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亮
摘 要:“一帶一路”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臺。積極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對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我國與周邊國家領土領海權益爭端尖銳復雜、周邊鄰國的“戰略”舉動以及對“一帶一路”倡議的不確定性,給推進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帶來現實困難。我國應繼續充分發展經濟、優化對外投資結構、積極推動局勢改變、保持戰略定力,多措并舉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大國外交
中圖分類號:F11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1-0014-02
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引起越來越多國家熱烈響應。如今,各項建設成果豐碩,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成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臺。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目前在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過程中還面臨一些現實困難,可能會影響到“一帶一路”倡議能否不斷取得實效、助推世界經濟全球化。
一、充分認識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
第一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和保證。“一帶一路”是中國對外發展的重要舉措,旨在推動沿線各國家實現經濟政策協調,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一帶一路”有多條線路,但無論從哪條線路出發,都要經過我國的周邊國家,我們不可能繞過周邊國家而建立“空中樓閣”式的“一帶一路”。周邊“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帶一路”建設能推動和牽引周邊“命運共同體”,而周邊“命運共同體”又是“一帶一路”建設在我國周邊的建設目標和生動體現,可以很好地凝聚共識相互促進。因此,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是“一帶一路”倡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基礎和保證。
第二是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有力保證。周邊不靖,國無寧日。我國作為一個大國,實現長期穩定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周邊環境,周邊是我國維護和延長戰略機遇期的重要依托,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符合我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利益。現階段,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美國更是異常加緊對我國戰略圍堵,尤其是采取挑撥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方式頻頻對我國的進行干涉,大肆利用我國和周邊國家邊界矛盾、歷史矛盾等問題做文章。因此,利用“一帶一路”這一合理契機,進一步改善和增強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營造一個“合作共贏”的良好周邊環境,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對于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意義重大。
第三是踐行我國正確義利觀的現實需要。所謂正確義利觀,就是在國際交往中要講求道義和公平正義,而不是只追求利益,特別是在同發展中國家交往的過程中,要堅持道義為先,重視和照顧其利益需求,多向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形成了“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的理念,更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偉大抱負。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外交秉持什么樣的理念、如何處理自身發展與世界共同發展的關系,不僅關系中國的國際形象,而且關系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是繼承我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彰顯我國堅持和平發展、實現合作共贏的堅定追求,更是我國正確義利觀的生動體現。
第四是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和入口。當今時代,各國利益交織空前緊密,各種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世界越來越成為命運相連的“地球村”。作為新興大國,我國參與國際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斷提升,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出引人矚目的建設性及引領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對外思想戰略,以及在國際層面上為人類發展制定的宏偉目標。正因為目標宏偉,所以不可能一下子遍地開花,必然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的合理過程。周邊“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是“試驗田”,也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和入口。
二、認真看待當前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面臨的困難
第一,我國與周邊國家領土、領海權益爭端尖銳復雜。我國是世界上周邊情況最復雜的國家,陸地邊界總長22 614余公里,陸上鄰國有14個;海岸線長18 400余公里,與8個國家海域相連;沿海有6 500多個島嶼,島嶼岸線長1.4萬余公里。一是陸地邊界歷史遺留問題復雜。從建國后至本世紀初,經過我國不懈努力,與12個陸上鄰國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目前尚與印度、不丹存有爭議地區13塊,面積達12.6萬余平方公里。二是海域劃界和海洋權益爭端尖銳復雜。20世紀80年代以來,周邊海上鄰國相繼宣布領海基線和專屬經濟區范圍,使我國約150萬平方公里傳統海域成為爭議海區。
