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斌山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民勤 733399)
特種經濟動物是指家畜、家禽以外被人工馴養的,具有特殊用途和功效、經濟價值較高的一類動物;另一種概念描述為具有特殊的藥膳用、毛皮用、肉蛋用或觀賞用等價值,并能產生較高經濟效益的動物[1]。其存在不但滿足了市場需求,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是指除家畜、家禽及魚類以外的養殖業,范圍廣,但深度還未達到家畜、家禽的飼養程度,這種養殖業又稱非傳統養殖業[2]。經濟動物的種源實際上都是野生動物,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動物通過人類馴養才成為家養,人工馴養繁殖對于減輕野外種群壓力和滿足藥肉用需求起到積極作用,所以特種經濟動物也是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成分[3]。特種經濟動物生產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直到20 世紀70 年代才開始迅速發展,尤其是80年代以后,發展速度尤為顯著。特種動物養殖具有投資少、見效快、附加值高的特點,符合效益農業和可持續性農業的發展戰略,它將在今后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國特種經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初步統計,人工養殖的特種經濟動物包括52個種,140多個亞種,1 200多個品種(類型),較常見的有120多種[4]。常采用的特種經濟動物分類方法有兩種:按動物及其終極產品的用途分類和按動物的自然屬性分類[5]。按動物及其終極產品的用途分類主要分為食用動物、毛皮動物、藥用動物、觀賞伴侶動物、飼料動物、實驗動物和其他用途類動物等七類;按動物的自然屬性分類主要分為特種獸類、珍禽類、水產類和其他類四種類型。陳樹林曾在《庭院經濟動物高效養殖新技術大全》(2002年)一書第一章中按動物生物學的分類方法將特種經濟動物分為哺乳類、鳥類、魚類、兩棲類與爬行類、無脊椎類五種類型。這種分類方法的優點是動物的歸類清楚,因同類動物的形態結構、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相似,便于學習。
1.3.1 地域選擇性 飼養特種經濟動物和其它家畜家禽相比有一定的地域性,對于常見的家畜家禽基本在全國各個角落都可以養,但是對于特種經濟動物來說卻不然。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且有高原、平原、盆地等不同地勢地形,生態環境復雜多樣,所以必須合理選擇適宜于特種經濟動物生長的環境。例如蟾蜍,其為卵生動物,在水中產卵,體外受精,所以就需要在水多,空氣濕度較高的地方養殖[6-7],再如牦牛就適宜生活中青藏高原等嚴寒地區。
1.3.2 飼養技術和產品加工要求高 首先特種經濟動物品種繁多,且有其各自的行為食性、生理特點、飼料配制和飼養方式,所以飼養人員必須掌握一定的養殖技術,并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養殖,如鹿和藍狐的人工授精就需要有經驗且專業的技術人員來實施完成。然而目前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方面的專家和科技人員相對缺乏,農業院校中設置特種經濟動物飼養的專業極少,碩士點更少,科研后備力量薄弱,使得專業技術相對滯后于方興未艾的特種經濟動物飼養業,這方面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其次特種經濟動物飼養所需的的成品配合飼料種類很少,疾病預防和治療所用的疫苗、藥品也多使用家畜家禽藥品,只是劑量不同,準確把握劑量難度不小。再者特種經濟動物產品加工程序多、技術復雜,如鹿茸和裘皮的加工方法對產品質量影響很大,而不同等級的產品間價格相差也很大[8]??傊胤N經濟動物無論從養殖還是產品加工都對從業人員、養殖技術等方面有較高要求。
1.3.3 高投入、高產出和高風險 特種經濟動物養殖較普通家畜家禽養殖成本相對較高,在引種、飼料、場地、籠舍設計、衛生防疫、產品加工等各方面均與家畜家禽有所不同。同時,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效益比普通畜禽養殖要好,但高效益的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市場行情變化大,養殖戶承擔的風險也大,所以養殖戶必須有一定承擔風險的能力。
