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碩

摘 要:傳統家訓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深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土壤,都反映了普通民眾的意愿和需求,都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體現。通過挖掘地方傳統家訓的內涵與特點,分析重拾家風家訓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探索傳統優秀家風家訓文化融入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具體路徑,以培養當代青年的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營造昂揚向上的社會風氣。
關鍵詞:傳統家訓;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F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1-0117-02
家訓又稱家戒、家范、書信等,它是傳統地方宗族教育子女的家族規范,是處理家庭事務的主要行為準則,在家族內部有很強的規范與強制作用。傳統的家訓家風與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深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土壤,都反映了普通民眾的意愿和需求,都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體現,兩者在內在結構和具體內容上具有較強的關聯性與契合性。家訓家風奠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人格基礎,強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價值認同,融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神血脈[1]。當代家庭教育中,良好家風家訓的熏染往往影響青年一生的發展與成長,傳統的優良家訓可以化為青年高尚情操與人格的精神養分[2],增強青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感知、心理認同和身體力行。
一、傳統家訓的特征
傳統家訓字里行間透露著地方宗族對于價值關系的根本看法,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家庭、人生、職業的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價值判斷與取向,相較于族人個體的價值觀念,是更為系統化、理論化的價值觀體系。經總結歸納,筆者認為傳統家訓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家訓即家族針對“做人、持家、為學、為官”等方面對族人的訓導和告誡,以期族人秉承祖上教誨,為個人發展和家族興盛作出貢獻。從家訓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家訓適用于家庭內部,教育的對象為家庭內部成員,最明顯的特征在于它的血緣倫理性。傳統社會的宗族是整個社會的基礎,各姓聚族而居,形成了一個個以血緣為紐帶關系的鄉村部落。因此,傳統的家規家訓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濃厚的血緣性等特征,并且具有懲戒、獎勵、互助等功能,成為宗族維護內部制度的重要工具。
(二)以維持家族的穩定和諧為目標
傳統的家族訓誡非常重視本族內和諧有序的家庭關系的經營和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的營造。齊家興業,首先要求忠厚持家,維持家庭和睦,以安定和諧保證家族的不斷發展。正所謂“人當體祖先之情,仁孝自命,以敦宗睦族為心”[3],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家庭,其內部的和諧與互助既關系到每一位家族成員的幸福感,同時也是家族興旺的必備要素,更是社會安定和諧的有力保障。家風家訓中所倡導的家庭和諧觀,旨在追求一種融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家庭風尚與和睦的社會氛圍。
(三)思想感化與懲戒教育并重
傳統家訓中專門輯錄有深切告誡族中子孫要“念祖宗創業之甚難,思父母貽謀之不易,世而守之”[4]的內容,言辭鑿鑿、以情感化,言語中彰顯祖輩對于子孫后代的殷殷關切與親情感化的巨大力量,點點滴滴深入靈魂,日久彌堅。此類以勸誡、感化為代表的家規家訓一般會以比較溫和的口氣告誡族人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本身并沒有規定具體的懲罰措施,只是希望宗子族孫能夠以此為誡,不應為者不要為之。家規家訓雖強調對子孫的感化,但作為維護家族穩定秩序、審判家族糾紛、懲罰犯罪族人的一個重要價值尺度,僅僅依靠教化、勸誡而不給嚴重違背倫理道德、祖上訓誡甚至違反國法的族人應有的懲罰,很難起到維護家族長治久安的目的。對于家族中冥頑不化的紈绔子弟,家族組織則運用相應的家規、族訓等硬性手段對其行為進行約束,以確保家族教育的權威性、實效性與長效性。如《績溪程氏族譜》載:“凡族有不孝者,告諸族長,族長當申明家規而委曲誨遵之,再犯即撲之,三犯告諸官而罪之,永屏族外。”[5]
傳統家訓的德育功能值得重視,但要注意隱匿其中的一些“愚忠愚孝”的封建倫理和奴化教育,應認真加以甄別,不能將糟粕當做精華來對待。如二十四孝中“埋兒奉母”的“愚孝”行為,這種缺失人人平等、尊重孩子的教育觀念,顯然是不可取的,應堅決摒棄。這些內容既不應出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中,也不應出現在城市社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宣傳墻上。如何將“愚孝”化為新時代的“智孝”,使傳統家訓在新時代中得以創優式繼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值得德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思考的問題。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引入家風文化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本研究選取長三角地區10所高校進行大學生問卷調查,總計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90份,其中有效問卷490份,問卷回收率98%,有效回收率100%。利用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22%的受訪者對于家訓文化“比較了解”,63.71%的受訪者“聽說過,但不熟悉其內涵”,14.29%的受訪者“根本不了解,沒有聽過說”;只有23.06%的受訪者表示“自家有明確的家訓,父母經常教導”,65.51%的受訪者表示“自家沒有成文的家訓,但父母會嘮叨說教”;另有11.43%的受訪者表示“自家祖輩并未有家訓家規傳承”。從調查結果可看出,相當比例的青年學生沒有家風家訓文化的深入認知和理解,部分家庭也并未有意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家風環境。而針對“屢屢發生的一些社會不良事件與家風家訓的缺失有關系嗎”這一問題,96.12%的受訪者認為“有關系,是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導致的”;83.53%的受訪者認為“傳統家風家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值得傳承”;80.51%的受訪者認為“現代家庭需要正家風、明家訓”,因為良好的家風家訓對于現代社會的家庭建設意義重大(見表1)。