第二,部分鄰國的“戰略”舉動對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帶來挑戰。印度一直想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到目前雖未發布正式的軍事戰略,但一直視我國為最大的外部安全威脅,近年來與我國接連發生天南河谷“帳篷”對峙、洞朗對峙事件。日本近年來為了解禁集體自衛權、修改和平憲法、謀求軍事正常化,一再炒作渲染“中國威脅論”,并制造“購島”鬧劇,惡意誣陷我國“火控雷達照射”等。韓國借口朝鮮的導彈和核試驗,引進部署美國“薩德”反導系統。這些鄰國的舉動,對于和中國的外交關系造成極大的消極影響,降低了戰略互信,對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帶來極大挑戰。
第三,周邊鄰國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不確定性,給周邊“命運共同體”帶來不確定性。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價值逾200億美元的中資基建項目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計劃和兩項油氣管道計劃,被馬來西亞總統馬哈蒂爾叫停;“巴鐵”的新總理伊姆蘭·汗上臺后表示,未來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重點將進行調整,新政府也將重新審議中巴經濟走廊項目。雖說馬方叫停項目是財政吃緊、想建設一些快速回報的項目,巴方政府換屆后重新審議項目無可厚非,但我們不能忽略周邊國家政治進程的不確定性對“一帶一路”及對華合作可能帶來的新挑戰。相關國家對“一帶一路”的主流看法與官方立場可能會發生變化,甚至有可能引起明顯的政策調整。尤其是隨著美國“印太戰略”的推進,我們不能排除周邊參與“一帶一路”的其他國家會產生新的不確定性,這也就意味著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帶來挑戰。
三、對如何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思考
第一,充分發展我國經濟,增強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吸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任何時候,發展才是硬道理。要吸引周邊國家融入“命運共同體”的大家庭、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必須充分發展我國經濟,提高自身實力。只有我國經濟更大更強更有活力,才能不斷擴大周邊國家與我國經濟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充分展現“經濟場”作用,通過“經濟共同體”,過渡到“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在進博會的“中國的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這一比喻是最好的詮釋。
第二,優化對外投資結構,釋放“授人以漁”的創造力。我國在其他國家投資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有著本質的區別,更加注重對當地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自身發展能力的挖掘提升。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進程中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認真分析周邊國家人民所需,優化投資結構,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進一步改善周邊國家人民生活;要更加注重對于周邊國家自身經濟體系的構建與扶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增強其獨自能“漁”的本領,減少我國投資的風險,提高投資的綜合效益。
第三,積極推動局勢改變,增強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影響力。我國與周邊國家中,還有一些未達成“一帶一路”協議。隨著朝鮮半島局勢的緩和,“一帶一路”建設有望為東北亞地區帶來新的發展前景,進一步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在日本,對“一帶一路”的正面評價逐漸成為共識,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多個場合表達對“一帶一路”的期待,希望與中方積極探討在“一帶一路”框架內的合作。我國應抓住這些有利契機,積極推動周邊局勢改變,妥善處理我國周邊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增強戰略互信和對話,吸引周邊國家積極共建“一帶一路”,通過得到真金白銀的實惠,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理解和支持,增強其影響力。
第四,堅持多措并舉推進,增強周邊“命運共同體”的融合力。“一帶一路”本質上是聚焦經濟邏輯的,但周邊“命運共同體”絕不僅限于經濟層面。我們要不斷拓展其實質內涵,通過經濟層面的“一帶一路”作為抓手,同步打造中國與周邊國家安全共同體,貫徹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續安全的新亞洲安全觀,循序漸進推動建設周邊“命運共同體”,進而將其作為全球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發揮好漢字文化圈的強大影響力,利用好相似的價值觀念,增強周邊國家的價值認同;利用好“金磚國家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亞投行、亞太自貿區等組織和機制,不斷拓展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和實踐經驗,增強融合力度。
第五,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建成周邊“命運共同體”的信心和決心。任何一項宏大的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都難免遇到困難、挫折,乃至暫時和局部的倒退。一方面,部分周邊國家對于我國的崛起存在不安和忌憚,甚至炒作“中國威脅論”;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擔心我國強大后損害其既得利益、挑戰其全球霸主地位,不斷加緊對我國的圍堵和分化。對此,從國家層面上來說,既需要有充分的認識,看清美國各種小動作的實質和深層邏輯,將困難預估得更充分一些,將應對方案做得更具體細致一些,又需要堅定信念、保持戰略定力,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豪氣繼續踐行好“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定“周邊外交是首要”的判斷,利用好“一帶一路”這一平臺,全力促成周邊“命運共同體”根深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