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馨月 任紫薇 魏金蕊

摘 要:通過對虛擬的知識平臺中知識共享效用和知識創新能力的研究,分析其對于平臺中知識存量變動的影響,以知識存量的變動判斷平臺在知識共享過程中產生的協同創新,并運用仿真和系統動力學相關知識繪制知識平臺中知識共享對于協同創新的影響的因果反饋圖和系統流圖。根據仿真結果,分析知識存量的變動與知識共享效用和知識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最終對知識平臺的運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知識共享;知識存量;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30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1-0187-03
引言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下,對于一個平臺而言,為了應對大數據時代,平臺協同創新更為重要。因此,提高平臺的協同創新能力,分析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至關重要。
研究表明,有效的知識共享對協同創新有促進作用。但是,當前的研究成果大都聚焦于新興技術企業和產學研機構,鮮少有將平臺作為研究主體,探討知識共享對協同創新的影響。本文從平臺角度出發,探討知識共享對協同創新的影響。平臺協同創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本文根據得到的影響協同創新的因素,結合系統動力學,建立流圖模型,進行仿真,進一步分析知識共享對協同創新的影響,為平臺協同創新提供一些建議和理論依據。
一、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相關分析
在現有的研究中發現,影響知識共享的因素有很多。在此將其概括為知識共享主體、知識共享客體和知識共享組織三大方面。
(一)知識共享主體
從知識共享主體的角度來說,徐美鳳提出兩個方面:動機和知識共享自我效能。其中,動機包括得以解決問題的信息動機,還有進行知識共享所獲得的滿足感和認同感等心理動機;而知識共享自我效能對知識共享的進行起著顯著的正向影響[1]。而李志宏引入了關系質量這個因素。其研究發現,成員之間的關系越好、相互之間信任程度越高,知識共享的效果越好[2]。
(二)知識共享客體
知識共享客體,即知識本身的屬性也影響著知識共享。姜文的研究認為,知識共享對象中的障礙因素就包括知識容易形成壟斷、難以傳授與學習以及難以收集和儲存[3]。易菲認為,知識的黏性、知識相關性、知識可表達性、知識模糊性、知識復雜性、知識私密性會帶來知識共享障礙[4]。
(三)知識共享組織
本文從組織結構、文化、組織氛圍、激勵機制等方面探討知識共享組織對知識共享的影響。蔡翔和李翠的研究認為,具有適中的規模、扁平化和柔性化結構設置的組織更有利于知識共享[5]。王娟研究發現,良好的組織文化會促進員工之間的信任,從而對知識共享產生正面的影響[6]。組織成員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都受組織文化的影響,如果組織中利他文化占主要地位,那么這個組織中的共享程度就會很高。Bock認為,通過培養一種長期存在、互相信任的組織氛圍,知識可以更好地去分享和利用[7]。徐小龍在研究中指出,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激發成員參與動機,針對不同成員的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激勵手段[8]。所以,合理的激勵機制會對組織中的知識共享起到促進作用,不僅使具有共享意愿的成員可以得到獎勵,還可以吸引更多成員參與知識共享,加深知識共享的程度,促進信息的傳播與利用。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選擇平臺中知識存量的變化作為知識共享過程中產生的協同創新,其值的變動受到知識共享效用與知識創新能力的雙重作用。而平臺中的知識隱形度、知識吸收能力、知識共享能力、知識共享意愿影響知識共享效用,平臺的激勵機制、文化氛圍、溝通協調同時影響知識共享效用和知識創新能力,創新意識也是影響知識創新能力的一大因素。本文構建的知識共享對協同創新影響的因果關系模型如圖1所示。
二、知識平臺協同創新的系統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由于本文的研究內容是知識平臺內部的知識共享對協同創新的影響,所以模型的邊界是一個平臺內部由知識共享引起的協同創新的變化因素。通過上文得到的知識平臺知識共享對協同創新影響的因果關系反饋圖,構造出系統動力學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設
在此模型中,知識平臺是一個虛擬平臺。由于知識存量指的是系統對知識資源的占有總量,知識存量多的系統自然就有更大進步空間,也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所以本文中協同創新的績效用知識存量的變化來表示。此外,假設知識共享和協同創新都發生在一個持續運行、不間斷的平臺,并且平臺內部的人員不會出現流失的情況。
(二)系統流圖的建立
本文將知識共享對協同創新績效的影響過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進行知識共享過程中影響知識共享效果的因素,還有一部分就是知識共享之后影響共享的知識進行創新的因素。通過對以往文獻的總結,第一部分影響因素包括知識的隱性度、知識吸收能力、知識共享能力、知識共享意愿和知識存量,第二部分影響因素包括創新意識和知識共享效用,對這兩方面都有影響的有激勵制度、文化氛圍和溝通協調。基于上述分析,建立的知識平臺中知識共享對協同創新影響的系統流圖如圖1所示。其中,包括知識存量一個狀態變量(L),一個流速變量(R)是知識增長速率,兩個輔助變量(A)包括知識共享效用和知識創新能力,八個常量(C)。
(三)方程設計及變量
L知識存量=INTEG(知識創新能力+知識增長速率,10)
R知識增長速率=知識共享效用×0.6
A知識共享效用=知識吸收能力×0.078+知識共享能力×0.098+知識共享意愿×0.118+激勵制度×0.137+文化氛圍×0.157+溝通協調×0.176+知識存量×0.197-知識隱性度×0.039
