西側的斜坡最陡有300,采用的“之”字形道路通過放坡完成高差銜接;其二,在中部最高臺地處采用了最小干預原則,在原有場地上搭建觀景平臺,留出南部濱水景觀的寬闊景域,如圖8;其三,在東部緩坡上以室外臺階的形式連接南北活動區,并利用南北不同高度搭建觀景樓和空中走廊,滿足交通連貫的同時豐富了豎向設計,如圖9。
2.尊重自然過程
生態的景觀設計方法強調對生態因子等要素的調查與引導,注重在設計及規劃中對自然過程的深入認識與尊重。合肥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季盛行西北風,因此在廬陽公園項目實踐中,對場地自然風向分析的基礎上,對西南,東北方向的自然坡地采用保留利用方式,選擇鄉土植物進行自然式植被栽植達到防風固土、小氣候營造的作用,同時可通過植被形態、色彩等的變化,從橫向和豎向上豐富坡面景觀。此外,城市綠地、公園等綠色基礎設施是緩解雨洪壓力的重要部分,雨水徑流是自然水循環中人為干預性最高的部分,在尊重徑流過程的基礎上適當進行人工景觀建設是城市景觀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態觀的重要方法。在廬陽公園景觀形成中,強調了對雨水徑流過程中雨水滲透、滯留、凈化等環節的處理,大范圍采用了透水鋪裝、瀝青透水道路、植草溝、坡地截水溝、水生植物凈化等景觀形式參與到自然水循環的過程中,在滿足自然因子自身運行的同時形成景觀。
3.結合景觀形成的生態駁岸設計
廬陽公園的濱水景觀設計要融入整體的結構體系,水岸線的處理需要根據景觀功能、性質、風格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駁岸設計。但是“千層餅”分析下的駁岸設計強調遵循以生態為基礎、以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和景觀形成原則,因此方案中主要采用自然可滲透駁岸,在水陸過渡的自然地帶種植濕生、水生植物,構建既有自然調節功能又有抗洪強度的生態駁岸[4]。在南部的濱水景觀帶處理上,除了僅有兩處為了滿足游客的親水性和景觀觀賞需求搭建了親水平臺和水上木平臺而采用了直立式人工駁岸外,其他部分主要采用自然緩坡入水駁岸、局部拋石駁岸、杉木樁駁岸等自然型生態駁岸,總體比例占到了85%以上,并結合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的層次搭配,豐富水岸線景觀的同時還起到穩固土壤、凈化水質、減緩雨水沖刷和水土流失等生態作用,如圖10。
三、“千層餅”分析對城市公園景觀形成研究的啟示
(一)“干層餅”分析與城市公園景觀形成研究的關系梳理
將研究范疇集中于大尺度環境規劃的“千層餅”理念應用在小尺度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更應突出重點,強調如何在城市設計中尋求大自然的本真美和人文魅力。在對合肥廬陽公園進行場地生物物理元素和生態人文信息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場地適宜性和美學原則對其景觀形成的邏輯加以梳理,并以此類推總結出“干層餅”分析下的城市公園景觀形成研究框架,如圖11。
(二)城市公園景觀形成策略
1.尊重生態要素的自然循環
自然環境是形成區域整體面貌的主要部分,其中地形地貌、氣候條件、鄉土植物等是城市公園景觀形成中重要的生態要素。地形地貌構成的景觀基底是承載著人類生活痕跡的城市特色,與其他生態系統之間是相互供給的關系,因此要尊重其本來的自然元素并善于利用地形,而不僅是簡單粗暴的重塑,才能達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平衡和環境氛圍。在現代化的城市景觀中尊重自然要從順應生態因子間的循環流動開始,自然降雨經綠化、土壤滲濾、回歸水體、回用等環節,使出水水質更好,增加了回用水的安全性[5]。在自然能量流動的環節中融入人工化的景觀,提升美學價值、使用價值的同時也是減緩自然傷害的重要方法。
2.人文環境要素提取
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具備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人文歷史和精神形態已經成為區別地區差異的主要特征。城市公園是城市中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公共開放空間,是體現這一特征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城市公園景觀形成中解決人文環境的規劃與設計問題是產生公眾認同感的必要事項。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對文化元素的分析與提煉是一個“解碼”和“編碼”的過程[6]。對場地原有文化內涵以及大環境下的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社會脈絡等進行提取、歸納、總結,適當地突出某些主導因子或重組和調整,有目的的去創造視覺景觀聯系和精神聯想,增強場地歷史文化感。
3.適應場地和環境
因為有了對自然生態的尊重和對歷史人文的傳承才更能促進適應場地與環境的城市公園景觀的形成。城市公園是滿足公眾生活游樂、社會交往、康養休憩的場所,融入了自然和文化的景觀環境設計在做到了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考慮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體現了人性化設計,完善了適應并適用于場地的城市公園景觀形成研究。
結語
城市公園作為尊重自然、改善生態、修養身心的城市環境空間,其景觀營造體現了城市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現如今已經在當代城市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生態規劃中的“千層餅”理念運用在小尺度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將更有利于促進城市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本文基于“千層餅”生態分析方法對合肥廬陽公園的生態人文信息進行梳理以形成景觀,并提出了“干層餅”分析下的城市公園景觀形成研究框架,為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與形成提供參考,以營造出兼具自然溫度和人文情懷的城市公園景觀,從而更適用于場地和環境并帶動經濟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勇中國西北地區生態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人文性[J]城市發展研究,2014,21 (06):9-12
[2](美)弗雷德里克嘶坦納著周年興,李小凌,俞孔堅譯生命的景觀:景觀規劃的生態學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iO
[3](美)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著芮經緯譯.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125-141
[4]商侃侃,張國威上海辰山植物園生態駁岸的水生植被構建與應用[J]園林,2017 (iO):20_23
[5]張瑾,呂偉婭模擬自然循環的生態水環境設計與實施初探[J]江蘇建筑,2012 (02):104-106+112
[6]譚俊杰,楊雪梅淺析城市景觀設計中文化元素的運用[J]設計,2014 (06):5960
[7]魏薇基于民俗文化的城郊游憩景觀設計研究[J] 設計,2016,29 (15):4041
[8]姚方,曲晶固安市民中心景觀設計探討[J]設計, 2016,29 (1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