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冰
《2017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①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現有吸毒人員255.3萬名,35歲以下的占比超五成。近年演藝圈屢屢爆出藝人涉毒,其中2014年涉毒藝人“井噴”增長,被網友戲稱為“監獄風云”,對此北京演出行業協會和各大演出公司簽訂了《北京市演藝界禁毒承諾書》,廣電總局2014年9月下發涉及“封殺劣跡藝人”的《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加強有關廣播電視節目、影視劇和網絡視聽節目制作傳播管理的通知》,故而,本文將研究樣本的選取時間確定為2014年至2018年——距今銜接度較高的五年。
藝人涉毒會引發青少年模仿、脆弱價值觀崩塌等負面現象,官方媒體(尤其青少年聚集的網絡平臺)對藝人涉毒報道的呈現方式頗為重要。文章通過新華網(www.xinhuanet.com)內部檢索,以關鍵詞方式進行檢索,獲得有效樣本128篇,涉及陳羽凡等17位藝人②,涵蓋編劇、歌手、演員等多個行當。研究進行類目建構后所有變量的信度均已達標。文章將對樣本進行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
53.1%的文章是注重時效性的消息,30.5%的報道是通訊,二者多聚焦于藝人涉毒事件的本身(包括警方通報、實施抓捕、庭審現場等信息),無延展性敘述,注重發揮媒介基本告知作用,例如《民謠歌手宋冬野涉毒被抓警方查其所經營酒吧》是宋冬野被捕過程的細節描寫。此外對涉毒追根溯源的深度報道占8.6%,評論占5.5%,另有訪談等其他文章。
中立性標題占76.6%,多為消息類報道。18.8%的報道標題上有正向引導性,例如《吸毒不時尚,請“以我為戒”——透視“明星涉毒”》等。相反諸如《毛寧吸毒陳明力挺盤點娛樂圈中“靈魂伴侶”》中闡述了毛寧涉毒獲釋后圈內友人陳明“不離不棄”的態度,標題帶有支持吸毒的嫌疑。
報道素材的選擇上,分為信源、插圖、毒品類型、涉毒原因、青少年規勸五個維度考察。
無信源占比53.1%,多為涉毒后續報道,默認藝人涉毒已眾所周知。29.7%來源于公檢法部門,7%轉載自媒體同行。另有部分來源模糊,例如“據悉”“網傳”“消息人士稱”“有名為‘8爪魚’的微信公眾號曝料”等字樣。
42.2%的文章無圖,插有藝人寫真或抓拍“帥照”的占比30.5%,藝人被捕或庭審時的疲態實況占比18.8%,另有網絡文案截圖。
多數報道將事件提示為普義的“涉毒”,54.1%無具體的毒品類型,其他報道多為甲基苯丙胺(冰毒)和大麻兩類(分別占比24.3%和6.1%),少數涉及到硝甲西泮、搖頭丸等毒品。審理李代沫容留他人吸毒案的萬兵法官將藝人涉毒原因歸為四類:緩解壓力型、精神空虛型、尋找靈感型、交際需要型③,84.4%的報道不涉及藝人涉毒歸因,此外藝人多自稱因交際等單方面需求沾染毒品(交際需要3.1%、緩解壓力2.3%、精神空虛1.6%、尋找靈感0.8%),另有業界專家、學者將涉毒歸咎于多因素產生的惡果(占比7.8%),因此在報道中,違法犯罪類型往往呈現出個人吸毒、容留他人吸毒、非法持有毒品等數罪兼備的形態。當某藝人涉毒發酵后,媒體慣于引出涉毒藝人“前輩”進行綜述。
研究報道從主題框架方面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四種:
第一,基本告知。即前文中提到的大比例消息類或通訊類報道。
第二,涉毒后續。例如《演員張林容留他人吸毒獲刑,稱出獄后拍禁毒廣告》一文描述藝人出獄后的生活。
第三,花邊軼事。通過藝人涉毒延伸出一系列花邊新聞,帶有娛樂化傾向。
第四,事件評述。例如《吸毒不時尚,請“以我為戒”——透視“明星涉毒”》一文通過相關專家的評價傳遞正向價值觀,該類報道類似于恩特曼對美國主流媒體進行框架分析時闡述的“引申泛化”的維度。
“失范”一詞由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研究社會分工時提出④,“失范”在傳播學視域下更多表現為大眾傳媒職能的缺席和新聞倫理的失衡。
復旦教授李良榮將新聞的娛樂化界定為對于犯罪新聞、名人風流軼事、兩性糾葛等內容的報道,認為“新聞節目本身的娛樂性內容越來越多,嚴肅新聞也竭力用娛樂性來包裝”⑤。在樣本當中,使用“帥照”作插圖的比例遠高于庭審現場等藝人的疲態實況;內容上不乏有關藝人風流軼事的內容,或由藝人涉毒提及多位藝人姓名,呈現出同質化娛樂化的傾向,且信源“良莠不齊”。藝人涉毒報道愈來愈呈現出“標簽式傳播”的態勢,即媒介為涉毒藝人貼上負面標簽,通過其涉毒衍生一系列丑聞。圍繞藝人曾經的丑聞、好友親朋表態、藝人入獄與公開道歉、復出首秀或現狀等一系列議題建構的擬態環境是一種病態的循環,其導致受眾對意義的解碼偏離事件本身,正面評論報道面對娛樂化新聞亦“黯然失色”。