A知識創新能力=知識共享效用×0.114+溝通協調×0.143+創新意識×0.2+文化氛圍×0.257+激勵制度×0.286
在輔助變量的計算中,各個常量的權重都是通過層次分析法,根據構建判斷矩陣,再用matlab代碼計算出來的。
模型中的常量的值都在[0,1]內隨機取值。
三、模擬仿真與靈敏度
本文利用Vensim-PLE軟件進行仿真,設定模擬時間為100個月,并且系統中知識存量的初始值為10。
(一)仿真結果分析
從圖3系統進行仿真的結果可知,在給定的100個月內,知識共享效用的增長速率越來越快,說明在一開始平臺規模比較小的時候,由于參與人員數量很少,所擁有的知識也很少,此時知識共享的氛圍不夠熱烈,所以人們的共享意愿并不強烈,而平臺本身也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勵機制,所以知識效用較低。當隨著時間的變化平臺發展到具有一定的規模的時候,擁有的知識足夠多,激勵機制也比較健全,就會吸引更加多的成員進來,進行知識共享,所以增長速率越來越快;而知識創新能力的增長也越來越快是因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知識儲備與理解,對共享得到的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所以可以進行有效的創新。知識增長速率和知識共享效用的變化是成比例的,所以知識存量在知識增長速率和知識創新能力兩個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增長速率也越來越快。
(二)靈敏度檢驗
靈敏度分析是對同一個模型中的變量的取值進行改變,再比較輸出的結果,對其影響程度和作用規律進行分析。本文選取了知識共享意愿作為變量,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改變,其中e1到e8是依次增加的,觀察輸出結果。仿真結果如圖3所示
當知識共享意愿增加的時候,知識存量也發生明顯的增長趨勢,說明在知識共享意愿低下的時候,很少人愿意拿出自己的知識進行共享,這就導致了很難得到新的知識或自己需要的知識,所以協同創新也就相應的處于低迷的狀態,導致知識存量少;而當知識共享意愿增加的時候,人們通過知識共享實現信息和知識的交流,使自己的創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自然知識存量也會快速地增加。從而得出,系統對知識共享意愿具有較高的靈敏度。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平臺為視角,探究其知識共享對協同創新的影響。本文深入剖析了知識共享效用和知識創新能力對協同創新的影響,根據上文利用仿真的結果,得到以下結論和建議。
1.系統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以知識共享意愿為代表,知識共享意愿增加的時候,知識存量也明顯增長。因此,平臺管理者需要重視知識共享意愿,平臺管理者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到在平臺上積極的共享者、有著較強的知識共享意愿的平臺成員。通過這些成員,大力宣傳知識共享,提高不積極的知識共享者或者潛在的知識共享者知識共享意愿,從而促進協同創新行為。
2.知識共享效用和知識存量的變化一致,說明知識共享效用對協同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平臺管理者要不斷提高平臺上的知識共享效用,來促進協同創新行為。從知識的隱性度、知識吸收能力、知識共享能力、知識共享意愿這四個方面對知識共享效用的影響來看,首先,平臺管理者可以引進一些高技術軟件,利用這些高技術軟件對知識進行加工,將知識更加方便接受,降低平臺知識的隱性度;其次,平臺管理者可以引進更多的平臺話題,增加平臺內容,從而側面敲擊成員知識共享的能力,提供平臺的協同創新。
3.知識創新效用和知識存量的變化一致,說明知識創新能力對協同創新也存在顯著的影響。知識創新能力主要受激勵制度、文化氛圍、溝通協調和創新意識的影響,其中激勵制度、文化氛圍、溝通協調也是知識共享效用的影響因素。因此,平臺管理者需要可以制定一些激勵政策,比如懸賞、打賞或者會員機制等等,鼓勵平臺成員進行知識共享,提高他們的知識共享意愿,從而提高知識共享的效用和知識創新能力。此外,平臺管理者需要重視成員之間的溝通,培養平臺成員的溝通意識,讓平臺成員之間多交流,強化彼此間的知識聯通性,避免溝通障礙。
參考文獻:
[1] ?徐美鳳,葉繼元.學術虛擬社區知識共享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34(11):72-77.
[2] ?李志宏,李敏霞,何濟樂.虛擬社區成員知識共享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2):53-56.
[3] ?姜文.知識共享的障礙因素及其對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3):200-203.
[4] ?易菲,龍朝陽.聯盟組織間知識共享的客體障礙因素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0,30(5):76-78.
[5] ?蔡翔,李翠,郭冠妍.團隊內部粘滯性知識共享的模型構建與管理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7):139-142.
[6] ?王娟.組織內部知識共享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J].情報科學,2012,30(7):993-998.
[7] ?Gee-Woo Bock,Robert W.Zmud,Young-Gul Kim et al.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MIS quarterly,2005,29(1):87-111.
[8] ?徐小龍,王方華.虛擬社區的知識共享機制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23(8):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