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華東(濉溪縣環境保護監測站)
2018年,濉溪縣環境監測站根據《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礦普查監測技術規定》,在淮北市輻射站指導下開展了伴生礦放射性初步監測工作。初步掌握了境內地表放射性本底現狀,并建立了輻射性本底信息數據庫,同時也對初次監測結果進行了評估。
濉溪縣位于安徽省北部,隸屬淮北市,礦產資源豐富,以煤炭和鐵資源為主,截至2016年末已查明煤炭資源儲量60億噸、鐵1億噸、銅13.59萬噸、金17.3噸、銀112.65噸。現有開采利用的煤炭礦山14座,鐵礦山5座,礦區面積達500多平方千米,年產原煤2800多萬噸,鐵礦石100多萬噸,產生煤矸石和鐵礦尾礦265多萬噸,有煤矸石燒結磚廠56家。近年來礦山企業加大了環境治理,增加了資金和工程投入,礦山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通過對礦山矸石的利用,對采礦產生的塌陷區水體的治理,復墾了土地復種和水體養殖,改善了礦區人居生活環境。但煤炭、煤矸石、鐵礦石、尾礦均含有一定量的伴生放射性礦物,經過遷移轉化到大氣、水體、土壤中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為貫徹落實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濉溪縣環保局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礦區地表、煤礦矸石山、鐵礦礦石尾砂、煤矸石燒結磚廠矸石堆放射性監測工作。
濉溪縣環境本底和煤矸石放射性監測工作開展以來,現場γ輻射劑量率監測使用的是FHZ672E-10儀器測量,為國家規定的計量儀器,標定檢驗均在國家法定的有效期內。
進入現場前詳細檢查設備,進入現場后建立參照比對測量點。對于監測點位,在現場設定的標志或對確定點位的特征物拍照備案,確保點位的可復測性。帶有檢驗源的儀表應該在使用前用檢驗源檢驗儀器的工作效率,對效率變化大于15%的儀器應予以校準。使用的儀器要定期在穩定輻射場內檢查可靠性,或者通過與新檢定的設備進行比對來檢查儀器的可靠性。
投入使用的儀器在監測工作期間均應進行檢定和確認有效,完成一次宇宙射線的測定,確保儀器工作狀況正常,在每次工作的開始和結束要對參照點進行不少于10次的測量,以判斷儀器是否有測量偏差。進入測量狀態后,每個測量點位讀數穩定后記錄5次數據,統計測量點的平均值和測量標準差。對大型煤矸石山和矸石堆場進行巡測,以判斷周圍是否有異常,異常時加密測量。選取有代表性的測點,避開陰雨天氣測量監測。
根據監測設計,初期監測時間為6個月,計劃在濉溪縣境內監測地表點位52個,監測煤礦矸石山13個,監測鐵礦山4家,監測煤矸石燒結磚廠矸石堆56個。對地表γ劑量率監測、煤礦矸石山γ劑量率監測、鐵礦礦石尾砂γ劑量率監測、煤矸石燒結磚廠矸石堆監測分四類實施。
檢測境內礦區地表γ劑量率監測點位52個,獲得有效數據52個,其中最大值為109nGy/h,最小值為74nGy/h,平均值為 92nGy/h(9.2×10-8Gy/h),標準差6.61nGy/h。數據已存入濉溪縣環境保護監測站數據庫,監測表從略。
煤礦矸石山γ劑量率監測結果見表1,從監測結果看,濉溪縣境內煤礦矸石山γ劑量率最大值為141nGy/h,最小值為116nGy/h,計算得到平均值為126nGy/h(12.6×10-8Gy/h),標準差 9.30nGy/h。
鐵礦礦石尾砂γ劑量率監測結果見表2,監測結果顯示,濉溪縣境內鐵礦礦石尾砂γ劑量率最大值為65nGy/h,最小值為36nGy/h,計算得到平均值為53nGy/h(5.3×10-8Gy/h),標準差 9.69nGy/h。

表1 濉溪縣境內煤礦矸石山γ劑量率監測表(單位:nGy/h)

表2 濉溪縣境內鐵礦礦石尾砂γ劑量率監測表(單位:nGy/h)
濉溪縣境內共監測煤矸石燒結磚廠矸石堆56個,獲得有效性數據56個,γ劑量率最大值為149nGy/h,最小值為 86nGy/h,平均 122nGy/h(12.2×10-8Gy/h),標準差10.06nGy/h。數據已存入濉溪縣環境保護監測站數據庫,監測表從略。
