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旵生(中共桐城市委辦公室)

近年來,桐城市將推進與央企合作作為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不斷修訂完善企業扶持政策,為央企入駐桐城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與中建材集團、中核集團、中車集團、中青旅等18家央企簽訂合作項目達20個,總投資達221億元,資金已到位73億元,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家央企合作示范基地。
一是培育支柱產業。以智能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和汽車部件等新興產業為重點,以提高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目標,突出重點領域,凸顯地方特色,加強技術集成,不斷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體系,實現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全市現有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65家,目前已有7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與央企展開合作,簽約項目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一半以上。
二是搭建合作平臺。每季度安排一次與央企重點對接活動、舉辦一次項目集中開工儀式,營造合作發展的濃厚氛圍,讓抓發展、抓項目成為全市上下廣泛共識。中建材浚鑫科技電池及雙玻組件、華威環保家具等31個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達56億元;晨訊智能機器人項目、鑫美芝液晶顯示模組項目相繼投產。央企合作和軍民融合項目、總投資達10億元的安徽中核桐源科技有限公司穩定同位素藥物產業基地項目正式落戶桐城,該項目由中核集團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和桐城市養慧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其中一期項目投資3.1億元,占地100畝,建設周期3年,一期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超億元。
三是強化品牌建設。通過加強品牌建設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鴻潤集團是該市一家民營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中國知名出口品牌”等榮譽,在羽絨被行業品牌影響力較大,但企業經營一度出現困難,鴻潤集團獲中青旅實業公司注資控股,注資5.8億元,新建廠房1.2萬平方米,更新了90%現有設備。鴻潤集團與中青旅成功合作后,企業主營收入大幅增長,2018年企業上繳稅收達6000萬元,預計2019年上繳稅收可超億元,鴻潤集團已經位居“中國羽絨被10強品牌”商家第1位。與央企合作的放大效應,極大提升了桐城在全省縣域工業經濟中的位置。
一是發揮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在產業、資源、市場、區位和環境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嫁接央企的品牌、技術、人才、資金、管理優勢,全力推進新瑞重工與中建科技、順馳電纜與中車集團、馭風風電與東方電氣、中節節能與國機集團等“牽手”合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安徽順馳電纜與中國中車集團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連續多年為其提供配套產品。2018年順馳電纜公司與中車金控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中車集團出資6742.5萬元,購入順馳電纜公司20%的股權,通過合作開展互利互惠,同步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是加快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為重點,突出抓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核集團看好該市良好地質條件和一流投資環境,投資的養和碳13項目成功落地。國藥控股與該市健源醫療合作項目到位資金1.5億元;新疆國統與該市卓良新材料合作項目到位資金3000萬元;北京紅星二鍋頭與黃梅酒業合作項目落戶桐城,產品已經投放市場,投產后年產值將達20億元。
三是助力企業上市。激發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熱情,做大做強一批上市掛牌企業,專門成立上市工作領導小組和上市輔導工作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實行“一企一議”,及時協調解決企業掛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出臺了一系列上市獎勵扶持政策,設立3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推動企業上市。截至目前,全市上市掛牌企業已達35家,位居安慶市首位,發放獎勵資金達1560萬元,實現直接融資達15.3億元。
一是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通過整合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全市基本形成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運行機制。積極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通過“稅融通”“銀政擔”等方式幫助全市企業融資50余億元。
二是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圍繞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需求和關鍵性技術,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東南大學等50多個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了產學研合作,投入研發經費2.8億元,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試點)企業培育行動。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3家,納入高新技術產業統計企業138家,組建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獨立技術研究院等科技研發平臺20余家,新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桐城創新中心等科技研發平臺7家、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家,博士后工作站數量居安慶市第1位。
三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動包裝印刷、機械加工、羽絨家紡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創新中轉型,在轉型中躍升,堅持以科技引領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桐城市政府每年拿出數千萬元,用于設備補貼、人才獎勵及企業補助等,促進傳統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同時,主動淘汰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非綠色環保的傳統產業產品,利用原有場地、廠房發展新興產業。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中建材500MW高效電池和500MW高效雙玻組件、光息谷、養和碳13、晨興智能機器人等一批科技型項目紛紛上馬。桐城國家高分子材料質檢中心獲批全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海峽科技和淘博網絡獲批省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
一是健全工作機制。組建央企合作推進工作機構,由桐城市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建立健全“一對一調度、全天候服務、零障礙推進”工作機制。選派200多名黨建指導員和駐企服務干部進駐126家企業,全力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對確定的央企合作項目,推行“一個項目、一個領導、一批干部、一套機制、一抓到底”的“五個一”工作機制,市黨政主要負責人每月調度工作推進情況,研究解決問題,對重大事項實行“一企一策”。
二是推進項目建設。對央企合作等重大項目審批實行“全程代理制、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時辦結制”,通過逐企逐項對接,建立信息溝通機制、跟蹤督查機制,推行各單位主要負責人“AB工作日志”等制度,堅持每月通報合作項目進展情況,重點督辦再談項目抓簽約、簽約項目抓落地、在建項目抓進度,推動央企合作項目落地生根。
三是堅持政策引領。除了出臺“1+3+8”產業發展一攬子扶持政策外,專門制訂出臺了央企合作激勵政策,對央企兼并重新設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億元以上,且會計年度上繳稅收比合并重組前同比增長10%的,給予新設立企業管理層獎勵30萬元,給予原企業實際控制人獎勵10萬元;涉及新辦企業股權轉讓的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全額獎勵給企業,對兼并重組企業重新設立運行后,其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全額獎勵給新設企業。政銀企對接活動形成常態化,設立總額達30億元的產業引導基金、股權投資基金,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央企兼并重組,每年安排1億多元資金,通過產業基金、“借轉補”等方式支持央企合作項目。2018年通過“稅融通”“銀政擔”等幫助央企項目融資達16億元以上。
四是突出招商引資。制定出臺了新的招商引資獎勵考評辦法,實行月調度、風險保證金、領導領銜等制度。赴廣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成功舉辦了桐城市投資環境說明會暨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杰出鄉友懇談會,集中簽約項目共44個,總投資累計達74億元。全市各級各部門分赴省內外開展招商活動50余次。2018年,全市共利用市外資金65.47億元;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44個;10億元以上項目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10個。養和碳13等一批環保科技型重大項目成功落戶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