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鵬 李環環(.安徽省科學技術廳 .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近年來,安徽將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合蕪蚌示范區)作為全省“四個一”創新主平臺之一,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探索創新驅動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新機制,合蕪蚌示范區取得新的重大進展。2018年,合蕪蚌示范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5%和11.4%,占全省的49.7%和50.5%;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279.85億元,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232.53億元,分別占全省的58%和65.6%;截至2018年12月底,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7929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5.2件,高出全省15.37件。合肥、蕪湖、蚌埠高新區綜合排名分別居全國第8、42和44位。

一是根據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部署,逐條梳理細化成76項創新改革任務,在擴大高校院所創新自主權、創新人才管理、財稅政策管理、科技金融創新等領域,已完成71項。國家授權的16項改革任務,已完成12項。二是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在項目建設方面,首次探索將大科學裝置設施主體工程和配套園區工程分別由國家和省里審批,審批時間將縮短一半;在科學研究方面,積極探索地方政府參與國家基礎創新平臺建設、參與基礎研究的有效模式,在有限的財力中設立大額度專項資金,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平臺建設和重點科學研究;在人才激勵方面,出臺新時代江淮英才計劃政策,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探索建立首席科學家制度,允許省市財政支持項目建設資金5%的比例用于人才培養引進。三是深化省屬高校院所創新改革,修訂人才分類評價標準,對從事工程技術研發、生產且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八免”政策,不受學歷、論文數量、職稱等限制,破格認定高級專業技術人員600多名;在安徽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等8所省屬高校院所探索技術類無形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試點,簡化科技成果等技術類無形國有資產計量、使用、處置管理流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宏觀政策與國有資產管理配套政策的有機銜接。
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79項、經費約3.8億元,凝練支持新型顯示、集成電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省級科技重大專項92個、經費1.2億元。在科技項目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大首次實現18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再次刷新世界紀錄;“合肥光源”攻克恒流運行關鍵技術;安徽農業大學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中國種茶樹全基因組密碼;中國科大發現高效碳納米材料合成方法;中科院強磁場中心在實空間首次觀測到磁浮子;中科院固體所合成超高含能材料金屬氮;中科院等離子體所自主研發極向場電源變流系統發運法國;中科院智能所在腫瘤細胞檢測及精準手術導航方面研究取得突破。

在電子信息領域,中國電科38所自主研發出“魂芯二號A”信號處理芯片,單核性能超過國際同類芯片性能;蚌埠玻璃院研發的0.12毫米世界最薄的電子觸控玻璃成功下線;長鑫公司研制的存儲(DRAM)芯片首次正式投片。在高端裝備領域,馬鋼公司研制出時速320公里高速車輪出口海外;應流集團研制的航空發動機用單晶葉片打破國外壟斷;奇瑞公司研發出無人駕駛智能汽車投入實驗。在生物技術領域,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針對急性白血病開發的Ⅰ類創新靶向藥物向國家申報臨床試驗;天麥生物外源性胰島素獲國家注冊批件和GMP證書。個,累計引進創業團隊61個,簽訂技術合同金額4636萬元,孵化企業65家。二是積極引進大院大所創新資源,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其中,北航合肥創新研究院已組建完成量子精密測量、微納科學與技術等10個研究中心,通航產業技術研究院與軍民融合研究院等2個分研究院,形成39人屬地化科研團隊。
一是按照“多元化投資、市場化運行、研發產業化、管理現代化”方式,共有17家單位被首批認定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其中,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設聯合實驗室52家,累計匯聚創新人才602人,簽訂技術合同金額1.74億元,孵化企業233家;合工大智能院已組建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平臺19個,累計引進創新團隊60多個,簽訂技術合同金額4456.1萬元,孵化企業68家;中科院合肥創新院已組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3
圍繞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機器人等一批重大新興產業基地,扎實推進太赫茲芯片、精準醫療等一批重大新興產業工程,組織實施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智能汽車、石墨烯等一批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加快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科學技術普及等科技服務新興業態,廣泛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創新生產服務模式,積極發展平臺經濟、分享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18年1—11月,合蕪蚌示范區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6.3%,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50.3%,對合蕪蚌三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貢獻率達48.8%。
一是開發科技金融產品,持續打造青創資金、創新貸等特色拳頭產品。2018年以來,合肥高新區科技金融產品支持雙創企業266家次,支持規模8.2億元;引導鼓勵銀行、擔保、基金等金融機構開展投貸聯動試點工作,累計支持區內57家雙創企業融資6.7億元;積極創新擔保業務模式,“投保聯動”為25戶引進投資機構的園區雙創企業提供貸款擔保1.4億元。二是打造股權投資基金集聚區,借力政府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政府參控股基金增至23支,基金總規模達530億元,2018年以來新增投資雙創項目44個;打造省級股權投資基金體系,成功引進20億元的省級種子投資基金、40億元的安華創新風險投資基金、60億元的安元創新風險投資基金、300億元的省“三重一創”產業發展基金、200億元的省中小企(專精特新)發展基金等,加快發起組建規模50億元的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金。三是構建金融基金產業生態系統,圍繞金融基金生態圈建設,大力引進金融、類金融、中介服務機構,截至2018年底已集聚各類金融、類金融機構100多家,中介服務機構60余家。
滬蘇浙皖共同制訂了《長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2018年度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工作計劃》,明確了構建長三角創新創業生態建設實踐區、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推進長三角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深化長三角科技聯合攻關、提升長三角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優化長三角創新創業環境、推動長三角科技合作交流七大項工作任務。四省共同簽訂了《長三角地區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戰略合作協議》,成功舉辦了“首屆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安徽賽區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