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盛
甘肅省古浪縣水土保持工作站,甘肅 古浪 733100
古浪縣南部山區,東鄰景泰縣,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西接涼州區,北靠古浪平原綠洲350區,屬祁連山東延支脈。整個區域最南部為高山地,中北部海拔為低山丘陵內整區,東西長88km,南北寬25km。山區面積1 760km2,約占全縣總面積5 287km的1/3屬寒冷半干旱的高山地,年降水量350~400mm,除一些天然林區外,流失面積僅達1 025km2,海拔在2 500m以上的梁峁坡以面蝕為主,1 900-2 500m地區的溝谷以滑塌、重力侵蝕為主,特別是雨水較集中的秋季,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自然生態存在和維系的根本。南部山區作為古浪縣的水源涵養地,屬于生態保護的重點地區,因此生態環境的治理已勢在必行。
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的基礎和支撐,但該縣南部山區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是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因素,所以古浪縣提出了“南護水源,中調結構,北治風沙”的治理思路。通過近多年的治理和精準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的實施,該縣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生態文明建設仍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
“十二五”以來,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政策機遇、“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動,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全縣“一號工程”,啟動實施生態移民暨扶貧開發黃花灘項目,建成黃花灘生態移民項目水利骨干工程,開工建設9個移民點,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對居住在南部高深山區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收縮聚居。到“十三五”,已建成11個移民點和1個小城鎮,對新堡、干城、橫梁3個鄉進行整鄉整村易地搬遷至新建移民區。同時,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加大移民力度,南部山區累計移民17 400戶7.8萬人。2016年,對南部山區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對已搬遷地的耕地全部退耕還林,政府提供苗木,土地承包戶種植,成活率達標后,分3年給予土地承包戶每畝1 200元的生態補償。通過易地搬遷和退耕還林還草生態補償的實施,減少了農民對生態環境人為的破壞,妥善處理了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關系,提高了南部山區生態自我修復水平,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為有效保護和恢復草原植被,改善縣域生態環境,全縣290.82萬畝天然草原全部劃定為禁牧區域,實行全面禁牧封育政策。根據《武威市草原禁牧封育工作實施方案》和市政府落實“五禁”政策規定的有關精神,縣上及時召開了落實“五禁”工作會議,制定了《古浪縣禁牧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和《古浪縣人民政府關于在全縣范圍內嚴格實行禁止開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亂采濫伐的實施意見》,發布了《古浪縣人民政府關于在全縣范圍內嚴格實行禁止開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亂采濫代的公告》和《古浪縣人民政府關于在全縣范圍內嚴格落實禁牧封育措施的的通告》,2014年8月又發布了《古浪縣人民政府關于在全縣范圍內嚴格落實禁牧措施的通告》。
禁牧防火制度全面落實,植被得到有效恢復。因為大力禁牧工作的落實,植被恢復較快,每到冬春季節,枯草比較茂密,容易著火。由于當地風俗習慣每到農歷十月初一、春節和清明節前后都要上墳祭祖燒紙錢,近兩年山火時有發生。鑒于此,2018年10月,縣政府及時召開全縣禁牧防火工作推進會議,安排部署禁牧防火工作。縣政府與各鄉鎮簽訂了《禁牧責任書》,村委會與農戶簽訂了《遵守禁牧規定承諾書》。同時加大執法宣傳,山區各鄉鎮出動宣傳或巡查車100多臺(次),張貼和散發宣傳材料20 000多份,懸掛橫幅36條(幅)。
進一步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嚴懲重罰,對造成嚴重后果的人依法追究責任,真正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根據《古浪縣禁牧、禁止野外放火工作監督管理和責任追究辦法》要求,縣督查辦、森林公安局和水保站聯合執法,采取明查、暗訪相結合方式,重點對山區7個鄉鎮的禁牧工作開展監督檢查,加大禁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在禁牧區放牧和偷牧行為。
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加大設施農牧業建設投入,轉變畜牧業經營模式,由散養變為舍飼圈養。通過補助政策的落實和設施農牧業的推進,農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轉變,生態保護的意識明顯增強,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逐步改變,由粗放管理向設施集約管理轉變,農業經濟發展由草原畜牧業向設施畜牧業、生態畜牧業轉變,放牧變成了自覺禁牧,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修復。
農業部門通過各自渠道爭取資金,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水利部門爭取小流域治理項目,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和圍欄封禁對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小流域進行治理。農牧部門爭取退牧還草圍欄工程項目,對南部山區退耕還林地、撂荒地逐步全面封禁。林業部門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和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以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水涵林營造為重點,加快生態修復力度。在實施生態移民的林緣周邊地區撂荒地、河灘地和林緣區營造以檸條、山楊為主的水源涵養林,營造水源涵養林10萬畝。對天然林林緣區疏林地、殘敗灌木林地和灌草地實施封山育林60萬畝,通過人工播種、植苗造林等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措施,提高區域林草植被。經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南部山區林草植被覆蓋度達到45%以上。
在過去的很多年,我們都是一味地跑項目,工程項目完工驗收后,后期由于缺乏管護資金,疏于管理,導致工程建設項目遭到人為或自然災害毀損,不能及時修復。諸如最常見的破壞封禁圍欄進行偷牧,既破環了工程設施,又毀壞了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發展績效評價不全面、責任落實不到位、損害責任追究缺失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背后,往往都存在一些部門、鄉鎮環保意識不強、履職不到位和執法監督作用發揮不好的問題。
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和生態屏障行動目標管理制,層層簽定責任書,嚴格執行生態建設及管理檢查驗收制度、通報制度、評比獎勵制度和質量監管責任制,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和技術監督體系,認真做好年度檢查、中期評估和終期驗收工作,確保林業建設順利實施。
建立工程管理技術承包責任制,健全技術服務網絡,強化技術指導、服務咨詢和農民培訓,按照“千人萬畝”農業科技人才培訓工程計劃,打造強有力的林業技術服務隊伍,培養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林農。大力推廣林木良種繁育技術、旱作造林技術、經濟林豐產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不斷提高林業生產的科技含量,為生態屏障行動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林農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使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對沙區及治沙生態林承包經營,撬動各種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投入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開發,推動群眾性治沙和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讓更多的涉林企業、林場職工參與林業生產經營。培育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中介組織,挖掘林業的經濟功能,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嫁接企業、借力發展,實現生態經濟的雙贏。
堅持“三分造、七分管”的營林方針,落實經營主體的管護責任,建立健全林木管護巡查、考核、評價制度和重大責任事故追究制度,加強對林木的撫育管護,堅決杜絕重栽輕管和只講數量、不求質量的現象發生。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等林業法律法規,依法保護林地、林木資源,嚴格執行《古浪縣人民政府關于做好禁牧工作的實施意見》,堅決制止在禁牧區進行撒野放牧等破壞植被的違法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