初次監測按設計計劃監測地表點位52個,獲得有效數據52個;監測煤礦矸石山13個,獲得有效數據13個;監測鐵礦4家,獲得有效數據7個;監測煤矸石燒結磚廠矸石堆56個,獲得有效數據56個。
監測評估依照了以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1]中的職業照射劑量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當量不應超過20mSv/a、公眾照射劑量限值年有效劑量當量不超過2.3mSv/a;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廢物管理標準》(GB14500-2002)[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地表γ輻射劑量率測定規范》(GBT 14583-1993)[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礦普查監測技術規定》(國污普[2018]1號)[4]。
監測礦區地表本底點52個,獲得有效數據52個,γ劑量率最大值為 10.9×10-8Gy/h,最小值為 7.4×10-8Gy/h,平均值為 9.2×10-8Gy/h,標準差 6.61nGy/h。根據放射性廢物管理標準,空氣γ吸收劑量率小于17.4×10-8Gy/h為安全標準[1],礦區居民生活環境安全。
礦區居民暴露環境γ輻射照射的劑量當量估算采用《環境地表γ輻射劑量率測定規范》[3]計算公式:
計算室外環境γ輻射對居民產生的影響,以γ劑量率最大值10.9×10-8Gy/h、0.7Sv/Gy、1752h/a代入公式,得出最大有效劑量當量為0.134mSv/a。本次未對居室內的環境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進行監測,引用文獻數據11.9×10-8Gy/h[5],將 11.9×10-8Gy/h、0.7Sv/Gy、7008h/a 代入公式,得出有效劑量當量為0.584mSv/a。則室內外之和最大值為0.718mSv/a,小于公眾照射劑量年有效劑量當量2.3mSv/a的限值,說明濉溪縣境內礦區居民居住不會受到γ射線輻射環境影響。
室外從事煤矸石相關人員年有效γ公眾照射以劑量當量最大值 14.1×10-8Gy/h、0.7Sv/Gy、1752h/a代入公式,得出0.173mSv/a。室內值采用上節計算結果0.584mSv/a,則室內外之和最大值為0.757mSv/a,小于公眾照射年有效劑量當量2.3mSv/a的限值,也小于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當量不應超過20mSv/a的限值,不會影響從事煤矸石相關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
監測鐵礦山得到的鐵礦石、尾砂γ劑量率最大值為6.5×10-8Gy/h,遠小于煤礦矸石山最大值14.1×10-8Gy/h,所以從事鐵礦及相關作業人員身體健康是有保障的。
濉溪縣境內監測煤矸石燒結磚廠矸石堆的γ劑量率最大值為 139nGy/h(13.9×10-8Gy/h),與境內煤礦矸石山γ劑量率最大值為141nGy/h比較接近,從對煤礦矸石山監測結果評估可知:從事煤矸石燒結磚的相關作業人員身體健康不會受到影響。
監測濉溪縣境內礦區居住地表本底γ射線輻射劑量率最大值10.9×10-8Gy/h,不會影響居民居住環境;境內煤礦矸石、鐵礦尾砂γ劑量率最大值為14.1×10-8Gy/h,在安全范圍內;煤礦、鐵礦和煤矸石燒結磚等相關作業人員最大年有效劑量當量0.757mSv/a低于2.3mSv/a的限值,也遠低于職業照射劑量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當量不應超過20mSv/a的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