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煥霏(宣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

中共宣城市委四屆七次全會把“堅持工業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全市經濟工作首位任務,強調把發展擺在首要位置。作為全市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主平臺之一,宣城高新區在2018年獲評全省“前十強”開發區的基礎上,以入圍G60科創走廊產業聯盟重點園區為重要契機,以建設國家級高新區為總抓手,矢志不渝推進“以升促建”,堅定不移扛起工業經濟發展的重任,凝心聚力抓好六項重點工作,努力爭當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先遣隊、排頭兵。
一是實施“凝心聚魂”工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辦好《宣城高新區工作動態》,全力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積極推介宣城高新區發展成果。二是實施“強筋壯骨”工程。創新干部教育培訓模式,充分發揮宣城高新區大講堂功能,強化干部崗位鍛煉和工作實踐,著力打造“忠誠有定力、擔當有魄力、干事有活力、干凈有魅力”的專業化干部隊伍。三是實施“強基固本”工程。繼續開展黨建工作“大調研”活動,健全黨建工作項目化推進、經常性調度、量化式考核機制。實施支部建設提升行動。深化群團組織建設,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商會等組織作用,黨建帶群建,帶出新活力。四是實施“嚴規強責”工程。認真落實民主集中制,堅決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實施細則精神,持之以恒正風紀,堅決抵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為宣城高新區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一是做好迎接近期科技部專家現場調研咨詢工作。遴選確定現場調研點,加快慧科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建設并投入運營,盡快完成宣城高新區規劃館布展,加快推進宣州科技企業創業創新服務中心升級為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申報工作。
二是加快推進企業創新步伐,集聚發展新動能。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技術改造投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申請專利、授權專利力爭取得新進步,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以上研發平臺數量有新突破,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5家、市級相關科技項目10項以上。著力打造“專精特新”企業,推動美樂柯制冷、凱歐紡織等企業加快上市進程。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范行動。培育壯大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力爭新材料、醫藥化工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再形成100億元的規模產能。
三是加大創新人才建設力度,實現高新區借智升級。創新引才機制,通過“產業+人才”“柔性引才”“以才引才”等模式,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持續做好省市區重點人才項目申報,積極推薦企業經管人才到滬蘇浙名校和名企培訓掛職,大力引進和培育市級以上科創團隊、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對企業自主引進或培育的高層次人才給予一次性獎勵。創建育才平臺,力爭國字號產業創新平臺實現零的突破,大力構建從孵化器到加速器到園區企業的鏈條式孵化體系。厚植用才沃土,鼓勵企業“小升高”,對首次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的按當年實現銷售收入的0.25%給予獎勵,最高100萬元;對首次入選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的獎勵20萬元。鼓勵企業建設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創新平臺。
一是完成新建道路及“白改黑”工程。開工建設昭亭北路、竹塘路、疊翠路西路、惠泉路4條道路。完成松泉東路等道路“白改黑”工程。二是實施園區綠化提升工程。計劃完成對昌言路、昭亭北路、竹塘路、百壽路、梅子岡路、疊翠西路等道路進行綠化提升改造。三是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昌言路等道路路燈建設工程和5個路口電子警察信號燈工程,完成敬亭佳苑3期二階段室外配套工程。
一是搶抓機遇“借東風”。借助G60科創走廊建設產業轉移和高新區加入G60科創走廊產業聯盟重點園區的有利契機,瞄準滬蘇浙地區“高大上”企業,圍繞智能裝備制造、醫藥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精準補鏈延鏈招商,全力建設硤石山智能制造產業園、宣州科技新城、麒麟山智創園區、松江產業園。
二是量體裁衣“筑新巢”。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并舉。“走出去”重點在滬蘇浙地區組織若干場大型招商推介會,著力招引一批大企業、大項目;“引進來”重點吸引滬蘇浙客商來宣城高新區考察,為引進的高端項目量身定制優惠政策,幫助企業精選項目場地、研讀招商政策、提供融資擔保咨詢服務等,做到高效服務、精準對接。
三是“騰轉去補”強活力。動態更新“僵尸企業”“戶口檔案”,在招商中當好“紅娘”,全力為“僵尸企業”找“新東家”,通過嫁接重組、“騰籠引鳳”等方式主動出清高新區“兩高一低”產業項目和“僵尸企業”,為引進扶持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項目騰出空間。2019年預計全年完成30個項目開工、30個項目投產,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5家以上,實現規上工業產值不少于125億元、財政收入不少于12億元。
一是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加強項目建設前期的安全管理,督促轄區內新建、改建、擴建企業履行安全設施、職業健康“三同時”。繼續引入第三方安全專家查隱患,指導督促企業及時將隱患整改到位,規范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確保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加強安全教育培訓,重點開展有限空間等危險作業培訓,對一線操作工、班組長及車間主任等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專項培訓。加強企業工程外包方的安全管理,將建筑安全納入重點監管,以網格化分工干部為主體,及時對片區企業建設情況進行跟蹤監管。重點推進“安全六項機制”建設,建立重點風險部位和重點風險的管控,在重點部位安裝現場掃碼軟件,與省安監局安全隱患排查系統對接,實現隨時檢查,及時上傳。加強安全執法檢查,加大對違規企業的處罰力度。
二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繼續引入第三方技術服務抓環境保護,推出“環保管家”2.0版。建設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并力爭投入使用。扎實推進污染減排,積極謀劃實施一批重點減排項目,加大減排工作落實力度,完成年度減排任務。抓好建設項目總量核定、排污許可證發放等措施的落實,抓好清潔生產審核,淘汰落后產能。加強已建成減排設施的運行監管。強化污染全防全控,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全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一步開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專項整治。進一步明確職責,繼續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積極推進水污染防治工程項目建設進度。加快污水處理配套管網建設。嚴格環境準入。狠抓環保日常執法,持續開展環境隱患排查。推進無縫執法常態化,并實施重點企業日常抽查監管制度。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完善公共參與機制。強化科技智慧引領,提升監管能力建設。深化移動執法等系統的應用,實現園區污染源“一張圖”管理、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跟蹤等功能。進一步拓展智慧環保監管領域。
一是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公司化管理模式,推動高新區運營模式創新。開展“多評合一”試點,實行高新區內新建改擴建項目審批“一窗受理、內部流轉、限時辦結、統一反饋”模式,全力建設“四最”營商環境。
二是為企業用工提供優質服務。建立完善企業用工服務責任機制,以高新區管委會為主體,與企業共建用工幫扶機制,為企業各種招聘工作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提供咨詢,并定期組織招聘活動,積極組織周邊鄉鎮農村剩余勞動力專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咨詢服務,組織崗前培訓。
三是開展干部網格包保工作。將高新區劃分為若干網格,實行“1+2”工作模式,即一名領導干部和兩名工作人員聯系一片網格,實行“五包”工作責任制,即包黨建指導、包企業發展、包矛盾調處、包用工服務、包文明創建,構建起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反應靈敏的工作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