1.3.4 行業管理薄弱,倒種、炒種現象嚴重 特種經濟動物養殖雖有悠久歷史,但是規模養殖起步較晚,道路曲折,困難很多,如苗種和加工等問題都需要逐步完善、解決。近年來靠出售種苗、倒買倒賣、搞欺騙手段獲得暴利、擾亂養殖業正常發展的事情屢見不鮮。一些養殖種類,未經統一規劃,由養殖場戶自發分散飼養,自找產品銷售門路。這種無組織、無生產計劃、無銷售渠道的狀況是造成某些養殖種類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國養鹿歷史悠久,是世界上鹿業生產大國之一,也是將鹿產品用于醫藥保健事業最早的國家。梅花鹿全身是寶,其肉、其肝細嫩鮮美,其筋滑爽,是歷代皇宮御膳之美味佳肴,鹿唇為我國古代八珍之一;梅花鹿也是藥用、滋補高級經濟動物,其藥用部位多達25個;梅花鹿形態優美、靈巧、高雅,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梅花鹿(Cervus nippon)屬偶蹄目、反芻亞目、鹿科動物。野生梅花鹿原生于我國東北林海和南方部分山區,由于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致使其數量極少,在中國已是高度瀕危動物,因此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雌鹿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梅花鹿的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類似。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
梅花鹿為純植食性動物,采食各種草本植物、喬木和灌木的葉、芽、嫩枝。目前人工養殖的梅花鹿基本上還是用傳統飼料,以粗青飼料為主,精飼料為輔,定時定量飼喂,保持飼料量及種類的相對穩定,充分供應飲水[9]。

表1 梅花鹿養殖飼料分類
梅花鹿屬于季節性發情動物,發情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9-11月之間,所以對于養殖數量較大的鹿場來說繁殖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繁殖包括配種準備工作、種公鹿的選擇、選配、發情鑒定、配種方法、配種工作的計劃安排。養鹿場需啟用具有較高飼養管理素質的人員來進行飼養,選擇較佳的飼養方式。種母鹿群要有合理的最佳年齡結構,準確選擇和淘汰種公母鹿和幼鹿,科學的管理和使用種鹿及預備種鹿,準確選配,嚴格避免近親繁殖,做好保胎和產仔時的各項工作。除了養殖場內有選擇性的單公群母自然本交外,人工授精技術在梅花鹿繁殖上的推廣,加上同期發情和腹腔鏡授精技術的協同應用,大大提高了優良梅花鹿種公鹿的繁殖效率,加快了梅花鹿品種選育和雜交改良的速度,有效增加了養鹿業的經濟效益[10]。
在圈養鹿飼養管理上,養殖場最好實行按性別、年齡、生產性能分圈飼養,以便于管理[11]。部分地方還成功地試行了放牧飼養和半放牧飼養,飼養管理的核心是繁殖率、鹿茸產量以及鹿群的健康,所以還要做好鹿病的防治工作,重點是鹿場衛生的防疫系統和防疫制度,包括飼料管理制度、飲水衛生制度、鹿舍衛生制度、鹿場的管理制度。按時觀察,做好檢疫和免疫接種,一旦發現疫情要盡快確診,做好隔離、封鎖和消毒工作[12]。
目前人工馴養梅花鹿已初具規模,重點養殖區域分布在東北三省、內蒙古以及新疆等北方地區,品種有雙陽、西豐梅花鹿和長白山品系,國內存欄量約80萬頭,其中民營企業與個體養殖占據主體地位,個體養殖近些年發展較快,養殖數量在幾十到千頭不等??偟膩砜?,經濟效益較傳統家畜家禽十分可觀。梅花鹿是我國特產,鹿種好,產鹿茸量高、質量佳,國內市場的潛力比較大。但國內在鹿茸及鹿副產品的加工、開發、應用及宣傳工作上做得還很不夠,消費群體較小,發展空間很大。
我國梅花鹿養殖資源條件也得天獨厚,人工養殖發展迅速,鹿茸及其附產品在國際市場聲譽高、價格優勢明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認知的不斷提升,對優質鹿茸及其保健產品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加上鹿產品深加工項目較多,可使其效益成倍擴增,這些都將為養鹿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13]。與此同時,隨著養鹿業科研隊伍不斷壯大,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科研成果不斷轉化應用,都將為梅花鹿的養殖壯大提供強力的技術支撐。綜上分析,梅花鹿養殖將會有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