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茂軍 胡功杰(安徽省經濟研究院)

深化合滬科技創新合作,是順應科技創新合作時代趨勢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技術改變了科技創新進程和模式,越來越多的重大科技問題和挑戰需要全球尤其是創新城市之間積極聯手、共同應對,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成為大勢所趨。
深化合滬科技創新合作,是落實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國家從戰略定位上賦予合肥、上海兩地在全國科技創新格局中的尖端定位與策源功能,對避免“孤島式”創新、提升科技創新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深化合滬科技創新合作,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途徑。當前,長三角城市群正處在轉型升級、創新發展關鍵階段,作為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上海和合肥,有必要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合作,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知識創新以基礎科學研究為重點。合肥和上海兩地擁有眾多具備基礎科學研究能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具有對接合作空間。一是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合作。針對兩地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的優勢學科建設任務,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部署的基礎研究領域,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上,共同推進基礎研究合作,為科技創新提供源頭供給。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復旦大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數學建設任務,結合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應用數學、同濟大學國家重點學科基礎數學等優勢,合作開展數學領域基礎研究。鼓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物理學與復旦大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物理學、東華大學國家級特色專業應用物理學開展合作。二是推動科技前沿領域合作。面向國際科學研究發展前沿領域以及未來可能產生變革性技術的基礎科學,鼓勵兩地重點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加強部署量子信息技術、磁約束核聚變能等前沿領域的超前探索。發揮合肥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和上海市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等頂級大科學裝置優勢,推動開放合作。整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在量子信息領域的優勢力量,共同組織和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科技工程。
當前,合肥加快傳統產業升級,上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應不斷促進兩地產業互補發展。一是優勢嫁接,提高產業水平。針對兩地均有布局的產業,合肥應聚焦上海在機器人、導航、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等產業領域的優勢,找準發展差距,積極嫁接上海領先技術,采取并購、技術轉讓、共同研發等多種形式,提升相關產業發展水平。二是承接轉化,激活技術轉移。針對上海發展較好的、合肥尚未發展的產業,全面做好產業承接轉化,發掘合肥產業發展潛能。在智能電網、都市農業、移動醫療等領域,優化合肥科技成果轉化環境,承接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成果轉化。三是共抓機遇,開拓新興產業。針對兩地目前均未發展的產業,共搶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做好對顛覆性技術替代傳統產業拐點的預判,及時布局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研發。推動增材制造、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技術的發展,加快發展燃料電池等新一代能源技術。
圍繞園區主導產業發展、科創平臺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兩地重點園區平臺實現合作對接。一是重點科技園區對接。上海科技園區走“一區多園”的道路,形成以“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體的格局。當前,有必要引導合肥高新區、合肥經開區等重點園區以上海相應的科技創新園區為標桿,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明確對接合作方向,運用多樣化合作方式,對接重點科技園區的發展。二是科技創新平臺合作。隨著上海科技創新發展水平提升,企業技術中心向外擴張意愿強烈。合肥具備吸納企業技術中心轉移的良好基礎,兩地應就企業技術中心轉移擴張開展合作,同時扎實推進一批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并在平臺建設運營機制上做好對接。
一是加快科技創新合作制度設計。落實安徽省委書記、省長赴上海考察簽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做好合滬科技創新合作省級層面對接,確定責任領導及專門工作班子,負責正式協議商談、簽署。借鑒滬嘉杭國際創新走廊模式,在合肥上海科技創新合作行政層級上求“公約數”,由合肥與張江高新區、楊浦區建立聯系機制,承擔具體事宜。
二是支持科學中心對接互動協同。建議與上海就合力推動支持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對接、互動、協同訂立專門協議,支持兩大中心創新要素的流動、創新活動的互動和建設過程的協同,形成兩地聯動互通機制,放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引領帶動、輻射外溢效應,加快打造全國創新要素最為集聚、創新活動最為活躍的增長極。
三是啟動新型飛地型科技產業園建設。2017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優勢互補、園區共建、利益共享的“飛地經濟”合作模式,鼓勵上海、江蘇、浙江到長江中上游地區共建產業園區。建議開展新型飛地型科技產業園建設,突出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集成,實現兩地創新要素的深度對接。
四是彌補科技創新政策支持短板。目前合肥科技創新支持政策與上海仍有較多落差,特別是在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建設、技術轉移交易、人才柔性流動、人才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建議確定有關部門,以上海為對標參照系,梳理已有的科技創新支持政策,加快補齊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