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楓 潘曄
摘 要:隨著各高職院校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校園的建設發展,無線網絡逐步實現校園全覆蓋。計算機、掌中寶、平板電腦、手機等智能設備迅速成為師生獲取信息的載體,形成了以數字資源為中心的學習、生活、娛樂及辦公環境,“互聯網+”時代下數字化校園電視臺的建設迅速成為創新發展的新平臺。
關鍵詞:數字化;信息化;校園網;創新;軟硬件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8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1-0190-03
一、職業院校電視臺的現狀
高職院校電視臺的資金投入少,缺乏專業的采集、編輯及傳輸設備,校園電視大多安裝在公共場所,工作人員都是校內兼職師生,不具備專業知識,這些都成為電視臺發展的瓶頸。現有校園電視臺系統的節目,一部分來自地方有線電視臺,頻道少、內容固定且變化小;大部分來自本校的各種活動,基本上都是校園新聞,視頻來源少而且內容單一,缺乏創新,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下師生的個性化需求,無法引起廣泛的收看關注度。總之,收視率低、影響力度小,達不到校園宣傳陣地的效果。
二、“互聯網+”時代下媒體的發布與傳播
(一)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
“網絡一代”對移動設備、即時通訊技術、碎片化學習、視頻學習和在線學習有著強烈的渴望。而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微課、翻轉課堂、數字化教學共同校園(Universal Campus)、智慧校園等成為學生樂于接受的數字化方式,教學、學習資源可以通過校園電視臺以多種形式推送給學生。計算機、手機等智能設備迅速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載體,呈現形式多樣化;信息瀏覽設備越來越小型化、便攜化,使得移動瀏覽無處不在。網頁、微信、各種媒體播放器如PPTV、優酷、土豆等軟件平臺已成為信息集成的門戶,成為人們瀏覽信息的入口,方便瀏覽學習,為教學資源數字化提供了平臺。
(二)普通網絡用戶成為信息制作、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下全民“自媒體”時代,作為網絡視頻的創作者和受眾,大學生是一個極為活躍的群體,充滿活力、積極向上,對新鮮事物有著無限的探究和反思,是網絡視頻的堅實后盾。大學校園內不乏優秀視頻的創作者,“微電影”在校園內自編自導自演,他們同時又是這些新鮮事物的粉絲和受眾者。創新教學模式提倡以行動為導向,比如,英語教學可以設置“情景+主題”口語場景,學生根據不同主題自編自導自演課本情景劇,拍成視頻,配以字幕,制作成獨具特色的英語視頻資源,由學校電視臺推送到全校師生的手機微信平臺進行分享觀看;各專業課教師精選學生的實操場景,制作成微課,推送到校園電視臺。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校電視臺的新特性
(一)以個性化定制、推送等理念為師生提供更加優質的視訊服務
以往的校園電視臺節目欄目固定,包括校園新聞、教學名師、師生訪談等欄目,內容單一,校園宣傳性和娛樂性效果低;而且采用傳統的節目播出方式,視頻的實時性較差。過去這樣的電視臺模式造成收視率低,采用“廣播”、“灌輸”宣傳方式,形成一種校方和師生不對等的電視臺模式,造成校園電視節目枯燥無味,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
新時期高職院校教書育人的理念強調以人為本,注重師生的心理體驗,提倡變管理為服務,送服務到每位師生的工作模式。這種理念下,服務者必須高度了解校內師生的興趣愛好,校園電視臺要針對不同的群體(甚至是個人)的喜好、需求定制出一系列相適應的“個性化電視套餐”,實時地、及時地為其播送節目,增加他們的“用戶心理體驗值”,提高他們對這些電視節目的關注度。通過網絡可以做到“點對點”的視頻傳輸,同一時間內不同的人收看到不一樣的節目。這種電視節目的傳輸過程,是以師生的個性需求為驅動的,服務者主動將各種個性化的節目推送到師生的手中。推送體現出變被動為主動的一種服務理念,表現出“送貨上門”的效果,是一種“想師生所想,急師生所及”的品質服務。師生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電視臺拓展第二課堂,編排選送優秀節目,進一步活躍課余文化生活,創造更好的鍛煉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比如,為學生選播一些語速較慢、發音純正清晰的優秀英文電影、經典英語歌曲、電視劇、演講、話劇、故事、廣播等供學生欣賞學習;提供各專業所需的企業生產流程視頻供學生課上模仿實操等等,突出高職院校的特點,為專業學生打造實訓新平臺。
(二)電視節目的制作非專業化及視頻來源多元化
IT技術的高度發達,使得當前數字化錄播設備越來越便攜化、小型化和操作簡單化,計算機、手機等智能終端的功能就可以制作一些質量相當高的視頻節目,視頻的制作從“專家”到“草根”,每一位學生都都可以成為媒體的發布者與傳輸者。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崗位需求為依據,產學合作貫穿全過程”的專業建社理念,制作各專業的網絡視頻課程及仿真模擬實訓視頻,推送到課堂。
(三)校園電視臺已演化為校園數字視頻中心
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化校園電視臺是由原有電視制作中心和校園數字資源中心融合而成的整體。它承擔著三方面的任務,第一,面向全院師生的電視節目的制作、播放的功能,實現視頻的直播與固定欄目節目的播放。第二,是視頻采集、保存的資源中心,是師生自我錄制的信息媒體的管理中心,是來自校園內的、互聯網中的各類碎片化媒體管理中心。第三,通過數字化電視平臺的建設,使校園電視臺成為學院與師生互動的平臺,實現線下電視節目管理、運作的功能。
(四)信息媒體的互動性成為校園電視臺的新亮點