在同部分高校的大學生進行口述訪談后發現,部分青年學子在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方面存在認知有偏差、態度不端正、知行不統一、言行不恰當等問題,表現為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淡薄、價值取向西化、行為道德失范、萬事以自我為中心、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嚴重。具體表現為,熱衷歐美、日本的動漫文化而忽視傳統的民族傳統文化精髓,對身邊的同學和老師缺少必要的友善與包容而充滿怨氣與戾氣,盲目追求不勞而獲的物質享受而喪失正確的價值觀與金錢觀。究其原因,可歸納為社會多元化發展背景下多種價值觀念的沖突、優良輿論環境的缺失、傳統美德傳承的淡化等三個方面。由此看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中國傳統家風家訓教育尤為重要。”[6]在青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注入傳統的優秀家風家訓資源,提升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力求建立“家庭主導-高校引導-社會疏導”三位一體教育體系,既必要又緊迫。
三、傳統優秀家訓融入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具體路徑
通過傳承創新傳統家訓家風以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民認知、多渠道宣傳傳統家訓家風以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認同、優化傳統家訓家風教育以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體踐行等路徑,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育大有裨益[7]。
(一)攜手育人,積極搭建“家庭-學校-社會-網絡”四位一體育人平臺
家庭是每個人受教育的原始場域,家庭在家風傳承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此外,還應充分整合學校、社會、網絡媒體等資源優勢,搭建“四位一體”德育平臺,全過程、全方位地推進核心價值觀教育以滋養新時代青年心靈。高校是推進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應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地方文化特色編寫關于“新時代家風建設”的校本教材,并納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與評價體系。開展“孝善教育”要以“崇孝、崇善、盡孝、向善”為主要內容,選取地方社會中的凡人孝行善舉為教學素材,在增進親近感、認同感中培育青年的孝心善念。社會環境是育人的大課堂,涵育家風以推進核心價值觀落地,社會環境的作用不容忽視。在街道、社區開展“德孝之星”、“和諧之家”評選,對模范踐行家庭美德、孝敬老人,義務贍養社會老人,積極捐助、投資敬老事業,獲得廣泛社會影響的“孝義”之士以及遵紀守法、明禮誠信的文明家庭進行表彰宣傳,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鄉村的田間地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一些新興的網絡媒體的傳播作用亦不容小覷,可借助視頻網站、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開展“家與家道”微電影創作、“我的好家風”四格漫畫大賽等活動通過點贊、分享、轉發、留言等方式推進優秀家風傳播,融入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其成為新時代家風培育的鼎力助推者。
(二)協同推進,依托思政課堂與課堂思政將家風文化融入教育全過程
習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8]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夯實思政課堂這個主陣地,優化與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找尋經典家風、新家風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如在講授《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堅定理想又腳踏實地”、“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高度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借鑒中華優秀道德成果”等內容時,可結合傳統優秀家風的傳承與新家風的重塑,讓書本理論深入淺出、貼近學生、入腦入心,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代化、大眾化。
同時,應深度把握各類高校專業學科背景,善于整合學科資源、師資力量,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將德育教育之“鹽”融入專業學習之“湯”,努力將優秀家風、經典家訓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有效融合、深度契合,推動傳統家風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構筑“德育教育、人文教育、專業教育”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
(三)以文化人,拓展實踐課堂的教育多渠道
首先,要結合專業背景和傳統家風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建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例如,開展“世代好家風、時代新家風”主題宣講、“曬家風、揚學風、正校風”主題圖片展、“中華傳統優秀道德是否過時”辯論賽等,以傳統家風家訓文化為內容主線,將“新時代好家風”教育融入校園精神文化的精品項目打造。其次,要優秀家風文化延伸至學生宿舍區域,打造“宿舍小家”文化,評選“最美宿舍”、“公寓標兵”,廣為宣傳其先進事跡,引領宿舍區域的優秀風尚,發揮“榜樣效應”,增強青年學生的“看齊對標意識”。再次,要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通過藝術創作、田野調查、走訪調研等形式,繪制鮮活的“育人畫卷”。讓學生在歷史現場、革命先烈踏履之地感悟傳統優秀家風,在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如火如荼推進之地體驗新時代家風,開辟現場生動教育的實踐課堂,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氣勢磅礴的“大江大河”。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優良家風家訓,是國家和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深入挖掘傳統優良家風家訓中的有益成分,應用于青年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利于培養青年的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營造正氣充盈、昂揚向上的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 ?劉先春,柳寶軍.家訓家風:培育和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根基與有效載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30-34.
[2] ?劉巧梅.充分發揮優良家風家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法制與社會,2016,(10):226-227.
[3] ?程萬里.安徽休子陽程氏支譜[M].清光緒刻本.
[4] ?戴有鄰,等.蔣溪戴氏[M].民國14年木活字本.
[5] ?程秉耀,等.績溪仁里程繼序堂專續世系譜,卷首上[M].清光緒33年木活字本.
[6] ?姚國聯.中國傳統家風家訓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之探究[J].大學教育,2016,(7):68-69.
[7] ?方原.傳統家訓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育踐行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5):81-83.
[8]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