如前文所言,樣本中消息與通訊體裁占比83.6%,雖在把握時效性、準確性等專業維度上已然達標,但作為官方媒體僅從傳者角度出發尚且不足,多數報道忽視了受傳者(尤其是青少年)這一側面。在文本內容中,涉及規勸青少年的僅占比19.5%,且文內多為極言吸毒的危害和勸服青少年的告誡性內容,卻忽視了青少年粉絲群體價值觀的維系與重構,甚至有文章帶有反向性質,除上文提到的毛寧涉毒報道的反向標題,有5篇文章存在吸毒的細節性描述,較為典型的是《演員張林容留他人吸毒獲刑,稱出獄后拍禁毒廣告》一文有諸如“用酒精燈放在錫紙下面烤,并用冰壺吸食烤出來的煙”等細節描述,雖生動還原當時情境,但存在“教學吸毒”的誘導傾向。
基于上文對于文本框架的分類,在“引申泛化”的報道中會涉及法律科普內容,其他三類框架仍欠缺普法意義。樣本中無具體違法犯罪類型的占比高達25.0%,另84.4%的文本沒有藝人涉毒的歸因。基于此比例,受眾會對藝人涉毒產生一個“模糊”的概念和邏輯,在藝人涉毒前因和法律層面上呈淺表化認知,最終使勸服傳播中對受眾的警鐘效果大打折扣。
美國學者賴特把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總結為環境監視、解釋與規定、社會化功能、提供娛樂四種,誠然大眾傳媒擁有娛樂性職能,但需在社會屬性中謀求平衡。花邊、炒作等娛樂新聞將涉毒引入“他向議題”,而從“使用與滿足”的維度來看,受眾易沉浸于娛樂性的媒介接觸和內容提示,從而對此事形成自我的固有的媒介印象,在下一次媒介接觸中傾向于選擇心中既有的議題方向,最終分散對于“涉毒”的聚焦,弱化對青少年的正面引導意義,最終在新聞生產與分發領域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現象。因此,對于藝人涉毒事件在新聞選題上要注重社會性,適當增加評論、深度報道等類型的文章,從根本上歸因藝人涉毒事件,剖析涉毒弊害。
由于青少年粉絲群體尚未形成成熟的價值觀,極易模仿或支持偶像涉毒,甚至價值觀錯亂,作為官方媒體需對其給予人文關懷,對此可適度發揮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傾向于認為大眾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說服性信息或宣傳以及負面信息)對‘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響,然而會對‘他’人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針對藝人涉毒報道中對青少年的正向引導,可觸發家長、校方、其他媒介等對于青少年進行二度勸服傳播。
《歌手尹相杰因涉毒“二進宮”官方統計北京實際吸毒者已近15萬》一文通過引用多方觀點和數據深度闡釋吸毒危害,勸服性較強。藝人涉毒報道本身“自帶流量”,且受眾中青少年比例提升,基于此情境進行普法宣傳或有良效。官方媒體不同于其他媒體,不應僅拘泥于注重時效性的短消息,還要對案件的違法類型、量刑情況、相關法律法規等進行說明,強化和豐富文本的呈現方式,此外要試圖建立與青少年“共通的語義空間”,力求勸服文本更為精確,正如韋特的研究發現一樣:“如果威脅性信息除了激起受傳者恐懼之外,還能夠提供某些有用的行動,減少或消除這種威脅,那么恐懼訴求的效果更大”,從而借此達到涉毒者的警醒作用、第三方介入勸服的“喚醒”效果以及青少年的規勸意義。
學界對于(藝人)涉毒報道的內容分析有很多,但有關新華網等官方媒體的分析較少。我們能夠看到新華網在報道藝人涉毒上,有著客觀、時效等專業性,可是官方媒體同樣承擔著普法、規勸青少年等社會責任與義務,也正因此經分析后發現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間。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和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面對藝人涉毒大眾媒介或會暴露出更多的問題,但同樣破題路徑將不斷被豐富完善,對于青少年粉絲群體還需加以正向且精準的引導。
注釋:
①2017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EB/OL].
https://mp.weixin.qq.com/s/T6KoqCBGq0oMT7jMD YEZ9g.
②17位藝人名單:邊策、陳羽凡、房祖名、傅藝偉、高虎、柯震東、李代沫、毛寧、寧財神、宋冬野、王學兵、尹相杰、張林、張默、張耀揚、張元、周立波.
③毛立軍.明星涉毒的四種類型 [N].人民政協報,2014-07-01(012).
④[法]埃米爾·迪爾凱姆.社會分工論[M].渠東 譯.北京:三聯書,2000:328.
⑤李良榮.娛樂化本土化——美國新聞傳媒的兩大潮流[J].新聞記者,2000(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