數字化校園電視臺最有優勢的特點是信息的互動性和充分發揮電視臺與用戶的主動性。傳統電視臺節目的播放是采用廣播方式,將節目發送到時某一頻道上。其第一個缺點是不能保證用戶是否在該頻道上;第二個缺點是沒有信息狀態跟蹤,不能確定用戶是否收看節目,也不能接收到時用戶的信息反饋。這就造成了節目內容質量的評估無法實現,不利于電視臺服務質量的提升。
數字化電視臺的實施,使得觀眾從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請求,“點播”方式就是用戶主動向電視臺索取節目的方式。用戶在海量的電視臺節目庫中主動查詢自己需要的節目進行播放,同時對節目產生的效應進行評價。電視臺與觀眾之間通過數字化視頻中心這個平臺實現了二者信息即時的溝通與交互,建立起了良好的信息反饋機制。電視臺通過觀眾的主動查詢與信息反饋,積極響應用戶的請求,同時了解了用戶的興趣愛好,及時調整播出節目內容的策略,實現節目推送服務。這種互動性提升了服務質量,增高了節目的收視率。
四、利用高校現有校園網軟硬件平臺引領新型模式電視臺構建
高校有線、無線網絡校園全覆蓋,電視節目的傳輸實現了高速網絡傳輸模式,網絡成為數字化電視臺的硬件基礎。電視節目的收看設備也突破了電視機的限制,延伸至計算機、投影儀、校園大屏幕、手機及各類智能終端等數字化設備。
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經歷十幾年的摸索與創新,形成了以數字資源為中心的學習、娛樂及辦公環境,為師生提供了豐富便捷的信息化服務。電視節目數字化后成為數字視頻資源的組成部分,與教學視頻資源、圖書視頻資源一起,共同組成數字視頻庫,不僅豐富了電視節目的內容,同時通過校園數字化系統的統一管理,構建了數字電視平臺系統,使電視節目實現了數字化管理。
五、O2O理念下高校電視臺的創新發展
O2O即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來源自電子商務,將線下商機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O2O模式中線下信息的體驗延深了線上活動的內涵,使線上與線下建立了溝通的橋梁。在數字化電視臺中,直播與點播就體現電視節目出線上與線下的特性。教師可以把音頻視頻資料、在線課程、專業教學視頻等存放在數字電視臺視頻中心供師生點播,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展現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和舞臺。比如,在圣誕節期間點播電影《小鬼當家Home Alone》、《一路響叮當Jingle All the Way》、《圣誕寶貝Santa baby》、《圣誕傳說Christmas Story》、《瘋狂圣誕假期Christmas Vacation》等,也可點播圣誕歌曲I Heard the Bells on Christmas Day、Silent Night、Jingle Bells、A white Christmas等。
線上與線下(O2O)已成為信息傳輸的主要模式。O2O的模式打通了線上線下的信息和體驗環節,通過網絡將信息的傳輸延伸到了線下。電視臺節目的播放有一定的時間段,通常在固定時間觀眾收看固定的節目,節目播放與觀眾收看在這一時間段內實現同步,此過程我們稱之為“線上電視”。比如“CCTV Africa-CCTV America”、“CCTV News”或“歐美電影”等,觀眾的追星、追劇都屬于線上的信息傳播。高校電視臺數字化后,建立了豐富的數字視頻資源庫及數字視頻交互平臺,在此平臺上利用快速、便捷的網絡,將電視節目的觀賞、評價、下載等操作延伸到線下,即非節目播出時間段內。線下節目的出現打破了傳統電視節目的時間概念,實現了電視節目全天候信息傳輸。
當今媒體傳輸中,點播方式成為了電視節目線下拓展的重要手段,突破了傳統節目播放的固定時間段的限制,使重播次數無限次增加。同時,數字化電視平臺提供了強大的節目搜索功能,如搜索引擎、排行榜、熱門榜等。這不但加強了用戶與電視臺的交互,數字電視臺上還有信息反饋功能,供用戶隨時對節目內容即時進行評價。網絡課程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動態性及整合性等特點為通過數字電視臺進行教與學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教師可以利用數字電視臺進行授課,課后學生可以借助網絡教學資源和網絡交互工具進行學習和討論交流。
所以,O2O模式的信息傳輸理念使得學院電視臺的建設者認識到,“直播”與“點播”這種線上與線下的不同場景的融合、切換、延伸已成為電視臺發展的必經之路。
六、校園電視臺運營模式的創新轉變
互聯網時代下數字化電視臺的興起,使得校園電視臺的管理、維護、成本等建設思路從以下方式轉變。
第一,設備、網絡的投入可以與廣電運營商、電信運營商合作投入,共建共管、互惠互利,這樣既可以發揮專業機構在技術力量的優勢,同時又為校方節省了運行的資本。
第二,數字化視頻庫建設采取自主制作與共建共享方式。首先,可以與國內各種網絡視頻公司、校企合作公司探討合作方式,簽訂合作意向,由此來豐富校園電視臺的節目內容,同時提高視頻內容的質量。其次,橫向與高職院校進行資源共享,實現院校電視聯盟。
第三,充分完善校園數字化電視平臺的功能性建設,使這一平臺成為視頻收集、管理、發布不可或缺的信息中心,讓廣大的學生和更多的互聯網用戶參與進來,成為學院電視臺的制作者、發布者、管理者,從而實現全民參與的電視臺管理運營模式,向社會輸送具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素質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潘曄.基于云計算技術打造新時期“智慧校園”的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10):20-30.
[2] ?茍振鋒.論高校電視臺的科學管理與數字化發展[J].現代婦女:理論版,2013,(12):288,298.
[3] ?沈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電視臺的生存與發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